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殖場所
大麥蟲飼養場所宜選擇在背風向陽、冬暖夏涼的室內。飼養過程中應注意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濕度和飼養密度。房間溫度應嚴格控制在20~32℃之間,最適溫度為27℃,防止晝夜溫差變化過大,對蟲體造成應激。房間要有較好的通氣條件,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但是飼料不宜潮濕,嚴禁飼料中積水或向飼料中灑水。飼養環境的光線不宜太強。注意防止鼠、蟻、蒼蠅、蜘蛛、壁虎、蟑螂等害蟲偷食或者咬傷蟲體。嚴禁飼喂發霉變質飼料。新購買的麥麩等飼料須放置2周后再使用。注意密閉防蟲,水果、菜葉等要用水浸泡沖洗晾干后使用。要及時清除死亡蟲體和剩余的青飼料,以免霉爛變質導致流行病發生。飼養大麥蟲的室內嚴禁放置農藥、殺蟲劑、防腐劑等有毒有害試劑。
二、生產管理
大麥蟲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蟲態過程,整個生育周期為6個月左右,1年可繁殖生產兩批。成蟲性成熟時體色為黑色,雌蟲體形比雄蟲明顯偏大。雌蟲交配2~3天后產卵,可多次交配產卵,可連續產卵600~1000余粒,直至死亡。初孵幼蟲發育很快,經過4~5周的生長,幼蟲體長可達到70~80毫米,蟲體寬5~6毫米,單條蟲重約1.3~1.5克,開始化蛹。大麥蟲的生產管理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而有所不同。
(1)卵的孵化:在飼養盤底部先撒一層麥麩,約1厘米厚。然后放上第一層卵紙,再撒少許麥麩,放第二層卵紙,每盤中放置4層卵紙。由于溫度條件不同,卵的孵化周期會有很大改變。溫度以25~30℃為佳,孵化時間約8~12天,溫度降低,孵化期延長,溫度低于l5℃時,卵孵化比例很少。孵化后,進入幼蟲管理階段。
(2)幼蟲管理階段:先在飼養箱內放入經紗網篩過的麩皮和其他飼料,再放入大麥蟲幼蟲,幼蟲密度以布滿器具為準,厚度不超過3~5厘米,然后在上面鋪放菜葉,讓蟲子生活于麩皮與菜葉之間,自由采食。每隔1周左右篩除1次蟲糞,換上新鮮飼料。初孵幼蟲呈蠕動狀態,早期生長速度很快,飼養過程中要根據密度及時分箱。當幼蟲長到5厘米左右長時,顏色開始由黑褐色變淺,且食量減少,這是進入老熟幼蟲后期的表現,很快即進入化蛹階段,此時便可采收用作飼料。
(3)蛹的管理:幼蟲平均生長3個月后開始化蛹,要化蛹的幼蟲皮膚光澤度差,行動緩慢,化蛹時將頭部倒立在飼料中,左右移動摩擦頭部進行化蛹。此時將飼料壓緊,有利于其順利化蛹。初化蛹為乳白色,體壁較軟,后逐漸變成淡黃褐色,體壁也變得較堅硬。每天應及時把初蛹從幼蟲中分揀出來放入孵化箱內集中管理。蛹期對溫度和濕度要求也較嚴格,蛹的羽化適宜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65%~75%。蛹經2周時間羽化為成蟲。
(4)成蟲階段:此階段為大麥蟲的繁殖期,飼養目的是使其大量地生產蟲卵。雌、雄成蟲按照1∶1的比例投放。成蟲飼養密度為1000~1200只/平方米。蛹羽化為成蟲后6~11天開始產卵,2個月內是大麥蟲產卵盛期,要注意加強營養和管理,每天喂養1~2次。先均勻撒上厚約1厘米的麩皮或混合飼料,再撒上拌有碎青菜的麥麩,以提供水分和補充維生素,隨吃隨放,保持新鮮。成蟲有向下產卵的習性。接卵紙3天更換1次,但在產卵盛期或產卵適溫季節最好每天更換1次。次序是先換接卵紙,再添加飼料。
三、采食
大麥蟲食性雜,食物來源廣泛,麥麩、米糠、鋸末、果菜殘體、人工飼料、動物尸體等均可食用。目前,人工養殖大麥蟲主要以麥麩為主料,同時添加各種果菜殘體,并補充維生素、魚粉、骨粉等,水分主要通過采食根莖類蔬菜及瓜果皮補充。
(河北省北方學院 馬銀娟 郵編: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