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飛機“奮進”號2011年5月16日升空,帶上了丁肇中花17年方成的反物質探測儀,開始了宇宙中許多人不認為存在的另一個世界的探尋。宇宙浩瀚,且并無物理定律顯示,宇宙中沒有反銀河、反恒星,甚至居住著反生命的反星球這些以反物質為主的世界。換句話說,若真有這樣的宇宙存在,它的物質必是反物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獎物理學家丁肇中說,問題在于,這個反物質宇宙在何處?科學家推斷,若真有反宇宙,人類應會在反物質與物質世界的交界處,看見粒子彼此湮滅時釋放的光亮。
由于反宇宙仍是一大疑問,丁肇中的太空任務計劃引發高度爭議,也就不足為怪。“奮進”號5月16日升空將“阿爾法磁譜儀(AMS)”送上國際太空站。
推展疆界
費時17載方成的AMS,是丁肇中對尋找反物質始終無法忘情的努力成果。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能源部與16個國家共同資助下,AMS終于有譜,雖然期間磁譜儀進度延遲、技術問題層出不窮,高能與粒子物理學家也一再質疑計劃的可行性,磁譜儀最終還是排除萬難升空。
AMS任務的副發言人,意大利佩魯齊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巴提斯頓說:“物理學與懷疑無關,物理學在乎的是精密的測量。”丁肇中的實驗送上升空發射臺時。巴提斯頓和其他科學家一再強調,對落向地球的大量宇宙射線,AMS具備前所未有的靈敏度。這意味AMS不僅能偵測出來自遙遠宇宙的反物質塊,還能測量宇宙射線的特性,讓科學家對這些具有高能量有更多的了解。
在地球上,科學家僅能間接找到宇宙射線。宇宙射線在大氣高空,會撞擊大氣粒子,產生次生粒子簇射,研究人員僅能以這些次生粒子簇射進行研究。在太空中,AMS將可看到完全不失真的宇宙射線。參與研究,來自里斯本“儀器和實驗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巴洛指出,科學家將能非常精確測量宇宙射線的通量,“最佳的測量地點是太空,那里不會有地球大氣層來破壞宇宙射線”。無論尋找反物質成果如何,AMS應能為科學家繪制出一張宇宙射線的明確天際地圖,協助建立起不再依賴光的一個新的天文學。
AMS是一個強大的永久磁鐵,四周圍繞著粒子探測器。在實驗進行的十年或十數年中,磁鐵會造成宇宙射線一個程度的路徑彎曲,這就可以顯露這些宇宙射線的能量與電荷,進而確認它們的特性。有些可能是重原子核,而在反方向彎曲的路徑中,反物質的形成物也就會顯現出它的行蹤。
透過計算正電子,也就是電子的反物質,AMS也可追蹤暗物質的初步信號,科學家迄今仍不知暗物質是何物,雖然他們堅信,構成宇宙的質量大多是暗物質。2009年,科學家發表報告,表示在地球周遭的太空環境中,發現多余的正電子。科學家利用一顆俄羅斯衛星上的儀器,名為“反物質一物質探測與輕原子核天體物理”的科學研究艙進行研究時,發現多余正電子的證據。這些多余正電子的可能來源之一,是源自銀河光環中暗物質粒子的湮滅。
另一項推測性的探尋,是跟一個假設的“奇異”物質有關,科學家可能在坍塌的恒星找到這種物質。這個物質包含奇夸克,以及一般原子核的上下夸克。美國航空航天局AMS計劃經理希斯提里說,1998年,AMS在航天飛機上進行試飛時,他們曾看過這個“奇異”物質的蹤跡,因那個結果過于模糊,因此決定不對外公開這項研究。
AMS計劃屬于探測任務,因此與美國航空航天局一般進行的科學計劃不同,無須通過同行審核這一關。話雖如此,希斯提里還是一再強調,提供5000萬美元資金的能源部對這項計劃深具信心。如今,隨著磁譜儀升空,他們的信心將開始接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