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歲的李真白是某事業單位的中層干部,他是個很認真的人,做事非常負責任,生怕有什么事情沒有做好,因此總是很緊張,而緊張的情緒又導致他晚上睡眠不好。后來他發現,喝點酒后,精神就會放松很多,睡眠狀況也會有些好轉。他很高興這一發現,于是每天晚上都喝,以至成了習慣,十幾年都如此。好在李真白喝酒一直很有節制,一點也不貪杯,從不會讓自己喝醉。
近一兩年來,李先生有了新的苦惱,他感到這個用了十幾年的方法似乎開始失效,酒精也不太管用了。他無法有效調節情緒,而且已經出現一些精神癥狀,對人對事非常多疑、敏感,長期的焦慮還誘發了他的抑郁情緒,晚上整夜整夜的睡不著,白天又無精打采,他甚至想一死了之。家人為此很著急,猜測是不是長期喝酒,加重了他的心理問題。
酗酒過度的確會引起精神癥狀。可是,李真白的酒精濫用只是個表象,因為,真正酗酒的人是做不到他這么有節制的。
顯見,李真白的問題并不是出在酒精上,而在他過于認真、遇事特別緊張、容易擔心焦慮的性格特質,這種性格的人傾向于把事情想得很嚴重。換言之,看上去他每天喝酒,似乎離不開酒精,實際上,他只不過是用這種方法來調節情緒、改善睡眠。
當然,對一般人而言,情緒焦慮的時候,酒精確實能有些作用,可以讓人放松、改善睡眠。這與酒精緩解焦慮的機理有關,酒精能讓大腦皮層麻醉、放松,大腦皮層被麻醉后,人的理性控制會被減弱,于是感到比較放松。但這就像服用止痛片一樣,只是暫時緩解焦慮感,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出現焦慮的根源,因為焦慮多與內心的沖突等有關。
其實,焦慮是人的正常情緒,不可能完全去除,如果不能解決焦慮產生的根源,只靠通過喝酒放松情緒很可能會導致成癮。
雖然李真白有焦慮性格,不過他有很好的克制能力,自我控制得很好,但即便如此,十幾年過去,曾經行之有效的催眠方法——喝酒,也開始失去效果,隨之而來的就是種種精神癥狀。這很好地說明,酒精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像李真白這樣長期喝酒進行放松并不可取,甚至有損健康。
與李先生相比,有相當多的人不能有克制地喝酒,尤其是焦慮伴隨著抑郁的時候,喝酒的量可能會越來越多,并形成依賴。出現酒精依賴后,如果停止喝酒,會出現戒斷反應,導致不舒服、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甚至出現癲癇發作、錯覺等。另外,長期使用飲酒會損壞神經系統。如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記憶力出現障礙、在此基礎上甚至出現虛構,對外感覺神經系統會變得麻木,導致慢性酒精中毒等。
有些人出現焦慮情緒后會更加緊張,“焦慮著自己的焦慮”,無形中把焦慮情緒放大,并形成惡性循環。
對李真白的狀況,要緩解抑郁和焦慮情緒,停止喝酒是必須要做到的。當然,要在醫生的指點下,有步驟地戒酒;同時,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必要的運動,讓身體處于忙碌的充實狀態,自然沒時間去“焦慮”和“抑郁”。
與此同時,客觀地看待焦慮,不對焦慮“過分焦慮”,學會與焦慮“化敵為友” ,也是相當重要的。
事實上,焦慮也有其好的一面,焦慮性格的人,做事會更認真負責、尋求方法、注重效率,而這與整個的社會價值體系相符合。焦慮也是一種信號,是信號系統對人的提示與報警,提醒人們注意這些情緒所提示的含義,如果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含義與信息,就不會把焦慮情緒放大,并且能解決問題。
因此,有此問題的人首先要學會接受焦慮性格。認識到焦慮是自己性格特點的一部分,平靜地接受它,而不是與之對立。與焦慮越對立,焦慮程度越會加重;意識到焦慮是自己的性格特點,就會順勢做出一些調整,比如適當運動、轉移注意力、深呼吸等,即使以后還會遇事焦慮,也會知道可以從什么角度來加以糾正。
其次,主動向心理醫生求助。如果過于焦慮,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睡眠、人際關系,就需要接受一些心理治療,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這種性格特點對行為模式的影響,主動自覺地去做一些調整。
(作者系高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