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培計劃培訓專家、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陳雁飛教授,為我們全體學員開設了《中學體育教學中十個問題碰撞與解答》主題講座,陳教授從“好課特征、教學目標制訂、教學內容選擇、運動技能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握、課堂組織、教學方法選擇運用、教學語言藝術性、課堂教學安全、教案撰寫”十個方面,進行了精彩的論述。在陳教授的專題講座中,有高度的理論梳理、有實際的案例分析,有學員的互動交流,大量草根式的案例解說使全體學員受益匪淺,大家普遍反映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得到理清,進一步堅定了體育新課程改革信心。
在陳教授的引領下,我對教學中一些問題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對關于“教學目標制訂”部分的論述,結合陳教授講授對《體育教學》“實案選登”近期刊發的一些課時設計中的教學目標,也嘗試進行分析,以求和同行進一步交流。
案例一:《籃球運球模塊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1)通過籃球模塊一運球學練,將籃球裁判法知識(手勢)滲透于運球教學中,
以嘗試、體驗、實戰互動等練習方法,進一步熟悉運球技術,改進運球方法,盡可能做到“運球不看球”的較好技術。
(2)發展學生速度、靈敏、協調性等身體素質;
(3)培養學生友好交往、團結協作、勇于創新、自主學練等優良品質和學習態度。
分析與思考
體育課時教學目標是體育課的預期結果和師生努力的方向,指明了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達成什么”、學生“達到了什么”。清晰的體育課時目標指明了教師每節課的預期結果,清楚知道自己上課的方向,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力。同時,也為學生的體育課學習提供了努力的標準,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每節課上存在的差距,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它的表述一定是具體而明確的。
上述案例中除了目標1相對具體以外,其他目標都存在許多問題。目標1中“通過籃球模塊一運球學練,將籃球裁判法知識(手勢)滲透于運球教學中”表述也不明確,只是說明了將“籃球裁判法知識(手勢)滲透于運球教學中”,而達到什么樣程度沒有表述清楚,也就意味著只要“滲透”了就行,教師和學生的目標就到達了,這樣的目標不明確。毛振明教授提出的教學目標“課題、條件、標準”三要素的撰寫格式,是目前設計書寫教學目標的最好范式。上述案例目標1的后半部分課題是“運球”,條件是“嘗試、體驗、實戰互動等練習方法”,標準是“盡可能做到運球不看球”。這樣的目標表述容易讓教師和學生知道教、學的方法與標準,因而達成度較高。
目標2“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協調素質”是課程的水平目標,也可以說是課程的“目的”,不能直接用于課時目標,“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協調素質”必須要學生“掌握鍛煉速度、靈敏、協調素質的方法”。目標3“培養學生友好交往、團結協作、勇于創新、自主學練等優良品質和學習態度”中的目標過于口號化和抽象,不是課時目標,不具備具體操作性和可測性,不利于教師通過外顯的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更不利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學生互評、自評沒有標準。這樣的教學目標最容易導致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效果比較差。因此,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筆者以為可以這樣設計:
(1)學習籃球裁判法知識(手勢),在運球學習中至少能運用5種以上籃球裁判法手勢。
(2)學習運球急停急起、變向運球,掌握3種以上通過運球鍛煉速度、靈敏和協調方法
(3)在學練和教學比賽中,主動和同伴進行傳接球、多次進行掩護等配合。
案例二:《籃球“傳切配合”戰術的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1)80%的學生初步掌握“傳切配合”戰術的動作形式,并在教學比賽中得到應用。
(2)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練習中把握時機,靈活運用,以提高戰術成功率。
(3)通過小組間的自主學習與展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表現欲。培養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配合的能力。
(4)遵守團隊規則,在充分享受健身樂趣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間的服從與合作意識。
分析與思考
課時教學目標應該圍繞學生運動技能知識掌握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制訂課時目標時要有全面的觀點。但就體育課程性質而言,圍繞運動技能教學和身體鍛煉應該是主要的,應該在運動技能學習和身體鍛煉中考慮滲透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設計課時目標中既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又絕不能陷于教條,平均用力,更不能僅憑教師主觀愿望,想當然地側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
案例2的教學目標給人第一感覺是比較亂,首先,案例中掌握“傳切配合”、教學比賽中運用、提高戰術成功率、合作意識、自主學習、表現欲、享受健身樂趣、服從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目標太多,45分鐘的體育課能否達成值得懷疑。其次,案例目標中缺乏身體鍛煉目標,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社會適應,脫離身體鍛煉這個載體去達成學生心理、社會適應目標,這樣的目標是空洞無力、蒼白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三,目標層次不清。目標2中的“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目標3中的“培養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配合”和目標4中的“遵守團隊規則、更要培養學生間的服從與合作意識”出現重疊現象。
制訂本課的課時目標,首先要研究籃球“傳切配合”的技術細節及其評價標準,考慮安排學練程序、步驟,然后研究學練過程的鍛煉內容和因素,最后研究技術學習和鍛煉內容的蘊涵的行為教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制訂出符合課堂教學的課時目標。針對本課,筆者設計如下課時計劃,以求與同仁交流。
(1)初步掌握“傳切配合”的一傳一切和空切動作形式,切入同學果斷快速擺脫對手,接傳球同學及時傳球的成功率在60%以上。
(2)在學練和教學比賽中,找出3種以上結合有球技術鍛煉速度、靈敏、彈跳力的方法。
(3)與同伴練習傳切配合學練和教學比賽中,反復進行練習,體驗自己在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終是要通過學生來完成的。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認真分析學生現有學習水平和所具有的潛在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學情是有可知性和規律性的,教師要了解特定年齡階段的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習慣、技能儲備等特點,也要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了解、觀察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習進程安排的需要。學情還帶有一定的動態性,這也是必須加以關注的。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備課時要通盤考慮單元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時往往前一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并非像事先設定那樣絲毫不差,此時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當時的學習情況,對下一課時目標進行必要的調整,這樣才能提高課時目標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海明籃球運球模塊教學設計[J],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