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1號店”幾乎無所不在。
自從2008年7月上線后,1號店就成為B2C領域的焦點。吸引看客關注的不僅是兩位創始人顯赫的從業背景及“國內第一家網上生活超市”的光環,還有它每月26%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幾乎能同京東年均300%的增長速度相媲美。
創始人于剛希望這條“快魚”能成為下一個京東,但今年5月份牽手沃爾瑪的消息被披露后,1號店的命運就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抹去光環,褪去華麗外衣,1號店距離京東神話好像越來越遠。
誕生
沒有任何征兆,戴爾的全球采購副總裁于剛和戴爾中國及香港區總裁劉峻嶺在2007年11月的一天同時宣布辭職。大半年后的某一天,他們重現在媒體聚光燈下,帶來了“中國首家網上生活超市”——1號店。
“網上沃爾瑪”、“下一個京東”、“網上生活超市的淘寶”等各種名號紛紛被安在了這個新兵蛋子身上。
按照于剛的說法,家庭購物有60%由女性完成,但很多白領女性卻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購物造成生活很不方便,1號店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主攻快速消費品,幫這部分女性送貨到家,價格比線下還便宜,打造完美的購物體驗。
當初于剛和劉峻嶺決定離開戴爾時,兩人年齡加起來快要過百,人生的大風大浪早已見慣,巔峰時退出為的就是做大事業。究竟多大的事業才算大?“至少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吧,不是說規模必須多大,但要有強大的爆發力?!庇趧傉f。
他們曾考慮過做與電腦市場相關的垂直型電子商務,后來覺得綜合類電商平臺更符合他們的規劃,做一個大而全的網上超市,什么東西都賣。沒想到開業幾個月,賬面營收就虧了好幾萬元。
雖然于剛和劉峻嶺都“不缺錢”,但再大的金山也經不起這樣折騰,坐吃山空的道理誰都懂。于剛認為,1號店原先的戰略有些激進,自己還是一家剛剛成立的電子商務公司,負荷不起這個成本。最后,他們收縮戰線,鎖定了物流成本較低的快速消費品領域,打起了“網上沃爾瑪”的旗號。
被質疑的職業經理人
bcf50a7db4239d99633ef0ab877f33c4c82cfc04ce04c60c629f44ecd08c6e76 方向確定,于剛和劉峻嶺快馬加鞭為1號店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多年研究互聯網領域的于剛深知電商行業的發展邏輯:圈錢、燒錢、規模化。1號店上線沒多久,他便開始接觸一些投資機構。
不過步子還沒跨出去,就被堵了回來。
在于剛的想象中,以前職業經理人時期積累了廣泛的人脈,應該相當容易尋找融資渠道,再怎么也會買自己幾分面子。不過,現實遠比想象殘酷。商業利益面前,方知什么叫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那段時間,于剛和劉峻嶺捧著計劃書頻頻邀約以前認識的投資人,咖啡續了好幾杯,對方看起來也饒有興趣,可就是不愿意投錢。“你們適合做職業經理人,會從1做到10,可不會從0做到1?!毕嗍斓囊晃煌顿Y者直接戳到痛處。
創立1號店之前,于剛除了在戴爾任職,還在美國做了15年教授,渾身透著一股書卷味。他曾在美國的地下室研究出一套航空軟件,鼎盛時賣到了幾千萬美元,這算得上兩個人僅有的創業經驗。
談不到投資,可事業得繼續。
為了活下來,于剛不得不采用低價戰術,最后市場是打開了,但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面臨嚴峻考驗。到了2009年,1號店的資金鏈瀕臨斷裂,為了節約開支,100多名員工的規模一度裁到60多個,甚至一天就裁掉了28人的團隊。如此大規模的裁員,于剛和劉峻嶺都沒有出面作任何解釋,只是讓人事部門打理,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很多員工打算請辭。
“當時沒想過要出來說點什么嗎?”“想過,但當時認為團隊人員變動是很正常的事情,公司可以承受這樣的變動,所以才選擇沉默。”專業人士分析,這就是職業經理人同創業者之間的差異,職業經理人習慣于大企業套路,而創業者則更明白創業初期維系團隊的重要性。
于剛曾說,他和劉峻嶺都是對生活要求完美的人,做1號店,是希望有一場十全十美的演出。不過創業就意味著要站在風口浪尖受人指點,有好事者就指出于剛對零售、品牌完全不懂,劉峻嶺一向善于政府公關,在該領域也毫無經驗?!?號店到底能走多遠,真說不清”。
對于這些評論,于剛從不回應。他心里明白,1號店的模式并非堅不可摧,它有巨大的失敗風險。他變得有些謹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愿公開1號店的任何數據,這家國內首家網上生活超市高調又神秘。
同時,也正是因為太過于要求完美,1號店在成立之初就打造了一套難以復制的供應鏈平臺。打造這個平臺耗掉了于剛不少錢,不過按照他的預想,前期大資本投入,做大規模,不斷分攤后臺技術、運營和物流成本,最終持平,然后盈利,這個盈虧平衡點在營收60億元左右。
不過,60億元的規模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低價雙刃劍
于剛喜歡玩微博,在自己的微博上,他提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用戶體驗”。
一開始,1號店便啟用了類似大型商超的供應商聯盟營銷模式,必須有一定品牌效應和規模的供應商才能得到它的入場券。不過有名氣的供應商卻不一定能看得上1號店,談判權掌控在供應商手里。
1號店遇到的第一個渠道合作商就是寶潔公司,為了拿下大單,于剛不得不簽下一份“不平等”合約:1號店許諾寶潔一年內將其線上銷售額提高10倍,不然寶潔可以隨時終止合約,并拒付傭金。這個看似豪賭的決定,讓1號店成為寶潔在中國線上銷售的最大渠道。
于剛告訴記者,除了寶潔產品本身的質量保障外,低價是促使1號店最終兌現承諾的一大推手。
為了籠絡顧客,于剛甚至宣稱,一旦顧客發現1號店的某個商品售價高于沃爾瑪,1號店將10倍返還。很多人還真跑到沃爾瑪進行比價,比了半天發現竟找不到一個商品的價格高于沃爾瑪。緊接著,于剛趁勢推出了線下超市的一些促銷措施,比如限時搶購、夜市低價等。
為了推廣市場,于剛還同包括騰訊、網易、支付寶等線上商家結成戰略合作關系,比如1號店在天涯論壇做推廣時,天涯論壇給1號店帶去了流量、人氣和顧客,1號店則給天涯用戶帶去了更多黏性,并冠以“天涯一號店”。用戶不用轉換頁面就能購買,雙方利益共享。
就這樣,到了2009年底,1號店在長三角區域幾乎家喻戶曉,銷售規模已飛速增長了幾十倍。面對這個成績,于剛說,他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并非業績太差,而是付出的成本太高!
1號店專注于快速消費品,同當當網的書和京東的3C產品不同的是,它并非標準化產品,大多產品都有保質期,這意味著存儲和配送環節時刻面臨考驗:每個倉庫都要有自己的采購,才能保證采購到當地最便宜的貨,1號店的初期投入成本遠超過當當和京東。
它也不同于服裝類電子商務企業,服裝類產品的包裹一般只有2、3斤,可1號店的包裹平均就達7、8斤,每單的物流成本就在8~12元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低價策略則尤其冒險。
據了解,沃爾瑪來自買賣本身的利潤只有5~10個點。加上供應商返利、上架費、促銷費等有10~15個點,除去店面費用等成本,凈利只有3個點。
假設1號店每個顧客在店消費150元,那么買賣本身的利潤最多有15元,加上1號店規定凡是顧客消費滿100元包裹重量在5斤左右就能包郵,物流成本就達10元,利潤只剩下5元,這還得分攤運營成本、研發成本、推廣成本,算下來1號店平均每單就要虧幾十元。
于剛說,那時候的自己就像背著上百斤重量在一根細細的保險絲上行走,隨時都可能摔得粉身碎骨?!爸挥幸幠W龃螅接袦p壓的機會”。
規模硬傷
于剛每每談及電子商務言必稱規?;?,他曾多次帶有一絲落寞地表示,電子商務在無規模化中很難運營?!熬〇|、當當哪一個不是先把規模做大了才談盈利的?”他問記者。
2011年初,于剛在新浪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條微博:“400萬,4000萬,8.05億,每個月都是以平均28%的速度在增長,其中江浙滬銷售額占到70%。相信1號店今年還能翻兩到三倍,未來兩三年就可以盈利”。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他還特地連發了4個笑臉表情。
于剛常說電子商務戰到最后實際上是后臺技術的競爭,比的是用戶體驗,拼的是供應鏈系統。但是在規?;媲?,他更希望拿到錢。不過拿錢的前提是你得有客戶有規模?!叭绻苣玫酵顿Y,這種模式就能良性循環下去,一旦資金鏈斷裂,那就會變成一個黑洞、噩夢!”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事實上,最困難的時候,于剛也想過提價,但這無疑是在打自己耳光,在規?;媲埃?號店騎虎難下?!叭绻醿r,結局很可能就是沒有結局”。
2009年底,1號店銷售規模從一年前的400萬元增長到4000萬元,速度雖然比不上京東,但它還是吸引了一些投資者的關注。
2010年初,平安集團投資8000萬元到1號店,并將平安醫藥信息網建設整合進1號店,相繼推出了1號藥網、1號醫網,此外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可用積分在1號店購物,這些動作為1號店帶來了更多的顧客。相應的,1號店也喪失了自己的控股權,平安控股比例高達80%。
出讓控股權,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當時的1號店一方面銷售額飛速攀升,另一方面資金鏈幾近崩裂狀態。盡管有些不甘,但于剛認為這是一個怎么算都不會虧的游戲,“同其他VC相比,至少我還能按照自己的步子做事”,并且逢年過節平安都會給員工發1號店的購物卡,1號店有30%以上的消費者都是平安的員工。
拿到8000萬元救命資金后,1號店開始大展拳腳,自建物流系統、推出“店中店”模式,分攤擴展成本的同時,銷售規模也一路攀升,創造了8億元的銷售奇跡。
這本是一個互利互惠的游戲,不過事與愿違。盡管1號店拿到了藥網資質,藥品售價也普遍比藥店低5個點以上,但這個市場剛剛起步,顧客還未形成購買習慣,并且網上買藥還不能使用醫??ǎ?號藥網和1號醫網的業績始終沒有起色,平安的愿景并未達到。
2011年5月,平安以4.5億元將其持有的20%股權轉讓給沃爾瑪,一年間所持1號店股權增值近10倍,上演化腐朽為神奇的“資本運作魔方”。業內人士分析,1號店被沃爾瑪控股,只是時間問題,一旦控股權落到沃爾瑪手里,于剛就很難再走自己的路子。
移動互聯的挑戰
就在大家紛紛猜想沃爾瑪會不會控股1號店時,1號店又有了新動作。
2011年6月,于剛在家上網無意看到了一個廣告視頻,這則名叫“Home Plus Subway Virtual Store”的韓國廣告,獲得了2011年戛納廣告媒介類的金獎。廣告大意是說,在韓國,Home Plus是排行老二的超市,多年來一直在追趕行業老大E-Mart;不過最近Home Plus卻通過在地鐵站隔離墻上建虛擬超市的方式,趕超了E-Mart:所有等待地鐵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拿出智能手機,對著產品的二維碼拍照下單,輕松購物。
“地鐵墻壁居然能做貨架!”看完這個視頻,于剛有些興奮,他覺得這個模式應該進入中國,因為中國還沒有,1號店要拿到這個國內第一。
說干就干,2011年7月底,在上海9條地鐵線路的70多個車站的墻壁上,紛紛出現了“無限1號店”;4天之后,在北京500多個公交車站上,也出現了這種看似平常的大幅燈箱廣告。在這張6.5米×1.5米的海報上,整齊地排列著80種日常生活用品,有啤酒、牛奶、方便面,也有3C產品,每個產品下方都有一串二維碼。
這種虛擬超市針對的是沒有時間逛超市購物,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群體。
同于剛樂觀態度截然不同的是,業內對1號店所吃的這只螃蟹并不看好?!?號店商品種類多達10萬,而1號店的商品墻僅能容納80種,Home Plus虛擬超市的做法是租下整片隔離墻,陳列商品遠比一塊廣告板要豐富,其售賣的是一些生鮮肉和蔬菜,主打的概念是“上班路上買好菜,下班回家即可做飯”,同1號店的日用快消品相比,更加實用?!币晃粯I內人士如是評價。
事實上,“無限1號店”還有很多棘手的問題要面對。比如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使用這張畫滿商品的海報,目前只有在“商品墻”的右邊,有一些文字的介紹,但并不直觀;“無限1號店”的位置也不夠理想,以上海徐家匯地鐵站為例,大多都在進站大廳B1層通道上,沒人會在這里駐足等待,這意味著“利用碎片時間來購物”變成一句空談。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只螃蟹引進中國后很可能水土不服。在韓國首爾,每個人幾乎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在中國,手機用戶雖然已超9億人,但智能手機用戶卻還不足7000萬。
為了拿下這個國內第一,1號店付出了不菲代價。僅在上海黃金沿線的9條地鐵線路的70多個站點、130塊廣告牌的密集布點,于剛就花費了近千萬元,能否收到同等效果還很難說。
這就像1號店一直以來經歷的,開創數個第一,卻備受質疑。
編 輯 彭 靖
E-mail:pzk@cai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