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在手里的,與其說是本攝影畫冊,不如說是由光影構成的詩集。這可能就是這本《大視覺》的編輯、美國著名攝影師安妮·格里菲斯的編選意圖。她和同仁精心挑選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收藏的幾百幅照片,匯成了這本厚重、精美的影集,其中有很多照片是首次發表,它們蘊涵的美第一次展示在讀者面前。
格里菲斯擺出了一道道精美的主菜:光、構圖、瞬間、曝光時間、色彩和驚奇,邀請我們參加這次視覺盛宴。就像她在畫冊中每一個主題前,用愛默生、紀伯倫、王爾德等人的優美詩句為題,這次視覺盛宴也可說是一次難忘的詩之旅,它讓我們發現,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更廣大,它的美,有時躲藏在不經意的細節中,而凝固了時間與記憶的照片,通過它獨特的語言,把這美如神啟般再次顯現出來。
由一百余位世界各地攝影師拍攝的照片,初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內在一致的主題;它們也并未脫離“捕捉光線、巧妙構圖、抓準時機”這一攝影藝術的普遍規律,但身為攝影師的格里菲斯從切身體驗里增加了曝光時間(延長或縮短曝光時)、色彩(增強或減弱色彩、運用單色或制造不和諧的色彩效果)以及新奇這三個新的元素,將攝影推上了新的高度,也使這本攝影畫冊擁有了與眾不同的魅力。
不過,雖然她以這些元素為單元,分別展示了一組組由光與影構圖而成的瞬間,一幅幅通過各種曝光時間而讓人驚奇的色彩畫面,但是,其內在的詩之旅,更是這幾個元素跳動的組合。在看著那些照片中所描繪的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致、動人心魄的人物肖像、飛旋迷幻的抽象圖形時,我們也看到了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看到了瞬間的構圖、構圖的瞬間;看到了曝光時間中的驚奇,凝固的神秘。
詩之開篇: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
正如“photography”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用光來涂畫”;正如浪人歌手科恩的歌詞所言,“萬物皆有裂痕,如是陽光照進”,光是攝影師最核心的依存。《大視覺》一開始就展示了幾十幅光的“嬉戲”,攝影師在與光的角逐中捕捉它、掌控它、重現它,在不同的光照下,時時都有產生新的攝影作品的可能。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攝影師再用這光來承載、變化色彩,在上帝的作品中書寫人的超越。
比如詹姆斯·L.斯坦菲爾德拍攝的那幅教皇保羅二世正在主持彌撒前圣餐儀式的圖景,照片沉浸在一片金光中,溫暖的氛圍傳達著教皇的神圣。但是,除了上帝所給的“金色陽光”外,教皇及神職人員身上的米色祭衣、棕黑衣領、乳白大理石雕就的神龕、黃銅制成的十字架,這一切在搖曳的昏黃燭火中形成了莊嚴肅穆的基調。是身處上帝所造世界中的凡人,用神恩賜的禮物,也用人挑選的色彩,在自然之光中實現了人的創造。
又比如蘭迪·奧爾森拍攝了一名男子手執燈盞照亮努比亞國王陵墓內的象形文字。金色自然光從墓口射進,但男人手持燈盞的現代白色鐳射光、墓壁清冷的藍綠色,都形成了一種人為的冷色調,與溫暖的陽光構成鮮明對比。照片于是呈現出左紅黃、右藍綠的對應效果,似乎在劃分著兩個不同的世界:歷史與現在。
攝影師就是這樣用凡世的色彩呼應著神圣的天光,格里菲斯也在《大視覺》中不經意地混合了攝影基本元素光和她提出的新元素色彩。
詩之展開:瞬間的構圖、構圖的瞬間
瞬間與構圖似乎是兩個矛盾的概念。瞬間意味著“不假思索”的捕捉,而構圖則是“深思熟慮”的安排。但就如布列松所說,“如果你在‘決定性瞬間’按了快門,在那一刻定格的幾何圖案絕對是讓這張照片具有特質和生命力的關鍵。”《大視覺》的第二組照片展示了無數精致、優美的構圖,但它所體現出來的“瞬間感”同樣深深打動了我們。
喬治·F.莫布雷拍下了畫家格魯吉亞·奧基夫坐在她的畫作前。右上方方形的畫作、左下方側身而坐的人形,構成了一幅亦靜亦動、直曲相映的畫面。但這幅雖然有擺拍之感的照片,同樣凝聚了一個歷史性的瞬間。活了98歲的畫家此時明顯已在她的耄耄之年,滿是皺紋的臉和握著拐杖的枯瘠雙手展現了歲月的流逝。而她的畫,卻在一旁靜止在畫框中,靜止在時間內。永恒的畫作與即逝的生命的對話,速朽的身體與不朽的聲名的張力,畫家雖然沒有眼望畫作,但這一切交流都被凝固在那一瞬間內。是構圖讓我們體驗到這種流動,更是瞬間將這種流動放大。
同樣,威爾伯·E.加勒特的照片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完美的構圖。巨大的山洞、巍峨的洞內神像,襯托著畫面中心跪在神像前祈禱的嬌小老撾女子。可在照片所匯聚的瞬間,我們看見了密集的神像,看見了孤獨的女子;看見了籠罩的洞穴,看見了洞口的一葉扁舟。重壓下的敬畏,洞口天光的一線生機,瞬間將女子的祈求與彷徨凝結在那一刻。
構圖完成了攝影師對美的用心追求,而瞬間似乎“不費心”地將這種追求傳遞給了讀者。《大視覺》中,此類傳遞比比皆是。
詩之結語:凝固的新奇
國家地理學會收藏的大部分是描繪自然景色與自然生命的照片,《大視覺》里的這些圖片就給了我們無數驚奇。山路原來可以這樣美、飄落的花瓣真的可以形成雨幕、鯨魚的尾鰭像山般矗立……格里菲斯的“新奇”元素里呈現了許多攝影師與奇景的不期而遇,而她所強調的另一元素——曝光時間,同樣也造就了新奇的誕生。
長時間的曝光將人類從未見過的景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比如攝影師布魯斯·戴爾利用閃光燈的瞬間能量和長時間曝光,拍出了正準備著陸的飛機的照片。漫射的七彩光線圍繞著俯沖的飛機,在這一刻,我們似乎看見了上帝創世。人類的科學技術,沖向耀眼的未來,這一攝影技術誕生之前我們不曾見過的景象,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長時間曝光讓驚奇凝固,造物之壯美讓語言黯然失色。
保羅·切斯利用長時間曝光拍攝到的夜空星軌,讓一顆顆星星仿如流星般傾劃過伊尼歐國家森林里的刺果松。是攝影的這一元素,讓我們熟悉的樹木、星星脫離了慣常的形象,讓我們擁有了看待世界的另一雙眼睛。它告訴我們,美不僅等待著被發現,美,也等待著被創造。
中國攝影出版社引進出版的這本《大視覺》,不僅僅如其副題所說,向我們展現了美國《國家地理》眼中最美的照片,在這場品味美的視覺盛宴里,它也邀請讀者踏上了發現美的詩之旅。在旅途中,我們看見了光中的色彩,看見了構圖中的瞬間,也看見了凝固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