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干旱問題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春節之后,幾次降水天氣如期而至,使北方旱情略有緩和。但是中國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專家指出,未來形勢仍不容樂觀。據農業部農情調查,截至2月13日12時止,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721.6萬公頃(10824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159.33萬公頃(2390萬畝),冬小麥受旱面積占8省播種面積的39.6%。整個華北地區正在經歷著如去年西南地區一樣的大旱。面對這樣的旱情,春節前夕,中央出臺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八個“一號文件”,直鎖水利建設。那么,面對大旱農民朋友應該如何選種改播助農耕呢?讓我們共同關注本期《百姓焦點》欄目的特別策劃——
旱情回顧
山東旱區局部遭200年一遇的大旱,旱情已達特大干旱等級
據新華社電,自2010年9月23日以來,截至今年2月10日,山東大部分地區無有效降水,發生嚴重的秋冬春季大旱,全境受害農作物面積達到406.33萬公頃(6095萬畝),有60多萬人、30多萬頭大牲畜臨時飲水困難,有400多座小型水庫干涸,366條河道斷流,魯西地區的糧食產區將面臨大面積減產。旱情已達特大干旱等級,為60年一遇、局部遭200年一遇的大旱。
河南旱區干枯麥苗能點燃
據新華社電,截至2月2日,河南全省11個縣市突破無降水歷史極值,無有效降水天數長達129天。
在河南新蔡縣佛閣寺鎮大展莊村小汪莊,村民用打火機可以點燃干枯的麥苗。
湖北旱區 油菜災情重于小麥
新華網武漢2月10日電
由于降水持續偏少,北方麥區旱情向湖北蔓延。據湖北省農業廳初步統計,截至目前,該省已有60萬公頃(800余萬畝)農田受旱。
據湖北省農業廳介紹,自去年秋播以來,湖北省東北部有效降水量及次數均較少。一般而言,小麥分蘗期需水量在40毫米左右,油菜苗期降雨量不足50毫米即會出現干旱。然而,自去年11月以來,鄂西北、江漢平原北部、鄂東北降雨量僅有13~24毫米,與歷史同期相比,少6~8成。
整體來看,主要農作物壯苗面積比上年減少,弱苗面積比上年有所增加,且油菜災情重于小麥。
“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設
國內屢次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和洪澇災害,除了天氣的異常,另一重要原因是農村水利設施的嚴重不足、落后或失修,致使小雨、小旱均變成大災。嚴酷的現實促成一個共識:水利建設,特別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農田灌溉網絡工程滯后,是影響農業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發動群眾開展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這一階段興修的農田水利工程讓全國受益數十年。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農民種糧效益下降,而對灌溉工程建設積極性不高。同時,家庭聯產承包以后,村集體經濟衰落,加之一些勞動力選擇拋荒外出打工,村集體無財力亦無人力投入農田水利建設。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研究室主任姜長云介紹說,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農業稅費改革后,鮮有地方興修農村水利設施,很多地方的“一事一議”也議不起來,許多地方的農村水利設施實際上一直在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本。
最近幾年,決策層已經認識到這些vRfxBuO3oclzVrhb7EgSdq3KHDw/gqEED1dNrvL8mbE=問題已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2011年1月29日,新世紀以來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第八個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個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文件,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應對當前嚴峻的抗旱形勢,中央加大了抗旱資金投入:
第一是:發展改革委先期安排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糧食生產投資40億元,并根據旱情發展,進一步安排部分抗旱水源建設等應急工程投資。
,
第二是:鑒于當前抗旱澆地用電用油的成本比較高,中央財政拿出8億元財政資金用于600萬公頃(8000萬畝)受旱面積的抗旱澆地直補,每667平方米(1畝)地補10元錢。
第三是:中央財政拿出12億元用于6個省的600支抗旱服務隊伍購置抗旱澆灌設備和器材,每個縣補助200萬元。
第四是:中央財政拿出2億元用于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庫的抗旱物資儲備。
據悉,國家防總、水利部先后派出17個工作組深入旱區指導抗旱工作。國家防總和水利部制定了全國抗旱工作方案,9個受旱省市也分別制定了本省市的抗旱工作方案。
選種改播助農耕
旱區的農民朋友們應如何選種改播、科學抗旱、挽回農業損失呢?我們匯編了如下一些科學選種、抗旱技術等方面的信息,希望在今后的農業發展中遇到類似自然災害時能起到指導作用。
專家力薦=十種主要抗旱小麥品種
一、遼春9號
適宜于東北三省、內蒙古無灌水條件和中等肥力地區種植,也可與玉米間種或在河灘地種植。
二、內麥20號
適宜于陰山丘陵區旱坡地、旱灘地和平川旱地種植。
三、鄭旱1號
適宜在豫西、豫西北、豫西南丘陵旱地和淮河以北平原旱地種植。
四、晉麥47
適宜于一般旱地、旱肥地種植,是適宜在北方黃淮流域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和陜西等省的廣大旱地推廣的優良品種。
五、太T15
適宜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皖北等干旱、半干旱和鹽堿地區種植。
六、輪抗6
“輪抗6”屬于中肥品種,適宜在中等或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適應性很強,在京、津、河北、山東、山西及河南部分地區都可種植并獲高產。
七、克旱20
適宜在東北春麥區的黑龍江北部、內蒙古呼倫貝爾和興安盟種植。
八、西旱一號
適宜在甘肅中部、寧夏西海固地區、陜西榆林、山西大同、河北壩上、青海大通、西藏日喀則和山南等地海拔1000~3837米、年降雨量300~500毫米的旱地種植。
九、西農928
適宜于渭北旱地及黃淮旱地中等以上肥力地塊種植。
十、長旱58
適宜于陜西渭北、河南中西北和甘肅隴東南部、山東一般旱地、旱肥地種植。
十一、長武134
適宜于陜西渭北、河南中西北和甘肅東南部、山東的一般旱地、旱肥地種植。
十二、陜旱8675
適宜在渭北旱原永壽、富平、鳳翔、彬縣、蒲城等地種植。
十三、A115
適宜在華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
十四、滄麥6002
適宜種植區域為河北省黑龍港流域冬麥區。
十五、冀麥32
適宜在河北省黑龍港麥區旱地種植。
十六、滄麥6001
適宜在河北省黑龍港流域中低水肥及旱堿地種植。
十七、河農826
適宜在河北省黑龍港流域冬麥區種植。
十八、石麥15
適宜種植區域為河北省中南部冬麥區高水肥地塊。
十九、衡5229
適宜種植區域為河北中南部冬麥區。
二十、石家莊8號
適宜在冀中南麥區和冀中北麥區中高水肥地塊種植。
蔬菜栽培抗旱技術措施
一、選用抗旱品種
利用品種對干旱環境的適應性,能有效提高對水分的利用率,從而保證蔬菜的產量產值。選用旱作品種能降低蔬菜對水分的過分依賴,有效降低干旱對蔬菜生產的影響。
二、進行抗旱鍛煉
播種前種子抗旱鍛煉的方法是:在播種前浸泡種子,當種子吸脹剛露出胚根時放在陰涼處風干,然后播種,可以提高植株適應干旱的能力。苗期適當控制蔬菜的水肥供給,進行蹲苗,促進蔬菜根系的伸長,提高蔬菜的抗旱能力。
三、集中育苗
集中育苗可以對菜苗進行集中管理,降低苗期的用水量,方便進行遮陰和覆膜,還可以降低成本。
四、加強中耕管理地膜覆蓋
采用地膜覆蓋能反射陽光,鎖住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從而使作物在較長時間的干旱環境中能正常生長。如果無覆蓋條件,或地膜覆蓋較困難的,可采用雜草覆蓋,以減少陽光對地面的直射,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應及時淺鋤,因為灌水會使土壤板結,而板結的土壤會形成毛細管通到地面,土壤深層水分會通過毛細管上升到地面上,從而加大土壤水分的蒸發,加重干旱的危害,所以灌水后,在能下腳時要及時進行淺鋤,截斷土壤毛細管,以降低土壤水分的損失。
五、降低植株水分損失
使用生長延緩劑和抗蒸騰劑。矮壯素、葉酸等能增加細胞的保水力,使用脫落酸可促使氣孔關閉,減少蒸騰。反射劑噴于葉片,可提高對光的反射,減弱蒸騰。
六、合理灌水
干旱條件下灌水要抓住蔬菜需水的關鍵時期,使有限的水分發揮最大的作用。灌水要避免高溫時間。有灌溉條件的盡量采用小水走溝浸墑,以免破壞表層土壤的團粒結構,而加大土壤水分的損失;無灌溉條件而有庫塘水的,應以澆水為主。
七、合理施肥
多施腐熟農家肥,追肥要薄施、勻施,以免肥料過于集中而降低蔬菜根系對水分的吸收,甚至造成燒根,施肥后要及時灌水,或直接兌成肥水澆施。氮肥用量應當適中,用量過多蔬菜易徒長,增加需水量;用量太少則植株瘦弱,抗旱力低下。磷肥與鉀肥可提高植株的抗旱性。硼肥和銅肥也有助于作物抗旱力的提高。
八、病蟲害防治
高溫干旱會加重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在高溫干旱條件下防治病蟲害,更要著重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害防治。要在齊苗后及時施用保護性藥劑,以防止病害的發生和蔓延。蟲害采用殺蟲燈、黃板或性誘劑等方法進行防治??傮w上,在高溫干旱環境中防治病蟲害要盡量少用藥,必須用藥時,應當錯開高溫時間,并適當降低用藥濃度,以防止藥害發生的可能。
節水種植馬鈴薯效益高
廣西橫縣于2009年11月底,在農業專家指導下進行了“馬鈴薯旱作節水種植試驗”,整個種植期雖然經歷了嚴重的旱災,但由于采用滴灌與覆膜等抗旱節水保水技術措施,產量依然不錯。
進行試驗的基地是廣西馬鈴薯旱作滴灌覆膜節水種植試驗田,種植品種為荷蘭薯“費烏瑞它”脫毒原種,采用栽培技術有別于常規馬鈴薯種植技術,包括:①旋耕松土深度20厘米;②種薯經切塊、消毒、催芽處理;③種植模式為:雙行起壟(壟距110厘米、壟面寬70厘米、壟高2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6厘米),鋪滴管,覆黑膜種植,種植密度為每667平方米種4500株;④施肥:每667平方米施肥(馬鈴薯專用肥)80公斤,生長期滴灌施肥15公斤,噴施葉面肥3次。
為防止馬鈴薯見光發青,特別使用黑膜覆蓋,保證了馬鈴薯的品質。另外,采用膜下埋管滴灌技術,每667平方米一次用水量只有11立方米左右,比正常澆灌節水1/4。因為壟溝干旱雜草無法滋生,所以在種植過程中基本不用除草。
用于試驗的農田,在春秋季是一年兩茬的西瓜地,在冬閑時才用于種植馬鈴薯。由于采用旱地覆膜節水種植技術,土壤疏松透氣性好,采收的馬鈴薯光滑白凈,外形鮮亮美觀,收購價格達2元/公斤,比市場上的普通馬鈴薯價格高出0.6元/公斤左右。平均667平方米產量2255公斤,冬閑期間667平方米產值在4500元以上,經濟效益可觀。
高寒抗旱牧草新星——細莖冰草
一、生態特征
細莖冰草是草原區旱生植物。它具有很強的抗旱性和抗寒性,適宜在干燥寒冷地區生長,特別是喜生于干旱草原區的栗鈣土壤上,有時在黏質土壤上也能生長,但不耐鹽堿,也不耐澇,在酸性或沼澤、潮濕的土壤上極少見。細莖冰草往往是草原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在平地、丘陵和山坡排水良好比較干燥的地區也經常見到。細莖冰草分蘗能力很強,當年分蘗可達25~55個,并很快形成叢狀。種子自然落地,可以自生。其根系發達,入土較深,可達1米,一般能活10~15年。冰草返青早,在北方各省(自治區)4月中旬開始返青,5月末抽穗,6月中下旬開花,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9月下旬~10月上旬植株枯黃。一般生育期為110~120天。
二、飼用價值
細莖冰草質地柔軟,是優良牧草之一,營養價值較高,但干草的營養價值較差,在幼嫩時馬和羊最喜食,牛和駱駝也喜食。在干旱草原區把它作為催肥牧草,但開花后適口性和營養成分均有降低。細莖冰草對反芻家畜的消化成分亦較高。它在干旱草原區是一種優良天然牧草,種子產量很高,易于收集,發芽力很強,因此,不少省(自治區)已引種栽培,并成為重要的栽培牧草。它既可用于放牧,又可割草:既可單種,又可與豆科牧草混種。每667平方米可產干草100公斤,高產者每667平方米可產133.3公斤。冬季枝葉不易脫落,可以放牧,但由于葉量較小,相對降低了飼用價值。由于細莖冰草的根為須狀、密生,具砂套和入土較深的特性,因此,它又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和固沙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