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和影友們交流的時候,我時常聽到類似“為什么我們看到不錯的景色,但是拍出來卻不一定非常理想?可是有時候在一些景色相當一般的地方,按下快門,卻說不定拍到一張不錯的照片”這樣的話。而我也聽到一些畫家在談到攝影與繪畫的差異上,坦白地對我說,他們常覺得“攝影的價值遠不如繪畫”。在這兩段聽來似乎沒有明顯關聯的話里,我意識到,不論是攝影的愛好者或是社會大眾,對于攝影的認識還有相當的誤解。在這里,我只想提供一些我個人的看法,在這些探討上,我所看到的,就像我近年來常常喜歡引用的一句話一樣:“沒有對的或是錯的意見,只有不同的看法”。
“看”與“拍”的差異
首先,“看”與“拍”之間的差異,不能歸罪在相機的好壞上。作為一項工業革命的產物,攝影的存在只有不到兩百年的歷史。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的技術和操作本身還在不斷的改進中,“專業”與“業余”之間的差距大大縮短。我們對于攝影缺乏像對于繪畫那樣深入的認識,攝影對人們生活所能帶來的價值和影響難有定論,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會把拍照的好壞和個人經濟能力連接在一起,認為最好的相機是拍到所見美景的第一步,反而忽視了自己需要做的努力。
另外,攝影與繪畫相比也有其獨特性。在前幾期里,我曾多次談到,由于器材操作的便捷,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嘗試攝影。也正因為這份操作上的簡易,使從繪畫的角度來看攝影時,拍照就似乎沒有什么“功力”可談了,似乎照片也跟著貶值了。確實,隨著器材的演進與操作上的便利,使攝影的確成為“老少咸宜”的“娛樂”,而且衡量一張照片也確實不容易找到統一的規律和標準,更不用說攝影與其他媒體之間的差異。但攝影作品趨于個性化是無可避免的現實。
我覺得對于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來說,首先他必須認識到肉眼觀景和照相機記錄之間的差異。最基本的解釋就是,肉眼所看到的景色可以說幾乎是沒有邊框局限的,而從相機上所得到的,即使當今一部分相機在設計上已經達到瞬間接片的能力,卻永遠都有一個畫框存在。更進一步地說,肉眼觀景時,攝影者不僅看到了眼前景色的全部,而且通過肉眼與思維的結合,注意力已經放在最吸引他的那一部分景色以及這部分景色和其他景物之間的關聯與配合上了。而對于相機來說,鏡頭所攝取的一切卻被一視同仁地記錄在畫面上。其間的差距,決定了照片和肉眼所觀察的差別。要想減少這種差距,就得看攝影者在拍攝瞬間的思維和操作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很多時候我喜歡引用我的老師對我說的一段話:“在你按下快門以前,先問問你自己,眼前是什么激發了你拍攝的興趣,然后盡可能地把它突出在畫面里。”
攝影和繪畫的差別
由于攝影建立在“實物成像”的基礎上,攝影和繪畫之間的差別顯而易見。對一個畫家來說,他的作品是建立在一張由畫框所局限的畫面上的,而且畫面上的題材完全是可以根據他自己的構思來決定。這也正是為什么有人說:“繪畫是在做加法,而攝影是在做減法。”這是一個簡單的總結,但在具體操作上,攝影卻不是這么簡單的。盡管說對一張照片里景物的取舍可以通過選擇在畫框里納入或排除某些景物來實現,但現實中許多景物都是夾雜在一起的,即使利用先進的后期制作手段改變它們,能否達到恰到好處的程度還很難說,更何況也失去了攝影紀實性的價值。
而一個優秀的攝影師與繪畫家在經驗和造詣上,也是不分高下的。很多人以為拍照片就是操作器材,它和“十年寒窗”繪畫技術的學習與成長很難相提并論。同時,攝影電子文件的可復制性和廣泛流傳性,也使一張照片的價值遠不如繪畫作品。更進一步來說,作為視覺的媒體,若將一張照片和一幅畫所形成的視覺效果進行比較,因為繪畫的審美觀是隨著文化的演進而逐漸形成的,有了上千年探討和引申的過程,如果說把它引用到攝影里,除非像早年在攝影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和羅賓遜(Henry Peach Robinson),以及郎靜山的一些作品,有意識地模仿繪畫,而被定名為所謂“畫意派”的追求,其他許多并不能看作是對繪畫純粹的模仿或借鑒。攝影與繪畫雖然說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可是從視覺語言的發揮上,以至視覺效果的鑒賞上,很難作一分為二的區分,在操作上它們是全然不同的。許多攝影者和觀賞者忽視了照片的拍攝是建立在瞬間的發現以及現場的發揮之上的,不像繪畫那樣,來自畫家主觀意識的表達。照片的拍攝在于器材的操作,這往往讓人認為如果有了最高檔的器材,只要按下快門就可以顯示出自己拍攝的才能了。其實攝影者最需要的還是個人多年拍攝經驗的積累以及從中得來的體會,這種情況和在繪畫上取得成就并沒有太多的差異。
瞬間的發現和構圖的發揮
應該說不論什么樣的題材,攝影者都需要有多年的拍攝經驗和體會的總結才能出佳作。但是對普通愛好者來說,要把眼前看到的人物和景象拍攝下來,的確是只要按一下快門。姑且不說滿意與否,如果題材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樣的照片至少也達到了拍攝的最基本目的(如人物留念)。不過由于風光攝影在拍攝題材上的差異(就像我常說的,一張風光照片不僅只是一份記錄,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創意的散文),就會出現我前面所說的看到不錯的景色,拍的照片卻不一定理想,而景色一般的地方,卻說不定拍到不錯的照片這樣的感覺。
由于畫框的存在帶來了照片與肉眼觀察之間的差距,有些拍攝風光的攝影者總覺得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限。其實利用畫框可以決定照片里景物的取舍,把重點放在激發攝影者拍攝興趣的題材上,更重要的是畫框的存在引發了構圖的發揮,把拍照帶進了創意的領域。
構圖的概念以及它的發揮來自繪畫,構圖的不同應用可以帶來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也為畫面帶來不同的意義,從而為觀賞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在繪畫里,作品的含義以及所謂“美學”的探討,就在于題材的選擇和畫面的結構。但是在攝影里談到構圖,雖然說從畫面上來看,和繪畫一樣,都是視覺語言的發揮,可是我們有必要說明它的存在與發揮具有不同的含義。首先,在肉眼所看到的、沒有局限的景物里,根本談不上什么構圖。同時,正因為攝影建立在“實物成像”基礎上,畫面里的結構就不像繪畫那樣可以根據畫家的構思有意識地創建。因此,照片的拍攝在英語里是“拿”下來的(take a picture),而不是“構”(compose)出來的。
也正因為如此,我常覺得不論是“風景”或是“風光”的拍攝,最重要的不是想拍什么,而是領悟到現場的情況能拍什么。當時的情況決定了畫框內景物的取舍、拍攝角度和位置的選擇、要考慮不同鏡頭在透視度上的差異,特別是拍攝當時的光影和氣候條件。但照片的意義更多來自拍攝當時景物為攝影者所帶來的啟發,而不在于攝影者既定的思路。也正因為這些操作都是發生在觀景到拍照這段短暫的時間里,使風光攝影的拍攝成為瞬間的發現與當時現場的發揮。不過要做到這樣,首先是在題材的選擇上需要有多方面的興趣,同時,對于相機觀景的特性以及構圖原則的理解與發揮也都在于日常拍攝經驗的累積。也就是說,雖然照片的拍攝只需要攝影者按下快門,但要使得拍出來的照片能夠達到自己的構想,甚至達到發現瞬間的程度,不僅要有機遇,甚至還需要運氣。攝影就像繪畫一樣,也有它“基本功”的存在和鍛煉,攝影者既需要從經驗來深入觀察、發現瞬間,也需要通過日常拍攝來對鍛煉如何構圖及并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