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趾蹄病是規模化、集約化豬場很常見的一種豬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腫大,蹄角質增生、龜裂,蹄殼變硬、變脆出現破裂,造成病豬步態不穩、懸蹄、跛行甚至爬行,嚴重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和使用壽命,也是造成母豬非正常淘汰的主要疾病之一。造成趾蹄病的原因很多,發病率也受氣候影響,尤以長白豬發病率高。在所見豬場中,尤其新引進的長白后備豬發病最為嚴重,主要表現為蹄角質增生、龜裂,蹄殼破裂,進而造成繼發感染加重病情。
1.發病原因
(1)品種因素:新引進的瘦肉型優良種豬,首先是青年長白豬多發,其次是大白,杜洛克相對大白、長白豬略微好些。瘦肉型優良品種生長速度快,體重增加和肢蹄的發育失調,使肢蹄承受壓力增大,加之后備母豬和青年母豬蹄墊嬌嫩,容易磨損、龜裂,蹄殼較薄易破裂、易繼發感染,這也是后備豬發病較多、情況較嚴重的主要原因。
(2)營養因素:母豬飼料中的某些營養物質不足或不平衡,造成某些元素的相對缺乏。主要因素有鈣磷比例失調、生物素缺乏、缺鋅和缺硫等。
(3)環境因素:某些豬場豬舍地面不但濕滑,而且細沙水泥地面如同砂輪一般,對豬的蹄部磨損最為嚴重,比石子粗沙水泥地面對豬蹄的損傷嚴重得多。同時由于坡度設計不合理、下雨天漏雨嚴重、地面濕滑,容易使豬腿部肌腱和韌帶受傷、負重不均而加重病情。
(4)病理因素:丹毒性關節炎、鏈球菌性關節炎和嗜血桿菌性關節炎、支原體性關節炎、棒狀桿菌性關節炎等疾病均可引起蹄病。
2.綜合防治
(1)加強豬舍的環境衛生管理,保持豬舍清潔干燥。良好的衛生環境,可有效預防肢蹄病的發生。采用其他降溫措施,減少沖欄次數;認真計劃欄舍周轉,在欄舍用強酸、強堿、強氧化性消毒劑消毒后,應仔細清洗干凈,待干燥后轉入新豬。經常檢查豬的蹄殼,特別是秋冬季節天氣轉冷時,尤其是高齡母豬,發現過于干燥,應隔3~5天涂抹一次凡士林、魚石脂或植物油,以保護蹄殼,防止干裂,并有消炎的作用。
(2)給后備母豬圈鋪墊稻草、鋸末、草木灰、干黃土等以減少摩擦和打滑,運動場鋪10~15厘米厚的細沙。
(3)更換母豬預混料,或添加生物素和鋅制劑(如硫酸鋅,母豬每公斤料中加190毫克)。
(4)治療:
①2.5%醋酸可的松5~1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龍3~5毫升關節注射,還可用鎮跛消痛寧5~10毫升、普魯卡因青霉素按豬體重5萬國際單位/公斤混合肌肉注射。
②肢蹄受到打擊、斗咬、沖撞、跌倒等鈍性挫傷,局部皮膚無傷口,可將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鹽水沖洗患部,用魚石脂軟膏涂于患部或涂龍膽紫。
③對于已經蹄裂的豬可用0.1%硫酸鋅涂抹患部,并每日1~2次在蹄殼涂抹魚肝油或魚石脂,以滋潤蹄部,并促進愈合。若有炎癥,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膿組織或異物,然后進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豬體重5萬國際單位/公斤,鏈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鈉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續3日即可治愈。(湖南 郭廣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