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去年秋季曾經引起人們恐慌的蜱蟲進入夏季后似乎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今年5月份開始山東多地發現蜱蟲叮咬病例,少數重癥患者因救治無效死亡。衛生部門為此發出通知,提醒公眾加強個人防護。
認識蜱蟲:像個氣球
蜱(pí)蟲,俗稱草蜱子、草爬子、壁虱、扁虱等,它呈紅褐色或者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蜱蟲的嗅覺很敏銳,當人經過與之接觸時,蜱蟲便爬到人體皮膚較薄(比如頸部、耳后)或者不易被搔動的部位(比如腋窩、大腿內側)開始叮咬、吸血。蜱的吸血量很大,吸飽血之后身子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就像一只癟癟的氣球在瞬間被吹大一樣。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以及前往這些地區的旅游者,都是該病的高危人群。
叮咬癥狀:水腫癢痛
被蜱蟲叮咬后,皮膚上往往會出現水腫性丘疹或者小結節,紅腫、水皰以及淤斑,中央一般留有蟲咬的痕跡,還會感覺瘙癢和疼痛。蜱蟲叮咬還會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其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平均9天),一般都是急性起病,主要癥狀為發熱(多為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倘若不及時救治,患者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防護寶典:注重細節
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所以應盡量避免在此類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倘若確需進入此類地區,尤其是已發現過被叮咬病例的地區,就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建議穿著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同時扎緊褲腿或者把褲腿塞進襪子里。這樣蜱不易粘附,可以防止蜱的附著或者叮咬,且容易發現附著的蜱蟲。倘若有暴露部位,可以在暴露的皮膚和衣服上噴涂氯菊酯、避蚊胺(DEET,僅限于2歲以上的人員使用)、避蚊酮、前胡揮發油等驅避劑進行防護,一般可維持數小時的效力。
4~10月份是蜱蟲叮咬致病的高發期,農民在田間生產、勞作時也要做好相應的個人防護。
救護之道:切勿硬拽
倘若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切勿用力撕拉,可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松或者死亡;倘若酒精處理不起作用,可以用尖頭鑷子盡量夾住蜱蟲的頭部,逆著吸血反方向拔出(要垂直提起,不要擠壓或向側方拉動,以免蜱蟲的口器或者頭部斷入體內),或者用煙頭、香頭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蜱蟲取出后,再用碘伏或者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倘若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以及紅斑等癥狀時,就要及時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