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廣東省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韓群鳳(慈母溺死腦癱雙胞胎兒子案)有期徒刑五年。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案立刻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折射出情、理、法的尷尬和糾結,其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更是發(fā)人深思。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院長、法學博士陳斯主管了這個案子。
日前,《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陳斯,剛進辦公室,他的手機和辦公電話幾乎同時響起,手里的熒光筆正在圈閱一疊案卷材料。見記者到來,陳斯放下手頭事務,開口道:“不好意思,今天我只能抽出23分鐘跟你交談,然后還要組織召開一個專案研討會和社區(qū)法官講座。”
德法并舉辦案件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人感嘆老革命碰到新問題。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必然伴隨著許多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的隨機出現;人文司法環(huán)境也無例外,將會面臨各種新問題、新個案、新矛盾的挑戰(zhàn)。
2009年,陳斯從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調至市第一人民法院任黨組書記、院長。兩年多來,他帶領第一法院不斷求創(chuàng)新、謀發(fā)展,從創(chuàng)設基層糾紛化解新平臺——“社區(qū)法官助理”制度到成立廣東省首家“交通事故巡回法庭”、 設立東莞首家“勞動爭議巡回法庭”;從創(chuàng)辦“旗峰法律講壇”、“法官論壇”再到開設官方微博,微博直播抓“老賴”、 “母親溺死腦癱兒” 庭審,處處敢為天下先,時時跟進社會前沿。
他以法院院長、學者、政協(xié)委員等多重身份活躍在公眾面前,無論是廈門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講壇上的學術思想交鋒,還是政協(xié)會議上的提案直言,無不流露出以人為本的司法創(chuàng)新實踐與公平、正義、親民的人格魅力。
法律的廣義作用在于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整社會關系、調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解決社會糾紛和爭端。而法律本身的自我發(fā)展也不例外,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法律的局限性也會隨機顯現,若慣性地把法律看成“鐵板一塊”,不能與時俱進,對某些案例來說,可能會顯得進退失據,或導致“判而不決、決而無果”的無奈與尷尬。倘若能適時引入普世道德規(guī)范與前瞻性創(chuàng)新結構,或許更符合社會整體期待。
在采訪中,陳斯給記者講述了一個超越慣性思維,突破傳統(tǒng)做法的經典案例。
這是不久前他辦理的一個搶劫案件。受害人被被告捅傷后死亡,留下一個1歲多的小女孩和70多歲的父親。被害人死后,爺爺就不得不撫養(yǎng)起小孫女。此情此景對于七尺男兒陳斯來說,也暗自傷情流了一把酸楚淚。其實,按照犯罪情節(jié),被告是應當被判處死刑的,經司法調查,被害人家屬生活非常悲慘,在審委會討論的時候,陳斯提議能不能盡量考慮讓被告做一些賠償。不過,被告家庭也很窮,他們對受害人表示了深深的歉意,并表示盡一切辦法對受害人進行補償,但最終只籌到3萬塊錢。
“我們本來不準備給他減刑的,但是受害人父親甚至跪下來求我們,說3萬塊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起碼可以讓他們幾年內都有飯吃,讓我們法外開恩,促成和解,以挽救被告家庭也面臨家破人亡的絕境;被告則讓別人代寫了一封贖罪信,一是表示將贖罪到底,二是請求法院不要對自己判決死刑立即執(zhí)行。后來,受害人70多歲的父親答應愿意原諒被告人,我們法院經過考慮之后給被告判的是死緩,被害人得到了3萬塊錢。”陳斯說起來仍很激動。
如今的陳斯,已成為媒體追蹤的焦點。“這個和解,我推動了好久,后來被媒體炒作的很厲害,網上罵我的有幾十萬條,但是我覺得這種做法沒有問題。無論在法律上,還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上,我們的做法都是沒有問題的。”
他不是率性而為的院長,他不停地學習。陳斯介紹,最近他從最高法院獲悉對些類例件,可以先行先試,以求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現在全國的法院都在償試。
陳斯認為,調解包括和解,都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為貴”這個理念,而這也可以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判而不決”的困境。在他看來,體現司法公平、正義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社會整體期待最大值,這樣或許才更符合立法、執(zhí)法的初衷。
破除僵化求正義
陳斯坦言,程序正義是法制社會的基石,但對千篇一律的標準化操作也不見得就一好百好。鐵板化的程序正義也存在諸多毛病,比如說:某些交通事故,面對人命關天的情況,若嚴格按照所謂的程序正義進行操作,受害人為了等救命錢,可能等到“花兒都謝了”。
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做法是:快速集結公安、交警、保險、司法、醫(yī)院召開協(xié)調會,集中現場辦公,兩天之內作出快速反應,形成基本結論,有利于受害人有錢醫(yī)治。否則,在現行司法和行政體系下等到程序正義完結,黃化菜也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