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江流域一帶,人們特別喜愛針形和條形名優茶。但傳統的針形名優茶加工都是手工制作,花工多,勞動強度大,品質不穩定,生產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茶葉產業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采用機械制作名優茶異軍突起,發展迅猛。據筆者和各地的實踐經驗,采用機械制作名優茶與手工制作相比,可降低生產成本30%~50%,提高工效5倍以上,且能大批量生產,大大減少制茶用工,保持統一的名優茶品質,滿足市場需求,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針形茶的機制加工歸納起來一般有如下工序:
鮮葉采摘與攤放—殺青—搡捻—初烘—理條—復烘—復理—足干。也有生產者采用更簡單的加工流程:鮮葉攤放—殺青—攤涼—理條—足干。
1、鮮葉采摘與攤放。用來制作名優茶的原料,要選擇良種茶樹的鮮葉,并采摘肥培管理好的芽葉,一般特級鮮葉為單個芽,一級為一芽一葉初展,二級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并以清明前后采摘的品質最佳。采摘時要注意四不采,即不采雨水葉、不采病蟲葉、不采紫色葉、不采瘦弱芽葉。采后進行揀選,要求大小均勻基本一致,并及時將鮮葉薄攤在陰涼通風處。攤放厚度2~3厘米,以不超過5厘米為宜,葉溫不得超過25℃,攤放時間在8小時左右,其間輕翻2~3次,當鮮葉聞之有清香或花香時即可付制。失重約15%。
2、殺青。針形名優茶的機制加工可選用微型滾筒殺青機(如6CTS-30型、40型)殺青。應用30型或4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是連續作業,這頭進葉,那頭出葉。殺青前應先打開機器,使滾筒運轉1~2分鐘,將筒體內殘余茶葉或雜物滾出后再加溫。當簡體進口15~20厘米處溫度上升至120~130℃,手感到灼熱時可以開始投葉,剛投入的茶葉會發出“噼啪”響聲,證明溫度已經足夠高。要防止溫度過高而焦變,也應防止溫度過低使殺青不透不勻而產生紅變。第一次投葉可一次投0.3~0.4公斤,以免筒體過熱造成殺青過度,待溫度穩定后再均勻地投葉,如每次50克左右勻速投入。同時打開殺青機出口下的吹氣風扇,使出筒體的葉子迅速冷卻。要不斷觀察殺青葉是否殺透殺勻,是否符合標準,以調整進葉速度和殺青時間。采用微型滾筒殺青機殺青一般歷時90~100秒,殺青葉的失重率在40%~50%之間。當手握殺青葉柔軟如綿,緊握成團,松手不易彈散,折梗不斷,葉子失去光澤變成暗綠色,青草氣散失,清香撲鼻時即可出鍋。然后將殺青葉攤放在潔凈竹席或籬墊上,切忌堆積,以防悶黃變質,待其回軟后汰除碎片灰末進行揉捻。使用滾筒殺青機及復干機作業完畢,不能立即關機,要等簡體溫度降到50℃以下時才能停機,以免筒體變形。
3、揉捻。殺青葉攤涼后要立即進行揉捻,制作針形茶揉捻采用小型揉捻機,如用30型揉捻機打條(輕揉),揉捻時輕壓,使殺青葉初具條索,切忌重揉出汁。如制單個芽茶揉捻,可以不加壓,也可以不經揉捻而直接理條整形。
4、初烘。采用熱風烘干機烘干,進風溫度掌握在100~120℃之問,烘干程度控制以失重10%為宜,當烘至茶葉互不粘連、有爽手感時即可下機攤涼。
5、理條。即整理茶葉條形。這是塑造針形茶條緊細圓直的關鍵工序。理條整形采用名茶理條機進行,溫度控制在90~100℃,每槽的投葉量為0.1公斤左右,必要時可加較輕的加壓棒,在不壓扁茶葉的前提下,能夠保證芽頭更挺直,整個理條整形時間為4~5分鐘。當茶芽理直定形后,茶葉失重約10%,達到五六成干時,即可出茶再行攤涼。
6、復烘。烘干熱風溫度控制在80~90℃,歷時5~10分鐘,當茶香略有顯露,茶葉失重約10%,達七成干時下烘攤涼。
7、復理。經過攤涼的茶葉選用多功能理條機進行復理,每槽投葉約0.1公斤,火溫約90%,即以手握茶葉略感燙手為宜,理條時間4~6分鐘,當茶香顯露散發、茶葉達八九成干時即可出茶。
8、足干。采用熱風烘干機進行,熱風溫度控制在70~80℃。這時溫度不宜太高,以免干茶枯焦。烘干時間根據上烘茶葉含水量的高低靈活掌握,當烘至茶葉含水量5%左右,手捏茶葉成粉末即為適度,可以下烘。足干后的茶葉要進行割末,分篩定級,揀去梗、片及雜質,使成品茶色澤勻凈,外觀勻齊后,立即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