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好課首先需要有好的教學設計。體育教學設計目前已經引起一線教師和研究者的普遍關注,無論是常態課還是觀摩課教學,體育教學設計都顯得尤為重要,設計方法固然已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但是,目前對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現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線教師若缺乏對體育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準確把握,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結合一節成功的觀摩課例——跪跳起,分析體育教學設計的結構要素與設計方法。
一、體育教學設計認識誤區或錯誤現象
1.體育教學設計等同于體育教學計劃的認識誤區——“擴大化現象”
體育教學設計究竟是什么?如何呈現?目前,有些人尚不十分清楚,而是將體育教學計劃等同于體育教學設計。如有人認為,體育教學設計具有多個層次,即學年、學期、單元和課時教學設計。其實,這些從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各種層次的體育教學計劃。把“設計”等同于“計劃”,這足以反映出,把體育教學設計“擴大化現象”。計劃與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我們說“列一個什么什么的計劃”,我們往往不說“列一個什么什么的設計”,對于體育教學而言,計劃是可以分層次的,從時間上來劃分,有學年的體育教學計劃,有學期的體育教學計劃、單元的體育教學計劃、課時體育教學計劃。當然,還有更長時間跨度的如學段體育教學計劃,但一般情況下,列教學計劃大都是從學年開始。
而體育教學設計就不同了,體育教學設計應該直接指向的是課堂,我們可以理解為根據課標、教材、學生、場地器材條件、教師等諸多因素,選擇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進行合理規劃的過程。也就是說它指的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規劃,更進一步說,還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它要解決體育課如何上的問題。而體育教學計劃主要解決某一時間段“上什么?”的問題。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學生、同樣的場地器材條件,不同的老師將會有不同的設計,就會有不同的上法,因此,體育教學設計具有個體差異性。
2.體育教學設計等同于體育課教案的認識誤區——“縮小化現象”
在上一種誤區的討論中,已經提到了,設計不等于計劃,其實,教案可以理解為課時計劃,因此,教案不完全等同于教學設計。它只是教學設計的部分呈現形式,而不是全部。
但是,有人在談及體育教學設計時就直接指向了教案,這是把體育教學設計“縮小化現象”。這種現象會導致對體育教學缺乏非常周密和細致的考慮,諸如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銜接,每一個練習內容安全隱患的規避等等,在教案上這些內容就難以體現。但是,要把握好體育課堂,這些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就需要做科學、合理、具體的教學設計工作。大多數人都知道,教案中所呈現的有教學的內容、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時間與次數等,至于各個方面如何做?這就需要周密的設計。如一堂課中,教師應如何示范,包括位置、次數、時機等。教案上出現的往往只是“教師示范”幾個字,或更簡單的“示范”,而未明確寫出如何示范,如何示范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一個系統的考慮。因此,相對于教學設計來說,教案是簡單的,它所承載的內容不足以反映出一節課各環節的呈現過程。有時看教案的時候還不足以看清教師對一節課的設計思路和創意所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看課,才能夠更加明了教師的設計思路、方法與技巧。因此,教案不完全等于教學設計。
二、“跪跳起”課例的教學設計引發的思考
1.“跪跳起”課例教學設計的內容呈現
跪跳起是天津小學二年級的一節觀摩課,是全國首屆小學優秀課例評審一等獎的獲獎課。任課教師劉新建老師設計的這節課,從內容上安排了主教材跪跳起和輔助教材游戲;從方法上選擇并運用了路徑教學法和分解練習法等,其中體現出了循序漸漸和自主學習的方式;從場地器材上使用了小墊子20個,小跳臺10個,以及室內籃球場兩塊;從輔助教學手段上,采用了墊子上跪跳高和跪跳遠等輔助練習;從教學程序上,是按照“跪撐前移——跪跳高——跪跳遠——模仿練習——跳至一層墊子——跳至二層墊子——跳至三層墊子——跳至四層墊子——跪跳起”的順序實施教學;從教學語言上,采用的是“擺、壓、提”口訣式教學;從教學時間上,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分別用了7分16秒、29分34秒、2分52秒的時間。
2.“跪跳起”課例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
(1)內容選擇是適宜的
體育教學中,關于“內容”應該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是指教材,或普遍認同的說法叫教學內容。教材(或教學內容)既包括主教材,也包括輔助教材。本節課的主教材顯然是“跪跳起”,輔助教材是“游戲”。而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又安排有輔助主教材教學的各項活動內容,如該課例中,任課教師安排了地板上跪撐前移、單個墊子上跪跳高、組合墊子上跪跳遠,利用小跳臺輔助練習跪跳起、地板上完整動作練習跪跳起。輔助教材游戲安排了具有挑戰性的毛毛蟲接龍和劈叉接龍。這些活動內容很好地為主教材的學習起到了支撐或輔助作用。
(2)方法運用是得當的
本課例任課教師在運用傳統傳授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也結合新課改精神,有選擇地并巧妙地運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法。在練習過程中,更突出的是,每一個活動之間都具有一定的循序漸進性,既關注到了循序漸進的體驗式學習,還關注到了個體差異,如跳臺上跪跳起練習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術掌握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高度的分層練習。有的學生可能選擇三層墊子,有的可能是四層或兩層。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方法,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而且,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了體現,也就是說關注到了全體學生的發展。
(3)環節過渡是自然的
該課例從開始到課的結束部分,由多個環節組合而成。如準備部分有隊列隊形練習、徒手操;基本部分有柔韌素質練習、跪跳起各種輔助性練習、跪跳起學習、游戲性柔韌素質練習;結束部分用一首“感恩的心”歌曲相伴完成了放松身心的環節。各個環節過渡非常自然、流暢,環環相扣,甚至可以說是達到了“無縫隙性”組織。尤其是各種跪跳起輔助練習與小跳臺上跪跳起的完整動作學習,二者之間過渡尤為自然。
(4)器材布局是巧妙的
從該課的器材布局來看,跪跳起完整動作學習的場地器材布局十分合理,采用扇形布局方式,將男女生跳臺用紅黃不同的顏色區分,既便于教師示范、指導,又利于學生練習和相互觀察學習。同時,墊子高度做了動態化、自主化練習要求,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在練習中適當地調整墊子高度。這樣設計,充分體現了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的要求。
3.從跪跳起看體育教學設計的要素
體育教學設計由諸多要素組成,但有哪些要素?各要素有什么特點?了解這些,是有效進行體育教學設計的關鍵或基礎環節。體育教學設計要考慮的要素,實際上是對體育教學要素的進一步規劃。對于體育教學而言,有固有要素,有生成要素。固有要素如場地、器材、教材、教師、學生、方法等;而生成要素有達成目標、安全防范、突發事件等。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時,有些要素是很容易控制的,有的是可以控制的,還有的是難以控制的。
(1)易控要素
體育教學設計諸多要素中,其中有一部分是很容易控制的,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些要素是可以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控制。這些易控要素包括場地、器材、教材、時間、次數等。
場地是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的,是不可以移動的,也就是說是永久固定的,但根據教學的需要是可以選擇的,即使用多大的場地,用什么場地組織教學具有可選擇性。
器材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尤其根據學生的人數確定的,可多可少;可以擺放在這里也可以擺放在那里。器材是可變的,而且有時還是可以多變的。它也是容易被控制的。
教材是教學的核心要素,離開了教材無從談起教學,但教材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學校場地器材條件,也結合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的,因此,在體育課程規定范圍內,教師可以選擇這些內容也可以選擇那些內容,基于此,教材(或教學內容)也應該屬于易控要素。
時間既指一節課總時間40分鐘(小學)或45分鐘(中學),也指一節課中每部分的時間分配,如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各分配多少時間?同時還指每一部分所安排的活動內容的細分時間。如某一個練習在某一部分中占用多長時間。因此,時間要素在課堂教學中也是比較容易控制的。
次數主要指練習次數,如某項練習安排一次、兩次,還是三次、四次?是集體練習、分組練習,還是個體練習?但無論如何組織和安排,練習的次數,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是可以事先有個預設。在實際教學中也比較容易控制。
(2)可控要素
體育教學中還有一些要素是可以控制的,只是表現出不像場地、器材、內容那樣容易控制,諸如教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關系要素、組織形式、安全防范要素等。
教師與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共同參與互動的關系。在設計的時候,并非只單獨考慮學生或教師單個要素,因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離開任何一方都無從構成教學,因此,教學設計時,考慮教師講解示范位置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聽講與觀察的位置。
教法與學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過去人們比較關注教法,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往往呈現出來的是教法,而很少有學法。其實,教學中教師在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教的同時,每個學生實際上在采取“形同義不同”(看似都在聽,但卻有著不同的聽講方略)的學法。教法主要是從教師角度考慮的,而站在學生角度考慮的應該是學法。學生如何學才能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和達到會學,這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一位老師做籃球投籃示范,過去大家比較注重,教師如何做好示范,其實,在教師示范的同時,不同的學生已經存在著不同的觀察方法,如有少數學生觀察教師示范的全過程,有大多數學生直接觀察教師示范投籃的結果,因此,學生的目光會直接集中在籃圈和籃板上。基于此,教師在關注教法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有效觀察。
組織形式,實際上是說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場地、器材等的相互關系問題,如“越障礙接力游戲”,組織該游戲,或許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組織方法,有的教師設置的障礙可能多一些,有的設置的障礙可能少一些;有的把學生分成兩組,有的教師可能把學生分成四組;有的教師讓每組排頭或排尾擔當裁判工作,有的教師可能讓見習生協作擔當裁判工作,無論如何組織,不同的教師在課前會有不同的設計。如何處理好教學各環節教師、學生、場地、器材的關系,是教學設計不可忽視的。
安全防范,是當前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一方面,體育課上只要是有活動就有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只是教師是否采取了規避措施;另一方面,當安全事故發生后,由于我國體育課安全事故責任認定尚未出臺明確的法律條文,學校和任課教師無形中就會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過去的諸多案例已有所證明)。因此,如果過去在體育教學設計中忽視了對安全防范的考慮,現在及今后的體育教學設計應對其要素加大關注力度。最大限度地確保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安全。
(3)難控要素
體育教學中有些要素是難以控制的,尤其是體育教學生成要素中的達成目標要素、突發事件要素等。
達成目標,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情況或達到的結果。有些課堂目標達成度較高,有的卻較低。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教學目標設置得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在目標設置合理的前提下,就要看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問題。除此之外,一節課上目標的達成情況,還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法適應性、學法有效性等等。相關影響因素越多,就越難以控制。
突發事件,是一節課上事先難以預料的正常組織范圍以外的事件。任何一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都不太容易把握或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會有什么突發事件,甚至會有多少突發事件,因此,突發事件是教學設計中最難把握的。但是,對于完整的教學設計而言,也需要有一個基本的預想。甚至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如何處理都應該有一個考慮。當然,突發事件會有大有小,解決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效果是教師駕馭課堂的特殊能力體現。
三、體育教學設計的方法
筆者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表述一個相對完整的體育教學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人為地將其劃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部分來談體育教學設計的操作方法。前期主要進行設想與分析、中期主要進行選擇與布局、后期主要進行編寫與自述。
1.體育教學設計前期:設想與分析
體育教學設計的前期工作是先有一個基本構想,以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體育教學設計中會有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還有個別的體育教學設計中包含教學目標、設計思路等內容。其實,在體育教學設計前期工作中,要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既要想清楚,也要寫明白“為什么教”。因此,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在教學設計結構體系中是不可缺少的。
2.體育教學設計中期:選擇與布局
有了較為明確的教學指導思想,并對教材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接下來要考慮“如何教”的問題。因此,需要選擇場地、器材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布局;需要選擇活動內容,并對各活動內容服務于主教材教學的情況進行規劃,如每個活動內容所占的時間、活動次數等。也就是說,從總體上來看,是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分別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和組織形式。“如何突出時效性和創新性?”等問題也是在選擇和布局階段應該考慮的內容。該階段需要落實在文字上的,可以繪制兩個圖,即教學流程圖和場地器材布局圖。不但自我可以有個清晰的表述,而且給他人也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提示與參考。也就是說把自己想清楚的內容用文字或圖形的形式表達出來。對于一節體育課的完整教學設計而言,選擇與布局是最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階段,也是最能顯示個人教學風格和教學能力的階段。不同教師的個體差異性,在這一時期會有所凸顯。但這一階段的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視。
3.體育教學設計后期:編寫與自述
“想清楚才能寫清楚”,因此,針對體育教學設計工作,想清楚后,接下來就是較為詳細又高度概括地把體育教學的全過程濃縮在教案上(或課時計劃上)。也就是說體育教學設計的后期是編寫教案階段。教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教學設計的縮影,但卻代表不了教學設計的全部。教學中每一環節內容安排、組織形式、時間分配、次數規劃等都要按一定的順序逐一落實在文字上。
然而,對于一份完整的教學設計,編寫完成教案以后,還不算最終了結,需要有一個自述或說課階段,通過自述一方面對這個設計有個系統的回顧,另一方面通過頭腦中的再現,并借助于說、聽環節,自我判斷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有無有待調整和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當然,自述時機和場所可完全由任課教師自由控制,只有通過自述或說課驗證后的設計,才算是一份完整的體育教學設計。
四、結束語
體育教學設計如果說它復雜,只要能有一個很好的構思,并不算復雜;如果說它簡單,不經歷構想、分析、選擇、布局、編寫、自述等多個過程也很難將教學設計工作做得很完美。因此,我們無需有畏難情緒,但也不可輕視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了解設計什么、如何設計,并認真做好每一步設計工作,方能有較好的教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