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是清朝曠世才子袁枚的一部有關談詩的著作,采用隨筆的方式,分條排列,基本上一事或一詩(或數詩)一評,旨在倡導性靈說詩論,反對當時流行的格調說和以考據為詩的風氣。該書的精華是對于詩創作的論述,即詩話,而基礎在于詩,故此書中采錄了大量印證詩論的作品和一些士大夫官員的語錄,不拘時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別,只要詩寫得好,說詩有道理盡錄其中。全書共分十六卷,補遺十卷,實乃皇皇巨著,是作者一生在詩歌理論上的追求與寄托。此外,書中還有不少詩壇掌故、詩歌本事、詩人軼事的記載,雖也有一些庸俗之處,但仍可見乾隆朝文化狀況的一個側面。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受任何拘束,評論名人名詩的優劣,談詩論道,提出了許多詩歌的創作方法,不論現在和將來都是可以借鑒的,也是中國詩論的寶貴財富。
由于全書缺乏系統分類,很多經典論述分散在話語中,很難歸類。現根據個人的學習理解,就詩歌的本意,創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學詩等等,簡單歸納分述如下。
一、詩歌就是性情
楊誠齋日:“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范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里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卷一)
朱竹君學士日:“詩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詩境有淺深。性情厚者,詞淺而意深;性情薄者,詞深而意淺。”(卷八)
詩歌就是人的性情,詩這種體裁是用來抒寫性情的,有了性情自然有了格律。格律只是詩一種表達形式和限制模式。性情包含著真情,詩人者,需有赤子之心也,只有通過人真實的感情表達才能寫出好詩。詩人唯有具備真情才能產生創作沖動:“情至不能已,氤氳化作詩”,“人之詩文,先取真意”,詩作為抒情的藝術自然應該“自寫性情”。“性情”一語《隨園詩話》中引用黃梨洲先生的話:“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月露、風云、花鳥之在天地間,俄頃滅沒;惟詩人能結之于不散。”(卷三)只有詩人才能將世間情趣表達。只有性情厚的詩人,寫的詩意味深。這幾種解釋上是袁枚性靈說的巧妙說法。性情與性靈實質上都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和睿智,詩歌是性靈的表現。故此,“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卷五)。“詩在骨不在格也”強調也是性靈,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骨,詩之魂靈,也是詩人的天分和靈感。所謂“不在格也”就是說用格律限制詞語,性情就更加疏遠了,僅有格律沒有性情的詩算不了好詩,真正的好詩在“骨”里。一代梟雄曹操若沒有一種骨氣和壯志的性靈,就寫不出《龜雖壽》和《短歌行》千古流傳的好詩句。“吟詩好似成仙骨,骨里無詩莫浪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詩不要為韻和聲譜所縛
余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一韻中有千百字,憑吾所選,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別改者;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日:“忘足,履之適也。”余亦日:忘韻,詩之適也。(卷一)
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其音涉啞滯者、晦僻者,便宜棄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曠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從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韻;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險,掇《唐韻》而拉雜砌之,不過一時游戲。(卷六)
夫詩為天地元音,有定而無定,恰到好處,自成音節。此中微妙,口不能言。試觀《國風》、《雅》、《頌》、《離騷》、樂府,各有聲調,無譜可填。杜甫、王維七古中,平仄均調,竟有如七律者;韓文公七字皆平,七字皆仄;阮亭不能以四仄三平之例縛之也。倘必照曲譜排填,則四始、六義之風掃地矣。此阮亭之七古所以如杞國伯姬,不敢挪移半步。(卷四) 詩歌用韻是為了好記,容易流傳,所以在中國發生最早。流傳到現在的古籍詩大半都有韻。舊詩最大的毛病是拘泥韻書,而且規定之多,束縛了詩人的性情。但袁枚并不反對用韻,只是不用那些疊韻、和韻、古韻和怪僻、晦澀的韻。而且要挑選好韻。《紅樓夢》中薛寶釵說“分明是好詩,何苦為韻所縛?”賈寶玉也說:“我也最不喜限韻”。南宋詩人楊萬里、魏了翁都曾明白反對在平常詠吟中一定押《禮部韻》。這說明在古代就有人反對限韻了。從詩的創作理論來講,在作詩的形式和內容上更要重視內容。今日作詩大多未受韻的約束,如現代的朦朧詩、口語詩很多元韻。但近體詩需要用韻,只是不要用古人的韻了,更不用說那些險韻了。“忘韻,詩之適也”,如果忘掉韻,正是發揮你的性靈好時機。所以寫詩不要先考慮韻,重要是情感與內容。
同時寫詩不要為譜所縛,格律詩也有靈活性,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詩的意境,也降低了藝術性。李白、杜甫、韓愈、蘇軾都不局限于分音列譜。為什么?因為只有把一切空掉之后,才能神氣孤行;詩歌一旦涉及注釋,便沒有什么趣味可言了。按譜寫詩,性情也不能很好發揮,還是自然成音的好。
三、詩要有感而發
陸魯望過張承吉丹陽故居,言:“保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此為才子之最也。”余深愛此言。自古文章所以流傳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著手成春,故能取不盡而用不竭。(卷一)
最愛周櫟園之論詩曰:“詩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為則為之,我不欲為則不為。原未嘗有人勉強之,督責之,而使之必為詩也。(卷三)
詩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當你對一件事感觸不深的時候,絕對沒有詩意。如果是勉強作詩,或是借用別人的詞句湊合,即使你寫出來了也不是什么好詩。這實際上是無病呻吟。所以當你沒有興趣時不要迷思苦想。一旦你遇到感動你的事或景,又有強烈的創作欲,你就可即情而作,有感而發,盡興而作。歷史上很多古詩都是作者“即情即景”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簡直是一幅美麗的掛圖。還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美景,作者不身臨其境是無法寫出來的。可以說詩人與詩與畫已融為一體了。
古人的詩各有各的風格,這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名詩的道理。經典詩當然可以借鑒學習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查古人的佳句都是有出處的,如:陳元孝:“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本李群玉:“沙鳥帶聲飛遠天。”梁藥亭:“龍虎片云終王漢,詩書余火竟燒秦。”仿唐人:“半夜素靈先哭楚,一星遺火下燒秦。”楊誠齋:“不知落得幾多雪,作盡北風無限聲。”仿唐人:“流到前溪無一語,在山作得許多聲。”(卷九)這些詩句不能說不好。只是用的巧妙,沒有機械地搬用,但不能稱奇。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卷二)。若用的不好就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所以袁枚深愛陸魯望說的“言不可刊置別處”,一字一句不照搬別處,這樣寫的詩才有生氣。
四、詩味要鮮、情趣要真、意要深
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與論詩。(卷一)
司空表圣論詩,貴得味外味。余謂今之作詩者,味內味尚不能得,況味外味乎?要之,以出新意、去陳言,為第一著。(卷六)
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卷二)
詩人創作詩如何達到詩味鮮,情趣真、意精深的目的,在創作方法上有以下幾點:
1、詩要寬闊,也就是說詩人的視野要寬,能拓展開來,詩雖幽俊,而不能展拓開張,終窘邊幅(卷三)。終究受到氣度上的限制,眼界寬闊,收放自如的詩必然氣勢雄壯,如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這十個字首先就展開了人的視野,看到是氣勢雄偉的景象,緊接著寫了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但并沒有明寫登樓的過程。只用一個“樓”字表示,這兩句雙層含義,一是登樓,二是高瞻遠矚,其含意深遠。眼界更寬闊。像這類古詩很多,說明詩人觀察事物眼界很寬,詩也就自然能拓展。
2、詩要曲折,不要直說,直說的詩就缺了味。什么是詩文的曲折呢?就是不要直敘。如《紅樓夢》第十七回題大觀園諸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沒有直說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尚綠”、“猶涼”四字,便如置身森森萬竿之中,竹在詩境中,這就是曲折。《隨園詩話》中引用了幾首詩說明曲折的含義:“詩如何而后可謂之曲?”余日:古詩之曲者,不勝數矣!即如近人王仔園《訪友》云:“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記得到門還不扣,花蔭悄聽讀書聲。”此曲也。若到門便扣,則直矣。方蒙章《訪友》云:“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此曲也。若知是君家,便8RG0yj5XUNJD+i4cGQ/JyQ==直矣。宋人詠《梅》云:“綠楊解語應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誰?”詠《紅梅》云:“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欲放牛。”詠梅而想到楊柳之心,牧童之眼,此曲也;若專詠梅花,便直矣(卷四)。詩多了曲折,自然也就有味了。
3、詩要樸素,而不宜取巧,也不要堆砌一些華麗詞藻。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沒有一句不是平易自在的。現在很多兒童背誦的唐宋詩詞,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王翰的《涼州詞》,蘇東坡的《題西林壁》等等,大多是語言樸素,容易理解,而且又具有形象化。樸素的詩詞也很容易流傳。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淡。譬如大貴人,功成宦就,散發解簪,便是名士風流(卷五)。這一段論述就是這個道理。
4、詩情趣要真。每一首詩都有境界,而境界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詩是情趣的流露,所以要有真情,如果矯揉造作就顯得不自然,那就不是什么好詩。《隨園詩話》中引用王陽明的話:“人之詩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肅揖,自有佳致。若帶假面傴僂,而裝須髯,便令人生憎(卷三)。”因此,寫詩不能以假情代真情。《詩經》里面的詩歌都是直抒胸懷,所以感到真切。用心寫詩,也是心里發出的語言,通過自己的情緒表達憂喜,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靜中回味,這就是詩人的特殊本領。
5、詩要錘煉所謂錘煉、就是要仔細修改,不要寫成后就拿出去,改詩比作詩還要難。古人改詩常為一個字捻斷幾根須。詩改一個字,境界便若人間天上之分。陶淵明詩的名句“悠然見南山”如果將“見”字改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隨園詩話》中談了幾種修改的方法:一是放一段時間,有了靈感就改;二是不可多改?詩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則心浮,多改則機窒(卷三)。修改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詩意精深,也是錘煉的過程。《隨園詩話》卷八中一段話分析的十分透徹。“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余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因此,可以說錘煉是詩人功夫的體現。
五、詩的完美性
詩有干無華,是枯木也。有內無骨,是夏蟲也。有人無我,是傀儡也。有聲無韻,是瓦缶也。有直無曲,是漏卮也。有格無趣,是土牛也。(卷七)
謝茂秦云:“凡作近體,誦之流水行云,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朝霞散綺,講之異繭繅絲。卷八”
詩有有篇無句者,通首清老,一氣渾成,恰無佳句令人傳誦。有有句無篇者。一首之中,非無可傳之句,而通體不稱,難入作家之選。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稱名手。(卷五)
每一首詩猶如一件藝術品,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詩是最精妙的觀感表現于最精妙的語言。一首完美的詩,在意境、情趣、曲折、語言等方面都是完整的。讀起來如行云流水,看上去像一幅美麗的圖畫,講起來回味無窮。“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補遺卷一)。一首完美的詩不僅全篇語言優美,還有經典的語句,為后人所傳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些名句千古流傳,自今讀起來倍覺新鮮。《隨園詩話》對于完美詩的標準,說得非常的形象。一首詩要有枝有葉,有肉有骨,詩中有我,既有節奏又能押韻,既曲折又有情趣,才算完美的詩。又說詩就好比那大自然里的花卉,春蘭秋菊,各有自己秀麗的時候,不能人為的為它們分優劣。只有音律講究,風趣有味。能賞心悅目的就是好詩,無所謂第一,第二。此話也有道理。袁枚還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詩人之詩,可以養心(卷十六)。漂亮女人可以飽人眼福。一首完美的詩,既令人看得順眼。又令閱者心曠神怡。所謂養心,乃陶冶人的情操。使你的情趣融入詩境之中,心中消除了一切憂愁,只有詩情和快樂。
六、學詩的方法
初學詩,當先學古風,次學近體,則其勢易。倘先學近體,再學古風,則其勢難。猶之學字者,先學楷書,后學行草,亦是一定之法。杭堇浦先生教人多作五排,日:“五排要對仗,不得不用心思。要典雅,不得不觀書史。但專作五言八韻之賦得體,則終身無進境矣。(卷十四)”
余教少年學詩者,當從五律入手:上可以攀古風,下可以接七律。(卷二)
詩雖小技,然必童而習之。入手先從漢、魏、六朝,下至三唐、兩宋,自然源流各得,脈絡分明。(卷四)
《隨園詩話》講了很多學詩的方法,主要以下幾點:
1、從小學到老。詩是一門藝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提時代學習詩詞,記憶有深。人到老年詩大多簡練,是因從淵博回到簡約的功力因此需要不斷努力學習,與時俱進,增加更多的詩情趣。
2、虛心向別人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詩也是這樣,善于從別人那里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即使有了成績,也不可自滿少陵云:“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卷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3、學詩應當從五律開始,因為這樣上可接古風,下可接七律,先學古風,再學近體詩,系統學習各個流派,脈絡自然就分明了。
4、學詩要多讀書。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看的多、讀的多,用詞手到擒來,揮灑自如。特別是一些典故的運用,要明白故事的內容,才能用的適當。讀書也要講究方法,不是囫圇吞棗,而是吸取精神。蠶吃的是桑葉,吐出是絲;蜜蜂采花是釀蜜,不是釀花;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善于吃飯的人長精神,不善于吃的生出的是痰瘤來,這與讀書的道理是一樣的(卷十三)。
5、用心雕刻、錘煉也是初學詩者必不可少的。雕刻修飾要做到沒有痕跡,自然得費一番心思,要像古人那樣為吟一個字,要忘掉一切。孟浩然苦吟時緊皺眉頭,連眉毛都皺掉了,王維構思詩歌時竟然走進了醋甕,所以古人說:“苦吟僧入定,得句將成功。”
《隨園詩話》的詩論雖然有流派之爭,但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很多是經驗的總結,也是值得后人學習的。本文歸納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論點未涉及到。但愿看到更多學者寫出全面的評價。詩論中過分強調天分,而忽略了勤奮,“磨鐵可以成針,磨磚不可以成針”頗耐人尋味。全書不足之處,缺乏系統分類闡述,選詩很雜,但仍然不影響它的歷史價值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