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種媒體上關于特種養殖的廣告越來越多,好像只要上馬搞特種養殖,就能很快富起來。但實際上,特種養殖風險很大,如果不吃透相關細節盲目投資,則結果只能是十有九虧。因此,投資者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方方面面考察細致,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血汗錢打水漂。
一、莫信炒作。要冷靜考察
特種養殖業爆炒的項目一個接一個,很多人由于致富心切,見項目就抓,結果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如養殖螞蟻、土黿、珍珠熊、哈白兔、海貍鼠、美國牛蛙、白玉蝸牛、肉狗等就是如此。廣告宣稱白玉蝸牛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在國外和沿海地區供不應求,實際上白玉蝸牛市場很小。養蟾蜍取衣項目,有報道稱一年可得4~5張皮,而且每張皮是一頭肥豬的價格。其實,蟾蜍衣并不稀奇,而且人工取的活蟾蜍衣藥用價值很低,產品市場很小。爆炒這些項目,無非是想賣種苗騙錢。商品都是物以稀為貴,炒種只是短期行為,一旦供需發生變化,價格也就隨之發生變化,盲目引種必定吃虧。
對此,投資者要進行詳細的論證,一方面通過上網查閱相關信息,了解市場情況、技術難度、事件曝光等相關事宜:另一方面,可以就養殖產品本身的價值、用途、市場等問題請教相關的專家。如果自己多方面考察取得的信息和廠家的宣傳出入不大,并且項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再投資也不遲。
二、看行情
特種養殖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細致地調查所飼養品種的市場容量、銷售狀況、同行業的競爭力,以及在市場上暢銷時間的長短,預測市場可能出現飽和、滯銷的期限,以此來決定是否投資,切忌一哄而上。在沒有端上餐桌、穿在身上之前,特養產品都不是最終商品,因此,也就談不上價值多少。比如鴕鳥項目,引進一只進口鴕鳥需2萬元左右,飼養一公兩母的最小鴕鳥場,僅設備投資就需要上萬元。雖然我國已花巨資引進了種鴕鳥,但出口創匯仍屈指可數?,F在仍然有人大談鴕鳥渾身是寶,實際上飼養鴕鳥投入大,飼養周期長,真正能作為商品銷售的很少。
“少了是寶,多了是草”。因此,在投資特種養殖業之前,要認真分析市場的需求和容量,預測發展的趨勢和可行性,最好事先了解如下統計數字:①一般居民的日常消費量和節日消費量;②附近城市的銷售量:③外貿出口的銷售量和可能發展的銷售量。此外,投資者可以多訂些特種養殖方面的報刊,多參加養殖經驗交流會,勤上網查詢有關信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決定養殖項目,以確保成功。
三、自然環境要適宜
很多廣告中都有“南北適宜,不擇氣候”等字樣,這些純屬不負責任的說法。據國家畜牧養殖中心介紹,大多數特種養殖項目都受地域、氣候等條件的限制,沒有或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項目。
對這一點,投資者可通過兩個方面來考察:一看同一地區是否有同行,二到政府科研部門或高校請教專家。如果項目不適合異地養殖,就要考慮異地養殖的投資成本:如果利潤率較大,則可以考慮投資,反之,則應放棄。
四、選擇良種
很多場家急功近利,為了節約成本,對養殖的動物進行近親,交配,結果導致種群退化,、在選種時,投資者最好在專家或同行的指導下,選用經國家有關部門鑒定的品種。那些品種多、種系純正的單位,都是科研單位、教學單位和經過國家驗收認定的育種場。在引種上,投資者絕不能貪圖便宜引進假種。社會上有許多昨天剛掛牌今天就賣種的場家,應引起警惕。在引種前,應多考察幾個場家,然后到較有信譽的單位引種。引種時,投資者要查看場家的各種證件,此外,還要查看所引品種的檔案資料、系譜記錄、《特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等,以防上當受騙。
五、丟掉一夜暴富的想法
特種養殖,有些人投資就是沖著其利潤高、致富快。其實,特種養殖的產品都具有特定的消費人群,除了人為的暴利時期,其產品價格和需求量都會受到市場規律的約束。產品過量,價格下滑是自然的。搞特種養殖千萬不可求富心切。
(河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