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菰谟嬎銠C排版時代,校對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要求編輯作出調適:轉換角色,明確職責,加強責任意識,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掌握能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校對方法;不斷充實自己,掌握廣博的文化知識,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編輯知識結構的互補性,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三審制。
[關鍵詞]校對 內涵 變化 編輯 調適
在出版過程中,校對是一個重要環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校對都是由文稿變為正式出版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是關系著出版物質量高低、周期長短的關鍵環節。
在手寫時代,所謂校對,一般地說,就是在尊重原稿(指經過編輯加工并發排后的編發稿)的基礎上,消滅在文字輸入、排版中出現的與原稿不相符的文字、標點、符號以及版式和圖表等方面的差錯,并在校樣上一一標出,使校樣正確、如實地反映原稿上書寫和批注的內容。在手寫時代,作者用紙質文本投稿,校對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等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稱為校對工。校對工的工作比較簡單,一般只要在編輯改好的稿件上照稿對樣就可以了,“忠實原稿”是校對工作的基本原則。校對內容包括:改正錯別字,消滅多余或遺漏的字、詞、句、行、段;發現和改正字體、字號、繁體、簡化等方面的差錯;發現和改正接排、另行、回行、縮行、頂格、縮格等方面的差錯;檢查版式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標題、表題、圖題、頁碼等;檢查參考文獻、注釋的次序和符號是否與正文相吻合;檢查行距、字距是否符合規定;改正各種標點符號使用的差錯;等等。校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對校,即看一句原稿,對一句校樣;折校,即將校樣輕折后緊對著原稿或校對稿要核對的內容逐一比對;讀校,即一人念稿,一人核對校樣。校對次數一般要求在三次以上,三次校對應由不同的人員承擔,以利相互檢查,避免發生習慣性錯誤。對校對工的職業素質要求也不高,大體上是:熟悉校對符號,恰當運用;具備基本的語文知識;掌握普通學科常識;具有編輯業務常識;細心,反應快,坐得住。編輯通常也參與校對工作,要通讀、對紅,對編輯業務素養的要求比校對工則要高一些。
20世紀后期至21世紀初,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出版行業隨之發生了一次深刻革命,涉及排版、校對、裝幀、印刷、發行等。在計算機時代,隨著漢字輸入系統和排版技術的廣泛使用,到今天,用手寫稿投稿的現象已經難以看到了,幾乎是電子投稿(磁盤投稿、網絡投稿)。由于都是電子文本,出版機構不需要將作者的稿件重新輸入,而只要轉化為相應的排版系統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采用傳統方式即對照原稿校異同,將使校對簡化成對紅,校對工作意義不大。所以,專職的校對工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編校合一成為趨勢。事實上,各出版機構現在基本實行編校一體化了。
盡管如此,校對仍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其原因如下:
一、原稿難免存在差錯和疏漏
磁盤稿有的是作者本人輸入計算機的,有的是作者請人輸入計算機的,由于作者的輸入、排版水平普遍不夠專業,而請人輸入、排版的稿件,一來作者手寫稿難免存在差錯,二來輸入計算機時又會出現新的差錯,因此,磁盤稿往往存在各種差錯。盡管編輯消滅了一部分,但仍有殘余差錯。因此,校對人員除應比照編輯改定稿和作者的原稿外,也應盡可能找出、改正原稿中存在的差錯。另外,一般來說,受作者水平和寫作態度的影響,稿件或多或少總有明顯的或不易發現的錯漏,如筆誤、語法錯誤、不符合學術規范等。編輯對稿件的加工潤色是有限度的,經過編輯加工的稿件并非完美無缺,差錯和不足之處難以避免,所以在校對這一環節必須加以改正。如果校對人員機械地“忠實原稿”,認為原稿神圣不可“侵犯”,或者雖然懷疑有錯,但缺乏責任心,不愿核實更正,也不向編輯人員指出,將導致謬錯流傳,出版物的差錯率上升。
二、編輯工作中可能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如果原稿質量不高,而編輯人員工作態度不嚴謹、加工不細致,這樣,交給校對人員的原稿存在的差錯往往比較多。這就需要校對人員不再局限于原稿,認真改正原稿中的差錯或協助編輯重新對原稿進行加工。
三、在計算機上做編輯工作也難免出現差錯
網絡出版、網絡通信為編輯校對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網上編輯校對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發展勢頭。同時,隨著無紙編輯的出現,校對失去了工作對象即校稿,它作為一道獨立的工作程序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但無紙編輯作業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消除了校對工作對編輯的“疏忽”、錯改予以補救這一環節;看稿件的人少了,工作程序減少了,效率提高了,但差錯率沒有降低,甚至更高,因為讓人找出差錯的機會減少了。因此,應對校對工作賦予新的內容。
四、計算機校對不能代替人工校對
近年來,多種自動校對系統軟件已運用到校對工作中,對改正錯誤、提高效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校對軟件不是萬能的,它只能對輸入材料的錯字、漏字、錯句等技術性差錯自動發出套色(紅)糾正提示,而對輸入材料的知識錯、事實錯、特殊的修辭手段及特定狀況下的語句活用等尚不能校審判別。同時,對于套色質疑的詞句,計算機不能自行修改,具體如何排疑修正,需經操作人員輸入指令才能進行。[1]
可見,在計算機排版時代,校對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校對人員(通常就是編輯)既要校異同,也要校是非,要以校是非為主、校異同為輔。在信息時代,校對的任務主要是:糾正文字、標點、字體字號等方面的錯誤或不當;糾正語法、邏輯等方面的錯誤;糾正編輯階段遺漏以及排版錄入人員造成的概念或技術性錯誤;核對引文;糾正學術規范、版式方面的錯誤或不當;負責處理注文與注碼、圖表與正文的順序及銜接,公式、外文的轉行以及外文大小寫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審核并糾正公式、符號、單位、數據等方面的錯誤;使用電腦軟件改正文字、符號等方面的錯誤。
如此,由于校對工作由編輯兼任,這就對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編輯應在心理上、實踐中適應這一變化。
?。ㄒ唬┺D換角色,明確職責,加強責任意識,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
高質量的出版物是通過作者寫作、編輯、排版、校對各工序的共同努力才能獲得的結果,校對是把質量關的重要環節,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所以,編輯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把保證校對質量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任何時候都不掉以輕心。高度責任意識的具體表現,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履行校對職責。在信息時代,“校異同”是校對的功能之一,而“校是非”已經從手寫時代的補遺功能和助審功能上升到基本功能的地位了。編輯人員不僅要做好編輯工作,也要完成校對工作;是稱職的校者,同時還應該是嚴肅的審者,積極發揮助審功能。編輯要成為出版業的全能的行家里手。一份出版物從組稿到發行,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大到對稿件的統籌安排,小到對字、詞、句的校正,都需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流程中任何粗心大意、敷衍塞責的行為都可能使整個工程功虧一簣。因此,編輯養成嚴謹的作風是至關重要的。編輯在進行校對工作時要嚴格從整體到細部的程序操作。如在校對一部書稿時,首先要檢查內封、目錄、正文、版權頁及各種附件是否齊全,再翻看版面、標題、中縫、書眉等的編排是否合格,然后對照目錄核對各級標題及全書的頁碼,最后才逐字逐句地校對正文。做校對工作時要精力充沛,思想高度集中,一絲不茍,不放過任何疑問。
(二)編輯要掌握能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校對方法
除了掌握傳統的折校、對校、讀校、通校等方法外,也應學會使用計算機校對。計算機自動化校對的出現,為編輯在更高層次提高校對質量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編輯的文化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斷豐富業務知識的基礎上,編輯人員必須積極學習計算機操作技術,靈活自如地使用計算機,使計算機校對與人工校對實現完美的有機結合。有人總結了一種“搶記比較法”,也值得掌握。校對人員要接觸各類文稿,不可能什么都懂,單靠自己的知識與文稿比較,能起的作用很小,難以發現作者原稿的錯誤。在原稿中找到比較對象,也就是在校對過程中搶記原稿中的某些內容,對原稿前后相關的內容加以比較,就可發現矛盾的地方。這樣在搶記的基礎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比較法用于校對中發現原稿的錯誤,就是“校對的搶記比較法”。[2]
?。ㄈ┚庉嬕粩喑鋵嵶约海莆諒V博的文化知識,具備多方面的能力
編輯、校對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處理大量文字,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就要處理文字所包含的內容來說,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等,這就要求編輯對各學科的基本知識都要有所了解。編輯除要精通編輯學知識外,不僅要有扎實的漢語知識,也要懂外語;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還要擁有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編輯之所以在業務工作中出現失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編輯存在大量的知識盲點、知識盲區,因此,編輯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貯存,不斷學習。在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的知識不斷產生,如果不學習,人的知識盲點、知識盲區就會越來越多,所以,編輯職業也應當樹立終身教育觀,這樣才能不落后于時代[3]。在能力方面,編輯除應具備高超的文字處理能力,還應有熟悉計算機操作、人際交往通達、語言表達得體、熟練使用工具書等多種出版工作需要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編輯知識結構的互補性,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三審制
在編輯之間,各人的知識結構是不相同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是由于每個編輯的生活經歷、所接受的教育、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志趣愛好、意志品質等因素都不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編輯知識結構的不同,表現在專業學科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編輯職業知識等方面。每一個編輯都有自己掌握得較好的知識領域,也有自己掌握得不夠好甚至一無所知的學科。在掌握得較好的知識領域,這個編輯的知識盲點、知識盲區會較少;在掌握得不夠好或一無所知的知識領域,他就存在大量的知識盲點、知識盲區。知識盲點是指一個人尚未掌握的知識點。每一個人都有知識盲點。所謂編輯的知識盲點是指編輯在從事業務工作時存在的尚未掌握的知識點。一個編輯如果對某方面的知識都未掌握,意即有大量的知識盲點,則可說該編輯在某方面存在一個知識盲區。編輯存在知識盲點、知識盲區,使編輯之間的知識結構具有互補性。也就是說,對一個編輯是常識的知識,對另一個編輯可能就是知識盲點;一個編輯不熟悉、未掌握的知識,另一個編輯卻掌握得很好。
編輯之間的知識結構具有互補性,如果編輯協同工作,就可彌補彼此的不足,減少在編校業務中出錯的可能性。因此,出版單位如果規定一份文稿至少由三個人編輯加工、校對和審讀,或規定每部作品至少有兩個責任編輯,則可有效利用編輯之間知識結構的互補性,減少因編輯存在知識盲點而產生的出版物差錯。在對稿件的編輯加工和校對過程中,根據稿件的具體內容及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兩個或多個知識結構互補性較強的編校人員參與編校實踐。例如,如果一部經濟學著作中有大量的數學公式,那么,除讓一個懂經濟學的專業編輯擔任責任編輯外,可安排一個數學編輯參與編校工作,另外還須安排一個具有相關知識儲備的人員參加審讀;如果一部文學史著作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年代、歷史地名等,那么,這作品可讓一個文學編輯和一個史學編輯負責編輯工作,其他人員可參與校對、審讀工作;如果一部自然科學的書稿中有不少社會科學的內容,那么,對這部書稿的處理,可讓一至兩個自然科學編輯任責編,另外也可讓一至兩個哲學社會科學編輯參與編校工作,尤其要讓一些理論功底扎實、文字修煉較好的編輯參與其中[4]。又如,編輯在完成校對任務時難免存在一些死角,從而產生疏漏。通常,各位編輯所熟悉學科的文稿,編輯加工及校對工作都做得很好,而出現的少數問題都在一些相對較生疏的學科知識方面,如地理編輯在不常遇到的變量符號的正、斜體上失查,化學編輯對盡可能使用阿拉伯數字不敏感,而生物編輯在有效數字的統一上出現了疏漏,等等。這就需要加強校對質量的管理控制,可以在三校的基礎上增加一次交叉校對,讓不同專業的編輯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避免校對疏漏的出現。
同時要加強審讀工作,總結校對經驗。審讀包括自審和專家審讀。自審指編輯室集體對校樣找問題、提建議;專家審讀即把校樣交給專家看完后,編輯室對專家指出的問題認真討論,加以吸收和改正。在交叉校對和審讀中,編輯之間經??梢园l現一連幾校都未發現的差錯或疏漏,說明每位編輯有不同的敏感區域。運用不同的校對方法,激發不同的敏感點,可以保證校對質量。[5]
校對是編輯工作的繼續。如果校對人員不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就難以做好本職工作,更不用說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從出版趨勢看,編輯人員既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策劃選題、組稿方面,又要具備部分校對工作的職能,因此,促使傳統校對向現代校對轉化、實現編校人才專家化、培養新型中高級校對人才將成為今后出版界的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