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人類的生活進入到數字時代,記憶的形態也開始變化,從傳統形態演變為數字化形態,數碼相片、私密視頻、個人博客、個性音樂等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記憶的每一根神經。但由于數字設備的不穩定,我們珍貴的記憶往往因為硬件設備的損壞而灰飛煙滅。高科技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許的無奈。當數碼記憶岌岌可危時,我們又如何去拯救那些美好的、珍貴的記憶呢?
移植互聯網記憶
搬家也許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搬進新房子是喬遷之喜,要張燈結彩好好慶祝一番。然而最近卻有不少人被強制“搬家”,這很難讓人高興起來。原來就在不久前,微軟宣布關閉所有MSN用戶的Live Spaces空間服務,從2011年1月開始,用戶無法在Space上發表文章,而到2011年3月,Space已經正式關閉。Space用戶可以將博客內容“搬遷”至WordPress.com或者其他國內博客平臺。于是3000萬的MSN用戶們不得已尋找新的“房東”……
對于廣大博主來說,博客的目的就是記錄并保存那段屬于自己的網絡記憶。我們的相冊會丟失,硬盤會損壞;我們的身體會老去,記憶會退化,但博客相冊中我們永遠笑靨如花、激情飛揚。如果在你的博客中,有幾十篇博文,兩三個相冊,幾個應用,或許搬家還不會讓你太苦惱。然而對于“博客控”、對于把寫博客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日常里的一點一滴頻繁地記錄下來的博主們來說,將他們博客中的大量的博文、圖片、博友的討論互動留言進行“搬家”,這就好似重新開博一樣,一磚一瓦地再蓋起一座大廈。
家住東便門的趙先生說: “上大學建立的MSN博客,最近我才知道,今年的3月份MSN就要自動刪除了。這么多年積累的心血說沒就沒還真舍不得。雖然可以轉到QQ空間,但MSN不穩定,一鍵下去,五年的日志就轉過來三篇兒。所以我只能手動復制粘貼,五年的日志就這么挪過來,不僅如此,還要將復制來的博文、照片進行重新分類排序,跟重新開了個新博客似的,如此的搬家感覺比上一天班都累啊。”
在Spaces技術論壇,很多網友都曬出自己在“搬家”時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杯具”。通過自動搬家到WordPress的網友tree發帖求助:“搬家之后,Spaces和WordPress上均不見了博客,咋辦?”而新浪博客上,也有剛剛“搬遷”過去的網友seeothers抱怨:“圖片沒搬動,只有文字過來了。”對此,微軟的工作人員建議大家,在“搬家”過程中可能發生不可知的情況,為避免博客內容遺失,一定要在本地電腦上備份。
備份數碼記憶
在“被搬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數據的整理與分類必不可少。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算機在家庭里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時候照片的掃描,手機通訊錄的備份,信用卡的賬單,客戶的通訊地址,自己的日記,生活中的、工作中的都會裝進計算機里,這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當我們要更換新電腦的時候,會發現舊電腦仍然舍不得扔掉,主要因為舊電腦里面的重要數據。那要怎么管理好計算機里面的資料跟數據呢?分類。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當我們點擊“我的電腦”的時候,發現所有的文件都在C盤里,誰不會頭疼?現在的計算機硬盤越來越大,分區也越來越有必要。我們不妨給計算機裝系統的時候,按照自己的個性多分幾個不同類型的磁盤以管理文件,如:系統、下載、工具、生活、娛樂、游戲等。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隨意地安排。每月可以抽出半天時間對電腦里面的文件進行整理,就像過一段時間要歸置歸置自己的房間一樣。
留住你的數碼記憶,整理與分類是不可或缺的,但拯救你的數碼記憶最重要的是養成將數字化資料做備份的好習慣。筆者曾經就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那痛苦的感覺如同嘴里被人硬塞了一把黃連。我大四那年畢業論文寫得漂亮,導師贊不絕口。后來老師叫學生們把論文打印一份,學校要留個底檔。于是,我去了學校打印室。誰都知道學校打印室的電腦就是一個毒庫——全學校的電腦病毒通過U盤傳到這個電腦上,它練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本事,再把這千奇百怪的病毒散播開來。我打印的時候已經想到U盤會被染上病毒,但我當時志得意滿得很,只說染上也無所謂了,反正我電腦里有殺毒軟件,回去殺一下便好。果不其然,我回宿舍剛把U盤插上,殺毒軟件就聒噪起來。彈出一個對話框,發現病毒23個,我當時正看“海賊”,下意識在對話框里點了幾下確定,電腦咯吱吱地響,它把毒殺了。事后我發現病毒沒有了,但我的畢業論文也沒了,原來是殺毒軟件對病毒無解,最后就把帶病毒的原文件也一并刪了去。“我勒個去,這殺毒軟件太‘坑爹’了。”我趕緊找之前的備份文件,可我發現,當初竟沒留這個心眼,畢業論文這么重要的文件竟然沒備份!最后的結果就是我又把將近兩萬字的畢業論文重新打了一遍。現在我無意間在電腦文件夾里看到我的畢業論文仍然心生余悸,它作為我大學時代的一份寶貴記憶,著實讓我長了重要數字資料定做備份的記性。
把數碼資料進行備份,貌似自己的數碼記憶便永不消退了。然而備份也并非“一錘子買賣”,哪怕一次復制多個副本,也不能確保長期無憂。您可能時常會聽到您身邊的朋友抱怨,早先刻在光盤中的照片讀不出來了。
電子數據在理論上的確是“千年不朽”的,但光盤卻有保質期。一般而言,普通的光盤3年后就不能完全信賴了。最常見的問題是表面出現“霉斑”,這其實是光盤數據層被氧化;一旦黑點出現在內圈或大面積出現,那這張光盤可能就已經壽終正寢了。不僅刻錄盤,CD、DVD也會變質。想在今后重溫初戀時最愛的那首老歌、那部經典電影,請定期刻錄新盤備份。
硬盤是大容量存儲設備,因此它更需要關愛和呵護。說到底,硬盤是一個具有精密結構的機械,工作時,磁頭與盤片間只相隔幾十微米。因此不大劇烈的碰撞就可能讓磁頭劃傷盤片。此外,許多人習慣在網上用P2P軟件(比如BT、電驢等)下載影片,這會讓硬盤持續工作而疲勞過度,影響壽命。對此,多數網友采取的對策就是裝2塊硬盤,一塊專門用來做P2P下載。
相對而言,閃存(如U盤、記憶棒、SD卡)就沒那么嬌氣,雖然貴些。目前,有一種用閃存技術制成的“固態硬盤”正在逐漸流行,它常常內置在高端電腦和超薄型筆記本電腦中。但固態硬盤其實并不保險,它的弊端就像汽車為修補一個小劃痕需要噴一整面漆一樣。“固態硬盤”的特點是,為寫入一小段數據,需要對一大片存儲單元進行操作,因此固態硬盤總在做大量的無效讀寫,這將極大地影響其使用壽命。眼下幾乎沒有一種固態硬盤能提供5年以上的使用保證。
保管好“數字記憶”,就要定期備份,而且最好多介質備份,同時牢記一點,不要對任何一種備份介質或技術過分信賴,給它的信任期別超過3年。
改變你的存儲習慣
“數字記憶”的內容,來自用文字處理軟件生成的文檔、電子郵件、博客、微博、電子書、數碼相機等。
怎樣留存記憶似乎與人的年齡和年齡決定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不少中老年人,拍照改用數碼相機了,卻還是要挑選一些喜歡的照片去照相館沖洗,最后把這些沖洗的相片夾在相冊里;一些重要的電子文檔,許多人也喜歡打印在紙上收藏。
似乎“數字記憶”還有一種規律,某種內容越屬于數字時代,越遠離傳統,那么人們就越不傾向用傳統方式保存。比如很少人會將博客打印出來,頂多在本地電腦上存下一個文本,而更新潮的“微博”,甚至沒人會在硬盤中留底。至于手機,也許有人會把電話號碼抄在筆記本上留個副本,但極少聽說誰把短信打印出來。
目前最保險的“數字記憶”方式就是“云存儲”,把自己需要保存的資料存到網上的數據中心以供需要時恢復。如聯想最近就推出了和筆記本電腦捆綁的云存儲服務,只要用戶開機并在線,備份軟件就會利用閑暇的網絡資源把筆記本的數據備份到網上的數據中心,這樣一旦用戶的硬盤出現故障,就可以方便地從網上恢復。
人生最珍貴的就是記憶,失去了記憶,人生便失去了色彩,留住自己的數碼記憶,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起來!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