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條新聞,幾乎所有能看見的報紙都登了,說世界首席和平之國瑞士(因在好戰國家堆里茍存)今年2月13日舉行“限槍”全民公決,最后遭到2/3的公民否決,認為擁有私人槍支合法,且傳統悠久,不宜推翻。只可惜所有刊登這條消息的媒體都沒有配發照片,也沒有相關背景的介紹,使我身邊的許多人不禁提出疑問,說原以為瑞士是個以生產手表和巧克力而著稱于世的和平國家,怎么民間會有如此強悍的尚武精神,以至于家家有槍呢?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作為一條被廣為刊登的新聞,證明它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度;二是一條新聞如果只發消息而不配以照片或詳細的背景介紹,實在有點兒遺憾。
以上是客氣話,如果不客氣地說,就是播發一條較比重要的新聞只有文字表述卻沒有配發相關的照片,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這就不叫新聞,而只是條消息而已,甚至在更多人看來,連它的真實性都要受到懷疑。用網絡語言說得更直白,即:“凡新聞無圖不可信。”
在世界各國的法庭上,照片(只要是真的)都可以成為重要證據,而純文字的,就要差多了。無論新聞紀實照片還是檔案照片都很重要,有些無法獲得的實物,只要有照片為證,法官也不可能閉眼不瞧。
不過,有些人認為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能配照片,其實不然。以現在的網絡鏈接手段,所有的新聞都可以配直接或相關照片。便攜式數碼閱讀器開始普及,這東西的主要優勢就是看圖,起碼是圖文并茂,顯然不太適宜看純文字。最近來我家做客的女孩子帶來一個,我試著用它看字,一會兒眼睛就不行了,有閃爍感,總覺得不對勁兒。看畫面倒真方便,里面就如同一個魔鏡般的小世界,五顏六色,千奇百怪,還能在上面作畫,真好。
記得以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發表過一篇有關瑞士人全民皆兵、愛槍如命的文章,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張表現的是一戶人家大衣柜里同雨傘等家居雜物放在一起的自動步槍。如果把這張照片配在這條新聞里,這條新聞的分量就不一樣啦。此前多數人認為美國是私人槍支大國,而歐洲的瑞士則是彬彬有禮、平和文靜的國家。其實不然,如按人頭份兒算,瑞士的槍支普及率遠高于美國,它只有800萬人口,擁有的軍用級以上槍支超過230萬,類似小左輪、小手槍或低于6毫米口徑左右的長槍都不算,如果全算上,一人合上一支還有富余。以前刀、槍、手表、照相機被公認為是純爺們兒的四大玩具,喜歡者不計其數,而今發生了變化,電子機芯的手表和數碼照相機已不能和以前的機械產品等同,唯刀槍還有玩頭。在刀槍大家族里,一般人只把眼光盯在殺傷力較大的軍用型號上,其實真正能單槍匹馬干出點兒“大事”的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小家伙。在美國9·11事件里扮演兇器角色的刀子竟然是伸縮式塑料美工刀,劫了四架飛機不說,還讓世界頭號軍事大國亂作一團,連總統都躲到地下室里去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統都敢在地面上辦公,這次卻開了先例。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先進進攻型武器的國家,許多尖端武器別的國家還在實驗室里養著,它卻已列裝部隊。但美國民間對老舊武器并不排斥,尤其是被視為玩具的左輪手槍和其他小型武器。盡管“限槍”也嚷嚷了不少年,槍還是在賣。僅以“好玩”的左輪手槍為例,一項調查顯示,美國警察中有多達60%的人仍衷情于這種過時的武器。在一項不值得夸耀的記錄里,遇刺的美國總統中,除肯尼迪外,都是倒在左輪手槍的槍口之下。將林肯打死的那支左輪手槍可以算是左輪手槍的原始型;而將里根擊倒在地的那支左輪手槍則是它的現代短版,聽說很受女性青睞。
美國牛仔活躍于早年的開拓時代,確切說是在19世紀的中葉至后半葉。尤其是1865年后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的那段時間里,幾十萬曾參加南北戰爭的軍人,不論是功臣還是敗將,按照政策都可以攜槍回家。當時也正是柯爾特發明的左輪手槍大行其道的時期。而后來同樣享有盛名的勃朗寧自動手槍那時還沒有問世。更具實用價值的勃朗寧自動手槍在1900年以后才逐漸普及,其中最著名的一款就是美軍用了半個多世紀的M1911A1型。但這款手槍在西部牛仔的眼里根本“不是個玩意兒”,連早先的美國警察也寧肯用左輪而不用勃朗寧,據說除了后者容易卡殼的原因之外,還因為它口徑小、殺傷力不夠。另外,自動手槍的外觀也極不瀟灑、式樣單調,尤其不招女人喜歡。所以,即便到了人人都用得起勃朗寧的時代,美國的真正男子漢們還是鐘情左輪。
雖說美國是使用左輪手槍的第一大國,但最好的左輪手槍,或說是當年牛仔們最喜歡的左輪手槍,未必是出在柯爾特門下的本地貨。散布在歐洲的比利時、德國南部、意大利的槍械作坊,在柯爾特左輪的基礎上,也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左輪手槍。這些來自歐洲的“進口貨”,成了當時西部牛仔們競相追逐的“貴族武器”。不過,當時大多數沒有太大實力的牛仔的標準配備,始終是一支外觀并不華麗但很實用的黑色柯爾特左輪。這款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左輪最終被槍械收藏家們定名為“柯爾特牛仔”,永載史冊。美國是一個主要由歐洲移民組成的新國家。所以,歐洲人本有的那種尚武和寓武器于民間的風氣,也隨之在這塊新大陸上扎根,而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這個“發展”主要體現在商業化運作方面。所謂商業化其實就是“以廉價促普及”,這是美國貨走向世界的法寶。一個東西不普及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自然就難以生存。左輪手槍這玩藝兒,其實以前歐洲就有,德國人和意大利人一向有制槍傳統。但他們缺的是美國人的那種遠見和商業頭腦;還有就是他們在干事上過于精細審慎,導致成本過高。有些事在做之前如果就把問題考慮得過于周到,反而經常會辦不成。反觀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出生的年輕人柯爾特,盡管辦事有些莽撞,考慮問題也不那么周全,但他說做就做,善于鉆研,那種勇于把理想變為現實的作風體現了美國人的一貫作派。這樣,真正實用化的左輪手槍誕生在他的手上就沒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了。
左輪手槍的獨特造型是它吸引無數擁躉的重要因素,其中的357型短筒左輪是最經典的一款,是無數槍迷的最愛。左輪因右手持槍而帶有彈巢的轉輪向左掰出,故稱左輪,其實其英文的本意并沒有“左”的意思。左輪手槍雖載彈僅5到8發、多為6發,但可以邊開槍邊裝彈,手快的可以連續打出十幾發,感覺不亞于自動手槍。并且一旦遭遇卡殼,由于子彈在明處,也更易于排除啞彈或迅速轉至下一發,很少誤事。而牛仔們當年普遍使用的那種長筒左輪現已罕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短小精致的短筒左輪,即使不用,看著也是個玩意兒。時隔將近兩百年,左輪手槍的基本原理和柯爾特當年定下的10.16毫米口徑,至今仍無太大變化。
說了這么多,好像已偏離主題,其實不然。于現在的信息時代,做記者的知道多少都不為過。一條“限槍”的新聞,如果讓你去采訪,碰巧你又對槍支略知一二,肯定除了文字外還會注意拍下幾張照片;又因左輪手槍是國外私藏槍支的主要槍種之一,再寫上一些相關知識,隨后登出來的新聞,肯定比干巴巴的消息強。畢竟時代不同了,如今連修自行車的都要再會點兒代配鑰匙、修鎖之類的零活兒。你一個靠文化吃飯的人,只知道東卻不知道西,只知道地卻不知道天,以后的日子恐怕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