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設計是一個包含學段、學年、學期、單元和學時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各層之間環環相扣,既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見圖1),從外向內看它們之間是層層包含的關系,學段、學年、學期、單元等計劃的制定都是在為課時計劃設計更趨系統性、科學性提供服務;反之課時計劃的設計則是反饋單元、學期、學年、學段等計劃的設計是否系統與科學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整體構建教學設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將各要素進行優化,形成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的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也是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本文以具體課時教學設計為例,介紹教學設計的整體構建方式。
一、課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基點不準確,造成教學偏難、過簡的現象
目前對教學設計的界定雖有差異,但基本有如下共識:教學設計是在關注學生基礎上,將目標、內容、方法、過程、評價等要素通過優化形成的系統方案。上述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任何一個方面出現了偏差,都會造成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情況。
(二)評價與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協同,造成其功能與價值沒能得到充分體現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設計的閉合環節,應該與教學目標的制定同步構建。由于它們對教學實施具有導向作用,所以在設計時既要思考目標的可評價性,又要注重評價的可操作性。單元計劃設計中各課時的教學目標已經確定,進行課時教學設計時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即可,教學評價亦是如此。由于在日常教學中,教學設計存在評價與教學目標沒有同步設計的問題,才會出現諸多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對如何制定可評價、可實施的教學目標進行研究的情況。同時還要認識到教學評價不僅是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并且評價的診斷性功能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調整學習方案,更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
(三)教學方法與實施內容未能達成系統性,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的教學方法與實施內容使學生難以接受;設計者沒有分析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與實施內容對目標的達成度是否有效,與其它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割裂教學實施手段與實際練習內容的邏輯關系,練習內容之間本身的層次關系不明確,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也時有發生。
二、實例分析
水平二、三年級單元教學——“提高短距離跑的速度”,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提高奔跑能力的練習方法”。
教材:“小貓抓老鼠”。
(一)課時教學設計中各要素定位
1.教學目標:將單元計劃所制定的課時目標,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2.教學內容:根據單元計劃的教學內容安排,必要時也可調整。
3.教材選擇:選擇既符合教學目標又承載教學內容;適宜學生學習基礎、學校教學條件的教材。
4.教學評價:以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為基點,發揮評價的診斷性功能,幫助師生了解各自在課堂上的不足,為調整教學方案提供依據。
5.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的選擇:選擇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
6.器材與場地:在安全的基礎上,選擇不僅為教學提供必要的條件,更有助于情境創設的器材和教學場地。
(二)運用整體構建方式優化教學設計的過程
1.分析目標,整體構建教學目標與學習評價
將教學目標與學習評價進行整體構建,是優化教學設計的重要步驟。適宜的教學評價可以使課時教學目標更具有可評價性和操作性,同時教學評價對教學也具有指導性和實效性。(見表1)
分析:評價指向是依據教學步驟對教學目標的分解而形成的;而評價內容是依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每個教學環節的實際完成情況來制定的;在這個評價的過程中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演變為外顯行為,為評價的可操作性提供條件。它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更有助于教師發現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2.基于學情,整體構建教材與教學方法
教材:“小貓抓老鼠”。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
分析:由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提高奔跑能力的練習方法”。首先,
“跑”作為人體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學中對于各種不同形式的跑,教師都可以作為“提高奔跑能力的練習方法”的載體;其次,《貓和老鼠》是該年齡段學生最喜愛的動畫片,學生對該故事場景的了解達到了非常熟悉的程度,選擇“小貓抓老鼠”為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已經獲得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第三,選用“貓抓老鼠”作為教材,能很好地讓學生在“跑玩”的過程中學會“提高奔跑能力的練習方法”。這樣就有效地把教材和教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效果。
3.圍繞目標,整體構建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實施手段與內容
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完成“掌握1-2種提高奔跑能力的方法”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選擇了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形成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1:教師通過語言設置情境,歡迎大家都來報名參加“小貓捕鼠隊”:①引導學生模仿小貓的日常生活習性:玩耍、嬉戲、睡覺、進餐;②組織學生進行隊列練習:快快集合;③小貓學本領(提高奔跑能力的練習方法主要學習過程);④游戲“爭當捕鼠小英雄”;⑤放松活動:“小貓戲鼠”。
分析:這個教學過程一直是圍繞整個故事情節開展設計的,其中的“學、練、用”環環相扣,實施內容的層次關系清晰,教學過程呈現連貫性與整體性。
教學過程2: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獨立地設計“對準目標跑”(直線跑)場地并練習;觀察教師與體育骨干的現場模擬,與同伴一起設計出兩人一組的快速啟動跑(追物跑)、折返跑的場地并練習;指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設計出曲線跑的練習場地并練習。
分析:該設計將多種學習方式植入到“小貓學本領”的情境之中,學生從中獲得思考、合作、學練的過程體驗。而此時教師的教是啟發、模擬和指導等方式,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空間。
教學過程3:“引導學生模仿小貓玩耍、嬉戲、睡覺、進餐等日常生活習性”而進行的設計思路:一是讓學生更好的進入情境;=是在模仿小貓的習性過程中活動身體,做好運動前必要的準備活動。
“隊列練習:快快集合”的設計構思:由于本課要求學生只有遵守活動規則,才能保障后面所設計的步驟能有序、有效開展。所以從一開始,就通過“隊列快快集合”為載體,要求學生做到快、靜、齊進行練習。其內在的關系表現在“在情境中增強學生對隊列練習的興趣,在情境角色扮演中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為后面的教學服務。”
分析:要形成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不僅要關注形式上的優化,更要關注實施手段與內容所組成的教學環節的內在關系,為整體或主要內容的學習發揮服務作用,整體構建設計方式最大的特點就在此。
4.依據實際,整體構建教學器材與場地
本課器材是用短襪子里裝上一張捏成橢圓形的報紙,將襪子打個結拉成“老鼠”的尾巴,結合籃球場畫出大小不同的“糧倉”,形成教學場地。它們不僅為教學提供必要的條件,更有助于情境的創設。
(三)整體構建思路下形成的教案格式(表2)
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對組成教案的各個要素延續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但在“練習次數”的設計上,是遵循動作技術形成的規律而設計,它指向教師要研究動作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從而能夠在有限教學時間內給學生提供相對精確的指導。在日常教學中,通常會遇到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在進行同一內容的學習時,由于學生不一樣,教學效果也有差異。“調整方案”一欄是在遵循教學設計靈活運用的原則下形成,它讓設計者關注到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將“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具體化。
三、結論與思考
通過案例分析得出,整體構建的教學設計方式是建立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及教學實效性基礎上,將相關要素的關系趨向系統化、科學化,從內在關系上形成一個更加緊密的整體設計,從而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無定法”,在教學設計中也同樣沒有一種能夠適宜所有條件的教學設計,只有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教學設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給出的不是教學設計中的范本,而是一個思考的方向,體育教學設計在針對原則與相關要素進行優化的前提下,相同內容的教學可以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體育教學》編輯部,眾說紛紜,共話觀摩——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課《體操一箱上前滾翻及障礙接力游戲》有感[J],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