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投入文學創作、至今仍筆耕不輟的老作家,孫建英在構建自己的文學園地時,把桐柏山區作為自己的寫作基點和支柱,他的目光始終停留在這塊飽經風雨洗禮的紅色土地上,五十年如一日,桐柏的點滴細節、滄桑變化,都被孫建英納入筆下。作為桐柏山的“觀察者、體悟者、描摹者、歌吟者和生活、歷史的忠實記錄者”(周同賓語),孫建英其實在做著一種無言的守望,這種守望,發自內心,源于鄉情;這種守望,在歷史和現實的觀照中,也使得他的散文世界意趣盎然,生機勃發。
評論家孫蓀在對南陽作家群做散點透視時,認為南陽作家大都是“故鄉的癡兒”,這是他用作家的敏銳眼光,以及批評家的深邃理性對這個文學群體的理論洞見。就孫建英而言,對這句話或許有著另類的感受。生在河南新密的孫建英,1950年代后期從鄭州到桐柏山區,支援老區建設,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先后做過駐村工作隊員、縣報記者、文聯主席,培養了幾代文學愛好者。桐柏的文化氛圍(位居中原腹地,山區特有的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先民們那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如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在桐柏地區就顯得尤為特殊)一直籠罩著他的生活空間,與桐柏的情感紐帶隨著時間的加深也堅韌異常。盡管不是土生土長的桐柏人,孫建英的文學世界卻是在這塊土地上構建的。他的散文,也大多在描寫桐柏的山山水水和山區的民風民情。就這點而言,孫建英同樣是一個“故鄉的癡兒”。
孫建英的散文,有兩個大的指向。一是對桐柏山區的景致及人物的描寫,這類散文在孫建英的散文創作中,占據的比重比較大。淮河源頭的自然山水,神話傳說,風土人情,是孫建英關注的重點。這些清新自然,鮮活靈動的散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使桐柏山這座“養在深閨”的大山,再度文學化起來,使其具有了走向外部世界的契機。我一直認為,文學在參與地域精神的構建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淮河源頭的桐柏山區,有著獨具個性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孫建英的淮河源題材的散文創作,是發現、探究、梳理桐柏精神的良好途徑。此外,孫建英散文創作,還有一些頗具哲理的小品佳構,這類散文融進了作者對歷史、人生、社會的思考,讀來頗具啟發意義。而這種啟發,并沒有任何的說教氣,作者用一種近乎朋友談天式的敘述方式,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和作者達成了某種心靈默契。這種錘煉文章的功夫,沒有幾十年的積累,難以做到。
在孫建英的散文創作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幾個關鍵詞:大山、土地、性情、熱愛。對于生活了幾十年的桐柏山以及腳下的這塊熱土,孫建英是熱愛的,他用自己的性情之筆,為山立傳,為水歌吟。孫建英為桐柏山淳樸而厚重民風的盡情歡歌,桐柏山五十八條歡快奔流、進而造就了淮河的溪流、孫悟空與無支祁的神話、朝陽谷的石頭、水簾洞億萬斯年傾瀉的瀑布,以及紅似火的杜鵑花、曾經腥風血雨的革命紀念地榨樓,抑或下鄉駐村期間吃過的那幾種特殊的飯食、期待一座穩固小橋的幺妹,都讓作者感懷萬分。在桐柏山生活久了,孫建英真正與這塊土地融為一體:“我宛如大山石縫間的一塊巖石,在歲月的風雨中聆聽大山的心音,解讀大山神秘的禪語……”
我讀孫建英的散文,感受的是一種自然之美。孫建英的散文,并不以“大”或“長”取勝,而是用一些短小的篇幅,讓你產生愉悅之感。或人或事或物或景,在孫建英的筆下,都沾染上了山的大氣,水的靈動。我始終認為,孫建英其實在做著一種守望,一種鄉情與心靈的守望。這種守望,快樂而又詩意,苦澀而又持重。世界在變,桐柏山也在變,而心卻沒有停止呼喚,關愛猶在,希望長存。讀孫建英的散文,你感受不到矯揉造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孫建英以自己獨特的筆觸,以自己獨特的性靈和那種淺淺的憂傷,讓你感受的是散文的大美。就如孫建英筆下的駐村歲月,艱辛、無奈之中,又飽含溫情與純真。
1990年代以來,以文化散文、歷史散文等所謂的“大散文”獨步散文界,散文要寫的“大”,講究“長”,要有所謂的“歷史感”。這類散文被眾多擁躉追捧,進而被大量摹仿導致遍布各大文學期刊的態勢。隨著社會的發展、讀者接受的多元化,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一枝獨秀之后,散文究竟應該向何處去?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散文觀?這樣的問題,一直是理論界和創作界關注的話題。這些至今尚無定論且無法定論的話題,其實也是散文創作者應該常想常新的東西。而孫建英淮河源系列散文的創作,給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答案。
孫建英五十余年的文學創作,散文僅僅是其文學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小說及幽默故事的寫作,也是孫建英很傾力的文學樣式。在故事及小說集《千年等一回》、《走出雪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孫建英。這個孫建英,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小說與故事的世界里,或白描寫實,或議論揭批,開辟了自己新的文學視界。尤其是故事創作,孫建英頗為傾心。在《千年等一回》中,可以發現,孫建英是帶著激情和責任來創作故事的。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新故事傳承歷史文化,播撒人間真情,鼓勵人民上進,豐富群眾生活,其功甚偉。一本《故事會》,很多人傳閱;一則小故事,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一個好的故事,不是輕易就可以創作出來的,它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用幽默的語言和巧妙的結構,給人以啟迪,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寫作技巧,是難以勝任故事寫作的。在故事創作的園林里,孫建英以其寫作實踐,擁有一席之地。
桐柏的文學創作,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發展,孫建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寫散文,寫小說,寫故事,在省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豐富了桐柏文藝的百花園。在完成創作的同時,還提攜、扶持了一大批桐柏文學青年。如今,很多人憶及孫建英曾經給予的幫助,都感慨不已。目前,年逾古稀的孫建英寶刀不老,創作的歷史長篇小說《御賜劍》即將付梓。我們祝愿老作家保重身體,再次煥發藝術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