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秒,3條鯊魚喪命。每年全球7300萬條鯊魚慘遭獵殺。溫州蒲岐,上百民工將這些海中猛獸,幻化成珍饈百味。”
當這樣煽情的文字配上鯊魚被肢解后血肉模糊的圖片出現在網上,浙江蒲岐這個千百年來以漁業為生的小鎮,因為這筆對大自然的“血債”,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神秘而兇猛的鯊魚,珍奇而奢侈的魚翅,殘忍的殺戮,暴利的產業……神秘的宰鯊究竟是怎樣的血腥場面?“血色產業”背后是怎樣的利益驅動?2011年9月初,《商界》記者親赴蒲歧,對這一傳說中的“屠鯊小鎮”進行實地探訪。
神秘的鯊魚企業
鐵柵欄內的院落中,一排排地晾曬著巴掌大的鯊魚翅,院墻外的河邊,十幾個工人正圍著一張臺子,在刺鼻的魚腥味中剔除鯊魚腮。透過院墻上敞開的玻璃窗,記者看到在車間內,兩個工人正用鐵鉤鉤動一條一人長的鯊魚,其余幾十名工人分別在不同的工作臺旁,清洗、分揀、切割著已被分割成小塊的各種鯊魚產品。
從浙江樂清這個縣級市驅車30分鐘,即來到了有“中國鯊魚加工基地”之稱的蒲岐。如果不是104國道上路邊林立的鯊魚企業和鯊魚宴的廣告牌,這里和東南沿海地區任何一個普通的小鎮并無二致。然而這個僅有13平方公里的小鎮,集中著幾十家鯊魚加工戶,全國各海域漁民捕到的鯊魚95%都會被運到這里,從龐然大物變成“萬段碎尸”。
蒲岐的鯊魚產業,一直很公開,也很神秘。
位于蒲岐鎮南門文昌閣的樂清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正是這次網上“屠鯊”圖片中所涉及的企業之一。剛進大門,撲鼻而來的是混雜著海腥味與血氣的濃烈氣味。自從那組“屠鯊”照片在網上刊登之后,這個出現在鏡頭中的企業,陷入了一種莫名詭異的洶涌暗流。
該公司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網絡圖片上出現了公司的電話,直到現在,他們還會接到一些陌生的電話,指責他們捕撈、宰殺鯊魚,將利潤建立在對生命的殘忍虐殺之上,其中不乏憤怒的責罵與詛咒。
那些言辭激烈的指責,讓這個企業在近段時間內,只能以回避的方式躲閃著外界的唇槍舌劍,同時也對陌生的來訪者格外警惕。
趁著負責人不在,記者得以在車間的門口一窺這個正深陷輿論漩渦的企業。
一排巨大的鯊魚頭擺在車間的地上,幾個工人正將其剝皮分解,沖出工廠大門的血腥味正是由此而來。而車間另一端的工作臺上,工人正從去了皮的魚頭上剔除魚肉,得到白色的鯊魚軟骨。
沒容記者再細看,那名接待記者的銷售人員已經客氣地將記者“請”出了大門。他最后告訴記者,這批魚頭來自國外,是加工魚翅剩下的副產品,由于在禁漁期內,他們通過中間商,以低價購進作為加工原料,主要用來提取鯊魚軟骨,批發價可以賣到幾百元一斤。
回避、警惕、提防,這幾乎是兩個月來蒲岐的鯊魚加工企業應對外界的統一姿態。
65歲的溫州市海中寶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明來在電話中聽到是記者,馬上表示自己現在不在當地。他一再聲明,自己進入鯊魚加工行業只有幾年,比當地其他企業做得都晚,沒有捕撈、宰殺鯊魚,都是從其他人手里買來加工。并且現在已經不再做鯊魚,而轉行做其他的水產品加工。
這個蒲岐鯊魚加工企業老板,顯然缺少應對輿論風波的經驗。當記者以客戶的身份走進他位于蒲岐雙嶼碼頭附近的廠區時,接待記者的銷售人員介紹,公司除了經營很少量的其他產品外,其他絕大部分都是鯊魚產品,種類包括鯊魚肉、鯊魚皮、鯊魚唇、鯊魚翅、鯊魚肚、鯊魚腦等。正是這家企業,因加工生產“菊花翅”,曾于2009年底被央視所報道。
血債背后的真相
對于蒲岐鯊魚加工產業的各種質疑,最激烈的爭議所在,莫過于是否存在著捕撈與屠殺。蒲岐真的是鯊魚的煉獄嗎?
樂清市海洋漁業局副局長李瓊文面對記者的疑問,斬釘截鐵地說:“可以肯定的是,蒲岐沒有捕撈鯊魚,事實上,現在整個漁船總數只有17只,更重要的是,蒲岐根本就沒有鯊魚。”
83歲的老刀手王海回憶,早在二十幾年前他做鯊魚加工生意時,所購買的鯊魚就已經需要蹲點購買。那時,蒲岐的鯊魚加工戶集中在一個名叫“下沙”(音)的地方蹲點,一住就是幾個月,看到有船回來就上前詢問,如果有鯊魚則紛紛出價,價高者得。而船上的鯊魚是漁民在海上從外地漁船上購買,再轉賣到樂清。
而樂清市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吳秀薇告訴記者,他們廠里加工的鯊魚大多來自山東。盡管各方面的聲音不同,但對于鯊魚的來源有一點卻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蒲岐所加工的鯊魚,在運到當地時早已經死亡。
李瓊文告訴記者:“不僅是蒲岐,目前我國的鯊魚都是混捕得來的,即在捕鯧魚帶魚等魚的時候,一網下去如果其中有鯊魚,拖了幾個小時后,沒等上岸便已經死亡,沒有再放生的可能。”而一位鯊魚企業老板聽到記者的問題笑了:“運來的鯊魚都是死的,沒有活的。活的誰敢殺,嚇都嚇死了,不要命了啊?”
蒲岐不產鯊魚,因此并不捕鯊;運到蒲岐的鯊魚已經死亡,因此“屠殺”鯊魚自然也就無從說起。那么,這場對蒲岐捕鯊、屠鯊的指責從何而來?
蒲岐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向《商界》記者透露,2011年3月,一個自稱是記者的人找到蒲岐鎮政府,提出想宣傳報道一下蒲岐的鯊魚加工產業,鎮政府相關人員把他介紹到了幾家企業,拍下了后來在網上廣為流傳的那組照片。不久后,蒲岐一些鯊魚加工企業的老板便相繼接到了這家媒體的電話,要求企業在他們刊物上投放廣告,否則便把照片發布在網上。
蒲岐從事鯊魚加工產業的老板們,大多在這個漁村土生土長,他們習慣了自己的生意準則,對于網上的世界并沒有太多的了解。李瓊文介紹,由于這家媒體地處廣東,當時幾家企業討論后,覺得在廣東做廣告意義不大,便婉拒了對方。于是在2011年7月,便出現了網上的那組圖片。
李瓊文指著那組圖片對記者說,這些圖片并不是在一個企業拍的。比如圖片上出現的廣告是樂清市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鯊魚加工的場面卻是在其他幾個企業拍攝的。而其中廣受爭議的一組魚頭的圖片,更是來自于一家專門加工魚頭的企業,他們的魚頭由中國臺灣經國內進出口中間商購進,企業把魚頭上的肉去掉,得到鯊魚軟骨,晾干后賣給做硫酸軟骨素膠囊的企業,用做精細加工的原料。
“1秒,3條鯊魚喪命。每年全球7300萬條鯊魚慘遭獵殺。溫州蒲岐,上百民工將這些海中猛獸,幻化成珍饈百味。”仔細看網上廣為流傳的這段文字時,可以發現其中陳述的是世界鯊魚獵殺現狀與蒲岐鯊魚加工兩個不同的事實。
拋開圖片的印象,真實的蒲岐鯊魚加工產業又是怎樣?
隱形的大戶
為了尋找鯊魚企業,記者坐上了當地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三輪車。司機帶記者穿過起伏曲折的小巷,車子卻在一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大門前停下。
這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陳舊的家庭作坊。唯一不同的是擺在屋子內貨架上的鯊魚產品:沒有華麗的包裝,各種等級的魚翅,就這樣擁擠在最普通不過的透明塑料袋中,價格從一兩千元一斤,到上萬元一斤不等,而一人多高一捆的鯊魚皮干貨,就隨意地堆放在門邊的地上。旁邊的屋子,是一個作坊式的加工點,水桶里泡著整只的干魚翅,一個女工告訴記者,老板不在,然后自顧自地忙了起來。
看上去,這并不是記者想要尋找的鯊魚加工企業,記者轉身奔赴雙嶼碼頭。
在雙嶼碼頭附近的海美鮮集團,記者以客戶的身份向工作人員打聽是否有鯊魚肉等產品。
“鯊魚不在這兒,在外面。”他上下打量記者后說。“我朋友有,他的廠是專門做鯊魚的,自己加工,什么鯊魚產品都有,量也很多。你打個電話給他,告訴他是大冷庫的人介紹的。”
記者按照對方提供的地址找到這家鯊魚加工企業時,結果卻大吃一驚。這個業內人士口中當地最專業的鯊魚加工企業,竟然就是三輪車司機帶記者去的那個家庭小作坊。
由于有人“引見”,記者才得知,這家廠在雙嶼碼頭附近另有加工廠區。在碼頭附近的一處冷庫中,老板的表弟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加工的冷凍鯊魚肉,加工好的鯊魚肉每段有十幾厘米寬,30厘米長,每箱20公斤,批發價格每公斤12元。他告訴記者,這是鯨鯊的肉,由于肉質的問題,一般只有鯨鯊肉才能用來冷凍。“現在沒有魚,有魚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清明節前。現在還在加工的,用的或者是冷凍的原料,或者是干貨。”
在這個“小作坊”樓上別有洞天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這家鯊魚加工廠的老板王仕波。“我家做鯊魚是解放前從我爺爺手里做起的,做了四十多年,是蒲岐最早的一家鯊魚加工企業。”他表示,廠里的魚翅主要銷往廣東,魚肉銷往福建,“我現在庫里魚翅還有五六十噸。”“你們需要什么貨,都可以給你們做。”
如此巨大的產量,他竟然不愿做自己的品牌。“客戶都喜歡做自己的牌子,從我這里拿了貨,回去做自己的品牌和包裝。”
而也正是如此巨大的產量,使他有底氣連招牌也不掛地隱藏在小巷里,而在行業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從三輪車司機到同行都會把客戶介紹到他這里來。“反正只要過來的,總會知道的。”
除此之外,使得他在業內有如此地位的,也許還有對鯊魚資源的占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王老板尤其喜歡買大魚。近些年來大鯊魚格外罕見,盡管蒲岐有二三十家鯊魚加工企業,但大鯊魚幾乎全是他在加工。
2008年9月,他一擲30萬元,買了一條身長10米,重達12噸的金錢鯊。他承認:“國內每年捕撈的巨鯊,十條中有八條都被我買走了。”而他能夠在鯊魚資源的爭奪中屢屢得手,原因是“出的價格比人家高。”
據王仕波介紹,以十幾厘米長的魚翅為例,需要五六千斤以上的鯊魚,每條魚能加工出十幾斤干魚翅,自己這里售價每斤近萬元。自己加工魚翅用的是傳統加工的方法,沒有加其他一點的東西,都是晾曬出來的。他還從專業的角度指點記者:“做禮品不要做那么好的,用那種一兩千塊錢一斤的,100克裝在外地大概賣五六百塊錢。現在這邊賣兩三千塊錢一斤的,100克裝的在蒲岐當地要400多塊錢。”
在外人眼中,魚翅已經是天價,然而王仕波介紹,真正天價的不是魚翅,而是魚膠。魚膠,即“鮑參翅肚”中的肚,其實就是魚鰾。
“一條魚買過來,魚鰾曬干不到一斤重,賣價在400萬元以上。”這種頂級的魚膠根本無法在普通的流通市場銷售,而是進入一些高檔私人會所。而普通酒樓中所用的魚膠則很少有真正的魚膠,而是魚皮熬制而成。“金錢鯊的皮現在是鯊魚皮中價格最貴的,每斤四百元以上,因為它全是膠質,酒樓里根本不用來做菜,都是拿來加工做‘魚膠’的。”
這是蒲岐最傳統而典型的鯊魚加工企業,祖輩傳承,使用傳統工藝,對外低調而神秘,產品只賣到固定的客戶市場,卻絕對不缺少銷路與利潤。對于網上的那組圖片,他頗有幾分不屑:“炒得沸沸揚揚。實質上我們這邊做的鯊魚的基本上都是網裝過來的鯊魚,網別的魚的時候一起拖上來的,到這邊都是死的。不管它有沒有影響,反正生意是照做。”
對于這種不需要宣傳,不需要廣告的原生商業形態,外界輿論的影響無疑是最小的。而之前在附近另一家當地頗有名氣的鯊魚企業,其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由于公司近兩年正在打造自己的鯊魚產品品牌,進行了不少廣告宣傳,這次的風波無疑對公司品牌與銷量都有著負面影響。隨之而來的,還有威脅與敲詐。為了“擺平”這些麻煩,這兩個月,他已經付出了三四萬元的代價。
“現在禁漁期沒有魚了吧?”離開這家隱形大戶時,記者隨口問了句。“有,怎么沒有,晚上就有好幾條鯊魚要拉過來。”
擔不起的責任
樂清市海洋漁業局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蒲岐的鯊魚交易信息主要來自于當地的行業組織——樂清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協會中有經紀人專門到各地港口收集國內外鯊魚信息,一旦有鯊魚便將信息傳回協會,蒲岐的買家便會按質出價,價高者得,真正的買賣雙方并無聯系。鯊魚成交后,第一個發布信息的人會從中收取信息費用。
然而值得尋味的是,記者在一份溫州市行業協會的內部名錄上卻發現,這個掌握了蒲岐鯊魚資源的樂清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正是蒲岐規模較大的鯊魚加工企業之一溫州市海美鮮集團老板洪阿杰。
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行內盤根錯節的關系都并不令人驚訝。然而鯊魚加工畢竟是靠原料決定產品與利潤,激烈的原料爭奪中,海美鮮所代表的,也許是蒲岐鯊魚加工產業上的另一種發展方向。
在蒲岐鯊魚加工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海美鮮在當地首家建立起年產30噸鯊魚硫酸軟骨素生產線,鯊魚硫酸軟骨素、鯊魚膠囊等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