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正在深圳一家公司從事會計工作的孫影,從《深圳商報》上看到招募志愿者赴山區支教的消息,憑著一腔熱血,她馬上報名參加。并從一百多人中勝出。8月29日,她不顧公司挽留,背上簡單的行囊。乘火車轉汽車再搭摩托車、人力車,一路輾轉,終于來到了她支教的目的地——貴州畢節大方縣大水鄉鞍山小學。
雖然之前孫影已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情景還是令她震驚:學校位于偏僻的山坳中,一座幾十年前建造的木板結構的二層樓,已完全成為危樓,沒有操場、沒有校門,圍墻不知道是哪個年代修的,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幾截土墻。教室門板殘缺,沒有講桌、沒有教具、沒有一塊完好的玻璃窗戶,窗扇搖搖欲墜。整個學校破爛不堪,令人心酸。
當時的鞍山小學通電已兩年。電燈是學校唯一的“電器”。可是當晚因為突降暴雨,電閃雷鳴,學校停水停電,一片漆黑。孫影嚇得直哆嗦,躲在被窩里偷偷地哭。
在家時,平時很少做家務,來到這里,一切都得從頭學起:生爐子、做飯、拾柴火、提水。這里嚴重缺水,沖澡都是奢侈的。剛來時,因為水土不服,渾身過敏發腫。村里沒有診所,從遠方找來的醫生給她輸上液后就回家了。半個多小時后,她發現手腫起一大塊,只好自己拔掉針頭。2009年冬天,因為夜晚烤炭火,孫影煤氣中毒了。她從迷迷糊糊中驚醒,頭昏眼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房門,不小心從樓上摔了下來,滿臉鮮血,還磕掉一顆門牙。因為條件簡陋,長期在木板結構的危房里面睡覺,她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每逢陰雨天,手腕、膝蓋骨就疼痛難忍。因為長期休息不好,營養缺乏,她又患上了心臟病。即使這樣,她也沒吭一聲,獨自扛著,從沒退縮過。
為了讓山里的孩子早日不在危房里讀書,孫影決定在深圳找到愛心企業捐資,幫助學校重新改建教學樓。經過她多方奔走,2006年10月由深圳一家企業出資25萬元,捐建了“許凌峰募師支教希望小學”。為了將有限的善款發揮最大效用,對建筑施工“一竅不通”的她在支教之余,當起了監工。2007年11月23日,鞍山村歷史上最漂亮、最現代化的學校建成使用。此后,孫影又多方奔走,積極聯系深圳、北京等地的愛心人士捐助課桌、板凳、電子鈴等教學設施。從此,鞍山小學告別了敲鐘上課的日子,第一次升起了國旗,鞍山村第一次有了國歌的聲音。
四年多來,由孫影牽線搭橋,深圳愛心企業共捐資二百多萬元,為貴州大方縣、赫章縣捐建了六所希望小學,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從希望學校選址、施工設計、采購材料、施工監理,到工程驗收、落成剪彩,孫影均全程參與、跟蹤負責,儼然一個“女包工頭”。
在監建希望小學之余,從2010年4月開始,孫影在赫章和大方兩縣開展了貧困生調查活動。她經常翻山越嶺。徒步上千公里,往返于山間小道,及時地把調查獲得的貧困生信息發布在博客上,發給有捐助意向的愛心人士,最終為三百多名貧困生找到愛心資助。幾年來,她花光了兩萬多元積蓄,連父母資助的四萬多元也花完了。為了省錢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品,她生活非常節儉,連新衣服也舍不得買。為了山里的孩子,她放棄了都市生活,把愛與溫暖帶進了鄉村學校的課堂,帶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這就是一個“80后”志愿者,放棄優越的都市生活,遠離家鄉和親人,遠赴山區支教,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才華、演繹青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關愛、感恩、回報”的深圳精神。當記者問起她成為2010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的感想時,孫影表現得很淡然:“我是一個普通的志愿者,只不過比別人在山區待的時間長而已。在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我為山區的孩子們做了一點兒事,真的算不了什么!”她在博客里寫道:“既然來了,就要自己來完成,這條路辛苦、泥濘,但是陽光明媚,一直照在我心里。”
的確,孫影無愧為“最美支教女孩”,她對青春價值的執著追求和扶貧幫困的樸素情懷,感染著每一個人。
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