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苯Y婚,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爺爺說,他是在1949年的冬天把奶奶娶回家的。據爺爺回憶,他和奶奶認識后的第三天,雙方就到當地政府領取了結婚證。當時所謂的結婚儀式也相當簡單,奶奶穿著一身紅衣,頭上插滿了花,被娘家人送到了爺爺家里。就這樣,在雙方親戚的共同見證下,兩人拜了天地。爺爺說,當時家里很窮,也沒給奶奶家送啥彩禮,一提起來,爺爺的眼神中滿是愧疚。
令我們驚喜的是,細心的奶奶一直保存著他們的結婚證書。那是一張長20厘米、寬8厘米的暗黃色紙片,紙質很粗糙。結婚證最上方還貼著6張“叁拾圓”的印花稅票。上面用繁體字登記著結婚人的姓名、年齡、籍貫、職業、住址、結婚日期、介紹人姓名等,不僅如此,上面還印有結婚人的指紋和發證機關的印章。
父親和母親的婚事,顯然要比爺爺奶奶“時髦”許多。當年,在父親工作的公社里,有一個和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父親到他家去串門,一眼就相中了他這位朋友的妹妹?;氐郊遥赣H就向爺爺提起了這件事,爺爺和奶奶便請了媒人,前去提親。對方的父母看了父親以后,沒有什么意見,就同意兩人交往。當時通訊很不發達,兩人只能趁“掙工分”的空隙說幾句話,并且還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們便偷偷約好,每天晚上8點,到村后面的小河邊,一起散步聊天。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就到公社領取了結婚證。結婚那天,爸爸戴上借來的“上海牌”手表,騎著借來的自行車,瀟灑地把梳著兩條麻花辮的母親接進了家門。父母的結婚證也比爺爺奶奶的先進了許多,除了一些基本的信息,還有兩人的1寸黑白照片一起貼在了那張大紅的紙上。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一轉眼,我這個“80后”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說起我和妻子的相識,完全得益于網絡。雖然身處兩個不同的城市,但是手機短信,視頻聊天讓我們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一年之后,我帶著由6輛豪華轎車組成的迎親隊伍,風光無限地把妻子娶了過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年輕一代有越來越多的發揮空間和選擇方式,我們有能力、有機會創造屬于自己的婚禮形式。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婚禮上的這些新潮做法在體現我們性格特點的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國家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和包容化。
60多年來,中國的婚姻、家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透過我們一家三代的婚姻生活,我國60多年的巨大發展可見一斑。在這巨大的變化過程中,我們不止看到了婚姻的變遷,也看到了在婚姻背后,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