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學養魚的農戶來說,如何識別池塘里的魚吃飽沒吃飽是很有學問的。下面介紹五種識別方法:
一是留心觀察魚類在食臺或食場吃食時間的長短。如果在投入正常數量的飼料后,魚吃完飼料的時間不到2小時,說明飼料不足,還有一部分魚沒有吃到或沒有吃飽,應該適當添加。如果每旬投飼量穩定,旬內日投飼量相同,但到旬末所投飼料在不到2小時內就被魚類吃完了,說明魚體已經增重,應該增加飼料量。投喂配合顆粒飼料時,飼料已經投完,但是魚群仍然在表層水面急游覓食,不愿沉入“二層水”中去,表明魚還沒有吃飽。
二是當水面極不平靜、池中魚類活動頻繁時,要檢查魚體是否有寄生蟲騷擾,否則就可能是魚群處于饑餓狀態。在育種池魚苗魚種出現成群結隊沿池周不停地瘋狂轉游時,是缺乏適口餌料的表現,也是呈現嚴重饑餓狀況的標志,俗稱“跑馬病”。
三是定期檢查飼養魚類的生長情況。一般每月檢查一次,在放養密度適宜、搭配比例合理、沒有疾病發生的情況下,發現魚類的生長遠遠沒有達到預定的規格,而且個體大小相差懸殊,說明魚類攝食不足,經常處于饑餓或9a84ea9b938f261884b9355e88daf48abd2211f4492b3cc3e90ad2808646dcc1半饑餓狀態。
四是以鰱魚、鳙魚為主養魚類的池塘,池水的透明度超過40厘米,或水質由肥變瘦,或者鰱魚、鳙魚頭大、尾小、背窄,游動無力,甚至有瘦弱死亡的個體漂浮水面,都表明水中鰱魚、鳙魚類可食的浮游生物很少,致使這些魚類生長緩慢。
五是以鯉魚為主養魚類的池塘,可以根據池水的混濁度來確定魚的饑飽。如果整池水都很混濁,就說明鯉魚在池底覓食活動頻繁,可以判定鯉魚處于饑餓狀況。(山東 葉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