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15時,隨著溫家寶總理的開車令,G1次列車滿載著800余名旅客緩緩駛離北京南站。這趟列車的開行標志著全長131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正式通車了。
我有幸成為乘座首趟列車的一名旅客。幾十秒鐘內,列車的運行時速就提高到了313公里,而且途中基本保持在300公里以上。京滬高速鐵路沿途共設24個車站,橫跨京、津、冀、魯、皖、蘇、滬7省市,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由于車速不同,沿途停靠的車站也不相同。原本從北京南站運行到上海虹橋站用時4小時48分的G1次列車,只在南京南站停一次車。但由于是首班列車,中途增加了廊坊、濟南西站、蚌埠南站3站停車,預計用時5小時09分,將于20點09分到達上海虹橋站,實際列車20點05分就到達了上海虹橋站。
京滬高速鐵路全線共架設橋梁288座,總長1059.7公里,占線路總長的80.4%;隧道21座,總長15.8公里,占線路總長的1.2%,也就是說,高鐵基本上是在高架橋上行駛的。乘坐京滬高速列車,我覺得一是坐椅舒適,這趟列車二等車廂坐椅的前后距離比較大,腿可以伸直,比以往的高鐵坐椅,以及國航經濟艙坐椅的前后距離都大,舒適度比較高;一等車廂、商務車廂的舒適度就更高了。二是列車行駛平穩,乘坐普通列車如果你在車廂內行走,趕上列車通過道岔時會感覺車廂晃動比較大,必須用手扶著旁邊的坐椅或臥鋪的梯子,而乘坐京滬高鐵就沒有這種擔憂了,我們從列車尾部的16號車廂走到列車的1號車廂如履平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外國記者在同一天“試乘”京滬高鐵的同一列車,感受略有差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指出,當列車已經行駛至時速300公里時,桌上的咖啡杯卻一動不動。考慮到這列火車的速度已經比美國最快的火車快了兩倍還多,這的確是非常平穩的旅程。而日本共同社卻撰文稱:“雖然說出來讓人感到不快,但我們感覺到了小幅度的上下震蕩。”這也許是個人對高鐵的感受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吧。
現代化的高速鐵路起到了便捷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過去我國火車的優勢在中長途,以500公里至2000公里為最佳;火車便捷、便宜、安全的優勢也最容易體現出來,后來有了高速列車,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動車組,短途旅客也被拉入了乘火車的客流中。北京到天津只要半個小時。有一次,我和同事去采訪京津城際列車的機車司機。北京南站開車后,列車長送來的一杯茶還在冒著熱氣,列車已經到天津了。1978至1982年,我在石家莊上班,北京到石家莊的特快列車要四個半小時,現在,動車組兩小時就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太原當兵時,回北京要坐一夜火車,現在3個小時就到了。高速鐵路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也拉近了住在不同城市親朋好友間的感情。
這么多年,由于我經常坐火車,因此對它充滿了感情。前兩天,由于天氣等原因造成京滬高鐵三天發生4起故障,我當時還在朋友面前為高鐵辯護——畢竟京滬高鐵還運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屬新生事物,可以理解。可7月23日,當我在家中看到關于“7·23”的新聞,電視屏幕里那災難現場慘烈的畫面,使我的心像灌了鉛一樣沉重。2011年7月23日晚上20點30分左右,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有兩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傷。
在我和很多人的印象里,火車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工具,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應該是最安全或者相對比較安全的。火車不像飛機那么“嬌氣”,一刮風下雨就動不了啦;也不會像汽車那樣,有可能在路上堵上一整天。火車給人的感覺是憨厚的、踏實的、可靠的,因此老百姓才尊稱他為“鐵老大”。但發生這種大家原本認為只有汽車才會發生的追尾事故后,人們自然而然便產生一種信任危機。事故發生后,我的電子郵箱旋即收到保險公司的廣告,題目是:火車風險不亞于飛機,旅客應投保意外險。我的朋友當中,一些人選擇票價水漲船高的飛機出行;還有一些朋友即使選擇坐火車時也盡量躲開高鐵,而且都買了保險。大家口口相傳,信任危機無限擴大,它像一張被攢了的白紙,人們心里皺皺巴巴后很難再被撫平。我想問題唯一解決的途徑還是找出事故真正的原因所在,給事故死難者一個交代,同時也避免以后再次發生此類事故。
2011年7月28日10點左右,溫家寶總理來察看“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現場,并召開中外記者會。7月29日,事故遇難者家屬和親友等來到事故現場舉行悼念活動。遇難人員賠償救助標準由50萬元提升為91.5萬元。事故原因,鐵道部公布的是:因為溫州南的信號指示燈遭雷劈,導致本來應該是顯示紅燈,而錯誤升級顯示為綠燈;值班人員對事故的敏感度不強,釀成這場事故。國務院的事故調查小組正在調查事故的真實原因,真相將有望在9月中旬左右公布。我和每一位乘客一樣,都期待著這個問題有一個真實的答案,來撫慰我們心中的傷痛。我也期待著高鐵的安全系數會越來越高,畢竟很多國人沒法回避乘坐火車這個現實,也無法拒絕高鐵帶來的便捷誘惑。高鐵是個好東西,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我們要好好利用它,更要安全地利用它。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