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應該改變工業化的思維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綠色之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研究項目《中美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比較研究》這樣指出。近日,這一備受關注的課題順利通過了住建部科技司的驗收,并獲得了高度評價。
該課題主持單位——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人居委)在總結全國近百家“中國人居環境金牌住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汲取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和權威的綠色建筑體系成果,并結合中國大規模開發的現狀,從規模住區和新城鎮層面建立起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體系——《可持續發展綠色住區建設導則》。
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原總建筑師、人居委副主任委員兼專家組組長開彥擔任該課題的主持人,這位住宅建設領域知名專家,長期從事系統的住宅科研和工程規劃設計工作,并常年活躍在住宅建設與房地產開發市場的各個領域。
開彥認為,綠色建筑和綠色住區的本質不是簡單的“節省”,也不是單純的綠色技術堆砌,綠色住區強調的是如何充分發揮資源價值,強調再生和可持續發展,為居民創造健康舒適的高品質生活的問題。
“嚴格地來說,綠色的目標不光是物質世界的,更重要的是實現理性和諧發展的社會目標。綠色住區模式的建立,最終目標是要引導城市住區和城鎮開發按照‘精明增長’的理念發展。”開彥說。
綠色住區的文化內涵
據介紹,《可持續發展綠色住區建設導則》體系分為可持續建設場地、城市區域價值、住區交通效能、人文和諧住區、節能減排效用、健康舒適環境、全壽命住區保證七大主體內容。與一般綠色建筑和住區建設體系僅僅將綠色的“注腳”落在科技、節能上不同,該體系還涵蓋了開放街區、步行交通、商業布點、地方文脈傳承、保持住區的多樣性以及提供就業,促進社會公平等大量住區社會層面的內容。
課題主持人開彥提出,《建設導則》對于綠色住區的內涵,主要有三個重點:
一是倡導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住區建設要盡可能保護好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例如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留場地內的植被和大樹,要充分利用好周邊已有的設施和配套,主張將住區建在公建配套成熟的區域,以更好的為居民提供便捷和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條件。綠色住區倡導垃圾減量化,要求社區要設置垃圾分類收集站點,主張住區結合自身的基礎和條件發展綠色技術,減少能源消耗。
二是倡導城市與住區融合發展。開彥說,在城市里,一個個被圍墻包裹的住區將城市無情地割裂成了碎片,城市沿街路面變得冰冷單調,沒有溫情和活力,住區自身的交通和服務也存在復雜多變的問題。綠色住區主張要對城市開放,將住區內的綠地資源和服務設施與城市共享,城市與住區成為一個有機體,共榮共生。讓居民更直接享受城市的的空間、設施和文明。
三是倡導人文傳承、社區和諧。住區是城市的細胞,居住文化的豐富與變化可以有效的避免城市的千城一面。這種豐富和變化并不是無序的,而是要到地方文脈中去尋找,要到現代生活的需求中去尋找。綠色住區不主張奢華、鋪張的建設形式,主張回歸人性,重視文化內涵。強調通過公共空間的營造,創造一個環境宜人、交流便捷、歸屬感強的社區文化生活模式。
綠色模式在實踐中運用
“居住環境涉及到哪些方面?可能大家認為僅僅指住宅而已,其實不是這樣,居住環境從住宅開始,到社區服務、社區綠化、空氣質量、社區噪聲、配套設施、社區治安、交往活動空間,還有其它一系列有著地方特色的設施和空間。”前不久,人居委副秘書長王寶剛博士在陜西省咸陽市開展的“城鎮居民人居環境與生活意識”調研座談會上這樣表述。
王寶剛等人居委專家團隊的此行,是受咸陽市政府、咸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的委托,對咸陽市展開人居環境系列大型調研活動的首次調研。此前,人居委與咸陽市簽署了人居環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就編制《咸陽市住區人居環境建設指標體系》、創建中國人居環境金牌住區共建項目及“中國人居建設示范城鎮”展開合作。
據了解,人居委與陜西省咸陽市政府的人居環境建設戰略合作中,就吸收和應用了《建設導則》的研究成果。合作雙方將在咸陽選擇了5個住區開發項目,由政府統一規劃和引導企業參與,人居委全程指導,按照綠色住區的建設要求和標準體系,建立適于咸陽的綠色住區建設模式。
目前,《咸陽市住區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的編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并初具成果。為了更系統和科學地指導咸陽住區人居環境建設,在體系編制的過程中,就充分汲取和借鑒了《建設導則》——這一住建部課題《中美綠色建筑評估比較研究》重要成果的精髓,并結合咸陽市的具體情況以及人居環境共建工作的需要,在指標體系表中增加了“責任部門”和“執行效果”的內容項,有助于將人居環境優化的目標真正貫徹到咸陽市人居環境各相關部門的工作中。
參與編制的專家強調,住區質量的好壞脫離不了城市,建筑再好,不能解決所有的居住問題,還要有外圍的環境、設施和城市的服務管理配合。硬件、軟件都要有,才能有一個完整的人居環境。高度重視住區與城市的銜接與融合將是《咸陽市住區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編制中的重要內容。
住宅應該是心靈的歸屬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城市的土地和生態空間被越來越多的人口、汽車、建筑快速吞噬和分隔著,環境污染不斷加重,資源能源日益緊缺,城市系統極端脆弱,城市的面孔也變得越來越類同,人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從容,生命的大量時光消逝在漫長的通勤路線上……不少市民發出疑問:這就是我們向往和熱愛的城市嗎?
綠色住區的實現需要城市管理者,城市開發者,城市建設者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讓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政府已經意識到綠色住區模式的重要性。
人居委此次與咸陽方面的合作,除了《咸陽市住區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編制工作,雙方還同步展開了當地“城鎮居民人居環境與生活意識”的大型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居民生活滿意度評價、居民生活實態與生活意識調查、人居環境綜合評價與改進建議以及自由意見四大部分。“目的是為咸陽市城鎮建設者們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從而使得城鎮建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人居委專家團隊表示。
開彥介紹說,在北京一個知名的住區,由于設計者在居住區公共空間的營造上充分考慮了居民交往、守望互助的這種需求,目前社區文化活動開展得非常活躍,有一年一度的自助餐會,有鄰居節,居民們自發制作了記載小區大事的臺歷,自發組織過不同主題的參觀、交流。“住宅真正成為了溫馨的家,心靈的歸屬,不再是關起門來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空間。這樣的住區誰不向往呢?”
“庭前,一棵棵如傘的大樹撐起了陰涼的綠蔭;樹下,人們坐在座椅上輕松聊天;遠處,健身區的人們正在鍛煉,孩子們在笑聲中游戲追逐。微風拂過,可以嗅到空氣中花的香味。”開彥這樣描述他心中理想的“綠色住區”。
開彥認為,綠色住區并不復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關鍵是理念和思維的創新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