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三個月中,氣候逐漸由炎熱變涼爽、寒冷,潛移默化,人體陽氣開始潛藏于內。秋三月中,氣候變化很大,作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人,飲食也要順應大自然和節氣的變化,即“三秋”飲食,各有側重。
初秋——適當“涼”
初秋,暑熱氣溫不減盛夏,“秋老虎”肆虐時尤為悶熱難熬,有時仍汗流浹背……此時,可適當攝入較涼性的蔬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
茄子?茄子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及鈣質,具有止痛活血、清熱消腫、利尿及防止血管破裂、降血壓等功效,是老年人、心血管病的最好蔬菜。作為輔助治療,有血管硬化病變及咯血等出血性疾病的人應多吃茄子。但茄子性寒涼,脾虛、消化不好者不宜多食。
番茄?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梨、香蕉、葡萄等高2~4倍。生吃時維生素不易損失。番茄中的果酸有助消化。此外,番茄還具有涼血平肝、清熱解毒、降低血壓等功效。
絲瓜?中醫認為,絲瓜可去風濕、通經絡、涼血、解毒、清熱化痰等。絲瓜可以在雞湯和肉湯中煮食,還可以與草菇魚頭一起煮湯,煮時下幾片姜和少許酒,既生津解渴,又可解暑消煩。
冬瓜?冬瓜所含的植物纖維和B族維生素具有利水化痰、清熱解渴、利水消腫的功效。經常吃有助于減肥,是愛美女士的首選蔬菜。此外,冬瓜湯還可以治療中暑、發燒。由于冬瓜性寒涼,體質虛弱、久病臥床者不宜多吃。
黃瓜?黃瓜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E及鈣質,有清熱、利水、除濕、滑腸、鎮痛、美容等功效。用瓜、汁敷面,有清潔皮膚、滋潤皮膚的功效。但黃瓜性寒,脾虛胃寒、腸胃消化不良者不可多吃。
值得注意的是,初秋時我國有的地方早晚已經比較涼爽,飲食在遵循“驅暑氣、除濕熱”的同時,還應適當多地攝入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豐富的食品,以補償因“苦夏”導致的營養缺乏,如雞鴨魚蝦、蛋奶、海產品和豆制品等。
仲秋——藥粥平補
仲秋時氣候開始涼爽,但雨水減少,氣候干燥,人們常出現咽喉干燥、唇干而裂、鼻燥出血和大便干澀等癥狀,這就是醫學上稱為的“秋燥癥”。此時應多食一些清火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有條件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進行秋補,方法是以食補為主,藥補為輔;既要營養滋補,又要利于消化吸收。秋補的原則是平補,即應選用“補而不峻,不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紅棗、山藥等消食理氣的食品,幫助調整胃腸功能,增強機體的消化吸收能力,為“冬藏”作準備。其中以藥粥調理最為經濟實惠,且簡便易行。主要有:山藥大米粥、芝麻杏仁粥等。
暮秋——增加熱量
暮秋時氣溫更為下降,時有弱寒潮侵襲南下,此時飲食應在增加營養和熱量的同時,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忌食生冷,尤其是年老、體弱和胃腸虛弱者。
進入暮秋,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品易為機體吸收藏納,有利于改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素質,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對中老年及體弱多病者來說,暮秋進補更具祛病、強身和延年之功效。此時可根據各人的陰陽、氣血虛實等癥候,辯證用藥,適當進補一些甘肥滋厚的高級補品,為“冬補”奏響前奏曲。許多體弱的中老年人在漫長的冬春季節,深受多種呼吸道病、心腦血管疾?。ㄈ缦⒗下Ш椭酗L等)的折磨,此時可選用補肺益氣的食物,適量進補,對預防發作有明顯作用。
總之,順應“三秋”自然、節氣的變化,選用若干“時效性”的食物來調理、滋養機體,是有利養生和健康的!
(作者系無錫市人民醫院主任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