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 鉤
東村有一個后生,人品不錯,且有文化,美中不足就是背有點駝,他年過三十,尚未結婚。做爹娘的十分著急,東托西托,請媒人做了多次介紹,可都因為后生背駝,過不了相親這一關。有一次,他的父母又找到一個媒人,詳細情況一講,媒人說:“這有何難,西村剛好有一個大姑娘,只要你照我的辦法去做,包你成功。”這天,后生就照媒人的辦法,雇了一只腳劃船去相親。船到了西村,后生走到船頭,俯身劈西瓜,同時,抬頭朝河邊望去,只見河埠頭有一個大姑娘在洗腳紗。這時,姑娘正好也抬頭一望,后生一看,皮膚清白,面容嬌好。媒人說就是這個姑娘,后生心中十分喜歡。第二天,女方也帶信過來,說很滿意。相親一關順利通過。不久,就辦酒結婚。洞房之夜,蚊帳里,兩人都大吃一驚,雙方不約而同的說:“怎么,你也會是駝背?”新郎畢竟是讀書之人,想了想,既然木已成舟,何必再作計較,就隨口吟詩一首:
“你在河邊漬腳紗,我在船頭劈西瓜,今晚洞房花燭夜,床頭一對老蝦公。”
新娘忍不住笑起來。新郎說:“你莫笑,這是一個謎子,請你猜一樣家庭日常生活用品。”新娘也是個聰明人,抬頭一看,就說出了謎底。
布 鞋
有一戶人家,丈夫出門做生意,嫂嫂與小姑同住。一日,姑嫂去河邊抬水。看到橋邊石墩上坐著一個和尚在拔刺。等她們第二趟來抬水時,和尚還在拔刺,樣子很痛苦。嫂嫂就從頭上拔下一枚針給和尚,讓他挑刺。可是,等她們第三趟來抬水時,和尚的刺還未挑出,嫂嫂就走過去,幫和尚挑出了刺。和尚起身,雙手合十,向嫂嫂施禮道:“多謝女菩薩慈悲,阿彌陀佛。”嫂嫂急忙還禮:“師父,小事體,不必在意。”于是,和尚繼續趕路,嫂嫂與小姑抬水回家。小姑卻把此事記在心里。幾天后,出門的哥哥回家,小姑添油加醋在哥哥面前說嫂嫂搭識和尚的事兒。哥哥聽了小妹一面之詞,火冒三丈,就奔進房里,問也不問,拖來妻子打了一頓,還罵妻子是賤貨,要她滾出去。嫂嫂受不起冤枉,真的離家而去,出走之前在門上寫了一首詩:
“因針起禍水,一世恨著姑,被郎打一頓,流落做江湖。”
竹 衫
東鄉一個大戶人家有一個小姐,有一日,心中煩悶,就到后花園假山上散心。假山邊是圍墻,圍墻外面有一條塘河,小姐手里拿著繡花用的小剪刀和一團絲線,趴在圍墻上看風景。這時,一個后生唱著山歌搖著船過來。小姐看得好奇,忘了手里的剪刀,一松手,剪刀掉到河里去了。小姐就一招手,對后生說:“我的小剪刀掉到河里了,謝謝你,幫我撩撩起,好嗎?”后生就把船靠了過去,下水把剪刀撩起來。小姐把絲線放下來,后生用絲線縛住剪刀,小姐拿到了剪刀。又一天,小姐又來到假山上,恰巧,那個后生也唱著山歌搖著船過來了,船靠攏來后,兩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小姐對后生說:“你如有心,就托媒人到我家來提親。”后生回去后,就對東家說起此事。后生一貧如洗,六親無靠,但為人忠厚,田頭生活樣樣拿得起,也識幾個字,深得東家喜歡,東家就答應給他去說媒。小姐的爹一見某東家親自來說媒,也蠻高興,當他知道對方是長工時,就推說要問問我囡。誰知小姐聽了后說道:“爹同意我也同意。”阿爹一本正經的對女兒說:“他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你嫁過去咋過日子?”東家想:我索性好事做到底,礱糠變白米,就對女方的爹說:“這樣吧,我送他們五十畝田,一處田莊,小兩口就不愁吃穿了。”小兩口結婚后,春耕開始,后生每天回來總撮來幾條泥鰍,養在水桶里。幾天后對小姐說:“今天你把泥鰍殺掉烤烤,晚上好過老酒。”吃晚飯時,后生見桌子上少了一碗紅燒泥鰍,就問:“泥鰍咋不端出來?”誰知不問還好,這一問,竟問出一場大禍來。只見小姐賭起小嘴,生氣地說:“還說泥鰍吶,這么難弄的東西,又滑又膩腥,抲也抲不牢,剖又那么難剖,差點我的手被戳開,老早給我倒到河里去了。”后生生氣了,說:“我辛辛苦苦撮來泥鰍,你會倒掉,你是有銅鈿人家出身……。”后生越說越氣,老酒也無心喝,索性走出門外去了。小姐從沒受過這樣的指責,真正委屈煞,就想:你跟我結婚,家里吃的用的哪一樣不是我娘家的東西,現在為了幾根泥鰍竟然會與我翻臉,這今后日子咋過?她越忖越氣,一時想不開,找來毛筆,在墻上題一首詩后懸梁自盡了。
詩是這樣寫的:
“一把剪刀起禍根,一團絲線做媒人,本當夫妻同到老,為了鰍魚半路絞。”
(注:竹衫:用極薄的小竹片串成,舊時夏天演員穿在身上,以防汗水粘住戲服。
鰍魚,泥鰍,諧音秋雨。絞讀寧波話“絞絲旁”的絞,這里指中斷。)
墨 斗
有一對新婚小夫妻,逢鄰村演社戲,新娘子要去看戲,丈夫認為不妥,新娘子一定要去,丈夫說服未成,也不肯陪她去看。新娘子就獨自去了,結果在戲文場遭一青年戲弄,戲未看完就匆匆的逃回家來,走到家門口感到十分羞愧,無顏面對丈夫,就在門板上寫了一首詩后,上吊自盡。她是這樣寫的:
“禍從看戲起,不聽丈夫言,被人捏一把,速速轉回家,難見親夫面,吊死在門前。”
野狐臉
啞謎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燈謎,謎面也很別致,不是用文字而是用物體,啞謎的猜法更奇特,猜的人不必開口,只要做出動作去點破謎底就行了。
有一年元宵,有人在街上擺了個燈謎攤。攤旁豎起兩根竹竿,左邊竿上掛著一個小孩玩的野狐臉,即假面具。右邊竿上掛一千文銅錢,當中橫幅寫道:“即以左右兩物為謎面,射俗語一句。猜中獎錢一千文。”很多人圍著攤位猜起來,可就是猜不出來。忽然,有一個人走過來,只見他分開眾人,拍一拍野狐貍,就伸手拿了竿上的一千文銅錢就走。眾人覺得奇怪,問攤主:“他沒有猜中燈謎,怎么可以把錢拿走?”攤主笑笑說:“他確實猜中了。”待攤主說出謎底,觀眾們才發出會心的哄笑。原來謎底乃是“要錢不要臉”。■
編輯附言:
“講謎”是寧波謎語的特殊表現形式,相當于故事謎。“講謎”的文學性比較強,這類謎語往往由一位講敘者娓娓道來,在一個簡短而又生動的故事結尾處引出一首通俗的詩,其實是歌謠,但相傳都叫詩,詩就是謎殼,即謎面。可視為筆記體小說,很別致,很機智。它使我想到《一千零一夜》,東方的智慧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