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宗其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低調、溫和,行事作風并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方。不相識的人大概很難想到,他就是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自1986年以《狂舞》獲得全國影展金獎后,吳宗其的攝影作品不斷在國內外的影展影賽上獲獎。在吳宗其30多年的創作中,家鄉的千島湖始終是他關注的題材,他記錄了那里的風光和風土人情,那些美麗和行將消逝的東西總是在不斷促使他按下快門。
小縣城走出的攝影家
吳宗其1958年生于浙江淳安縣的一個攝影世家,爺爺和父親都在照相館工作。吳宗其跟隨父親在照相館里長大,小時候夏天在暗房給父親扇扇子的情形至今讓他記憶猶新。看著影像在顯影液里逐漸顯現,幼年的他對攝影產生了無限的好奇。1975年高中畢業后,吳宗其開始接觸攝影,他經常把父親的海鷗照相機借出來,給同學、朋友們拍留念照。1980年,他被調到縣城文化館搞攝影宣傳,算是走上了職業攝影的道路。那時候縣里沒有報紙,宣傳櫥窗每半個月更新一次,相當于半月刊,看的人很多。櫥窗里的12寸黑白照片,全是吳宗其一手制作放大的。這期間他領悟到攝影是一門“入門易、求精難”的藝術,還特地參加了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函授學習班,努力實現從“照相”到“攝影”的飛躍。
在全國影展獲獎成為了吳宗其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他從1980年開始拍千島湖風光。1986年,吳宗其拍攝出了他的成名作《狂舞》,這幅作品反映了千島湖“巨網捕魚”的活動,在第14屆全國攝影藝術作品展覽中獲得金獎,為浙江省實現了零的突破。“巨網捕魚”是水上捕撈隊的一種捕魚方式,作業的場面宏大、節奏歡快,極具感染力。拍攝巨網捕魚并不簡單,為了找到魚群,吳宗其吃飯睡覺都在船上度過,有時一個禮拜才能碰上一次。為了拍出魚跳躍的氣勢,必須選擇低角度拍攝,一條魚足有一人大,躍起時猶如翻江倒海,近距離低角度拍攝有很大危險,可創作中的吳宗其卻不管不顧。
這次獲獎經歷給了吳宗其很大的鼓舞。省領導還親自寫賀信給攝影家協會,當地政府甚至為此開了慶功會,獎了吳宗其一級工資,原本36元的工資上漲到了45元。此后,吳宗其的創作進入了一個豐收季節。
記錄千島湖的旖旎風光
吳宗其與千島湖的緣分要追溯到50年代。他稱自己是“生在水底長在水面。”現在的千島湖是原來的淳安縣、隧安縣的所在地,吳宗其出生不到一年,為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淳安、隧安兩縣被淹沒在水底。水電站蓄水后形成了人工湖,原來的山變成了島嶼,3畝以上的島達到1078個,“千島湖”之名由此而來。
從事攝影30多年來,千島湖始終是吳宗其拍攝的主要內容之一。千島湖自然風光旖旎,生態環境絕佳。1963年郭沫若曾在詩中提到“西子三千個”,說的是千島湖的水有3000個西湖那么多。千島湖所在的淳安縣盡管地方不大,但文化積淀很深。老縣城有著將近2000年的歷史,民間風俗非常有特點,記錄家鄉的風光、民俗是吳宗其主要的創作方向。
2004年,在加拿大尼亞加拉市舉辦的“國際花園城市”評審會上,千島湖擊敗了來自多個國家的強勁對手,獲得B類城市金獎。這次評選中吳宗其的攝影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評選有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86個城市參加,以圖片為主要參考。為了拍攝千島湖照片,淳安當地里特地把吳宗其抽調出來,進行封閉式拍攝。足足半年多時間,吳宗其全力投入到拍攝之中,他冒著酷暑,乘坐沒有空調的汽車在千島湖小鎮上行駛了一萬多公里,拍攝了幾千幅照片。最后向評審會提交了吳宗其拍攝的160幅照片,通過環境保護、遺產管理、人文景觀、自然風光等各個方面對千島湖進行展示。結果這些照片得到了全體評委的一致認可。千島湖是亞太地區國家中第一個獲“國際花園城市”金獎的B類城市。這次評選結果對家鄉的旅游、經濟造成了積極影響。能用照片為家鄉旅游做出貢獻讓吳宗其感到欣慰,他說,攝影創作和旅游存在共同點,二者都是在尋找美。一個景點美不美,照片會說話。
用思想去按動快門
當談到攝影創作的經驗時,吳宗其說道:“技術是基礎,是容易掌握的,此外還要勤奮、善于思考,要用思想去按動快門。”此外,攝影是門綜合藝術,平時的積淀、文化修養也必不可少。在創作中,吳宗其對于風格、題材并不加以限定,對于感興趣的事物主張先拍下來再說。他的創作以風光、民俗為主,但是對紀實也不乏興趣。作為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他提倡攝影藝術應該多元化,從事不同門類、題材的攝影師們應當互相尊重、攝影藝術只有百花齊放才能得到發展。
雖然現在居住在杭州,吳宗其雙休日還是經常回到千島湖拍攝。“攝影家沒有作品,有什么資格被稱為攝影家?”他說道,作為攝影人關鍵還是作品講話,不出作品就沒有發言權。2010年美國攝影學會(PSA)國際攝影展,吳宗其憑借作品《親吻》獲得美國攝影學會國際攝影大展金獎,并被邀請到美國介紹創作經驗。伴隨著民族音樂,他將自己拍攝的千島湖風光、民俗作品在大會上展示,國外同行對他作品評價之高,是他之前所沒有想到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吳宗其說,國際上對中國獨有的風光、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所以中國的攝影人不要覺得自己“土”,應該多拍攝身邊的事物,比如珍貴的文化遺產,現在不拍,可能將來就拍不到了。
身為浙江攝影家協會主席,吳宗其承認,浙江攝影人拍的“沙龍片”是比較多的。這最早是受到香港攝影家的影響。香港的國際沙龍興起較早,80年代初香港的攝影家經常到浙江來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浙江的攝影,導致那里風光沙龍的味道比較重。而自己也受到過張伯根、陳復禮等人的影響。這些拿過國際沙龍頂級金牌的攝影家,在那個年代給了自己很多啟迪。
現在浙江本土的攝影已經越來越有自己的特點,風格流派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沙龍攝影一枝獨秀的現象已成為過去,但吳宗其也提出,對沙龍攝影不能一味否定,它也是盡量選擇最美的角度、光影,用最好的鏡頭、技術對風光加以展示的。好的作品應該做到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有的人說,紀實攝影的技術差一點可以,吳宗其認為這是一種退化,不僅要記錄,還要通過形式美打動人,有了沙龍的功底再去拍紀實效果會更好。而對于“擺拍”,他表示自己并不反對擺拍,擺拍應當“擺中抓”,不能擺得太死,因為攝影的本性是瞬間。說到底真正好的攝影作品是不可重復的。
攝影家簡介:
吳宗其,浙江淳安人,1980年開始從事攝影,30年來共有600余幅攝影作品先后獲得國內外獎項。現為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專職主席兼秘書長、杭州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