在人類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只要識幾個字的人,一生之中總會讀幾本書,即便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民,有時也會找幾本《故事會》、《家庭》之類的雜志以及金庸、古龍等人的武俠小說讀讀。讀書,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問題是我們在讀些什么書,我們一生都讀了些什么書?
對于“好書”,各人有各人的標準,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標準,各個階級各個集團也有各個階級各個集團的標準。雖然標準不同,但是真正的“好書”還是很容易發現的。那些歷經了千百年風雨的浸洗仍然保存下來的書籍,那些對人類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書籍,毫無疑問便是“好書”了。如我國的《老子》、《莊子》、《紅樓夢》、《水滸傳》等等,又如外國的《圣經》、《伊利亞特》、《奧德賽》、《悲慘世界》、《夢的解析》、《民約論》等等。
我們不能因為“好書”太多而干脆不去讀書,甚至一本也不讀。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都什么時代了,哪有閑功夫讀這些書?是的,現在人都很忙,“信息時代”嘛,各種信息應接不暇,掙大錢過好日子成了人們追求的最大目標,有點空閑也得去看電視、上舞廳和網友聊天;即便讀書,讀讀“吹牛拍馬術”、“厚黑學”也實用得多。在有些人看來,讀“好書”就是浪費時間,就是做“賠本生意”。還有一些人也讀書,并且讀過很多書,可他們讀書大多是為了尋求刺激,或者說是給空虛的心靈尋找一片暫時的慰藉,因此,他們所讀皆是金庸、古龍之類。當然,任何人讀什么書,怎樣讀書,我們都無可指責,這是他們的權利。
本人自幼喜好讀書,少年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好書難尋,所讀皆是《艷陽天》、《金光大道》之類。偶爾得知某處有一本好看一點的書,即便翻山越嶺、三番五次也要把那本書借來讀讀。我曾往返一百華里專程向姨夫借一本高爾基的《母親》,一本殘缺不全的《青春之歌》,我曾在二嬸身邊磨蹭了好久,方才得手。可惜,那時候的好書太少,浪費了我寶貴的青春時光,青少年是讀書的最好時機啊。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要是爹媽遲生我幾年該多好。本人讀過很多書,也讀過很多“好書”,可至今仍然凡夫俗子一個,這給了那些不讀書和不讀“好書”的人以一個極好的反面教材。然而,我仍然要說,讀幾本“好書”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讀了幾本“好書”,甚至讀過很多本“好書”,也許并不會給你帶來什么直接的經濟效益,也不會讓你官升一級才多幾斗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然而,“好書”能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美的享受和人生啟迪,“好書”促進我們成長和成熟,拋開這些不說,我們只是把一本“好書”比作一片美麗的景點,如果不去涉足,豈不是太可惜了?要知道,“好書”都是那些文化人幾十年一輩子甚至幾代人心血的結晶啊,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