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國民族傳統元素取勝,是進步還是退步?試驗性的圖書是書還是藝術品?專門為迎合比賽口味而制作設計的圖書是否太刻意?這些獲獎的書,普通讀者能接觸到嗎?能買得起嗎?這是一場孤芳自賞的游戲嗎?
王慧,裝幀設計師,插圖畫家,武漢大學信息管理碩士。上海教育出版社美術編輯。曾獲上海市書籍藝術設計優秀整體設計獎。連續兩屆入選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獲整體設計優秀獎。
每年3月,“世界最美的書”都會在德國萊比錫展出。這個圖書博覽會匯集了當今世界圖書裝幀設計界的頂級之作,是萊比錫的盛大節日,也是世界圖書出版界的盛大節日。博覽會還會不斷發掘新的裝幀設計家,并為其與出版商、代理商、發行商、印刷商、銷售商和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見面溝通的機會。“世界最美的書”由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德國國家圖書館和萊比錫市政府聯合舉辦,代表了當今世界圖書裝幀設計界的最高榮譽。一個由七名國際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從中評出14個獎項:最高獎為“金字符獎”,依次設一個金獎、兩個銀獎、五個銅獎和五個榮譽獎。
“世界最美的書”評選強調書籍整體的藝術氛圍,要求書籍的各個部分包括封面、護封、環襯、扉頁、目錄、版面、插圖、字體等均要在美學上保持一致。評選標準主要有四點:一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文字與圖像之間的和諧;二是書籍的物化之美,對質感與印制水平的高標準;三是原創性,鼓勵想象力與個性;四是注重歷史的積累,體現文化傳承。2003年,我國有關方面與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取得聯系,并從次年起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組織參與此項活動。在每次赴德參賽前,中國都會先舉行“中國最美的書”評選,面向全國征集參賽作品,每年11月舉辦,評委由中外業界專家或學者擔任。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榮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金獎。由此吸引了出版行業諸多目光,書籍設計在國內又掀起小高潮。
自2004年至今,中國每年選送的圖書均在評獎活動中有所收獲。
2004年度 金獎:《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
●設計:蠹魚閣(申少君)、高紹紅,封面設計:張志偉(河北教育出版社美編室主任),主編:劉占文, 類別:藝術,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02-01,定價:600.00元
這本書的圖譜為梅蘭芳紀念館現存的全部“綴玉軒”珍藏戲畫、臉譜原作復制而成。整本書采用中國傳統線裝方式,書籍外殼燙金,字體用凹版印刷,打開方式是自右向左,讀者也能從紙張的色彩、重量,到裝訂風格、外包裝設計等細節中體會到設計者的匠心。萊比錫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烏塔?施耐特女士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完美”二字。她說,這本書幾乎把所有的圖書裝幀方式都用盡了。
2005年度 榮譽獎:《土地》《朱葉青雜說系列》《土地》
●設計:王序(王序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廣東美術館設計總監/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 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分院客座教授),作者: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類別:藝術展覽,出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06,定價:128.00元《土地》作為展覽的見證,恰當地呈現了整個展覽的主題;整本書的內里,采用觀眾留言的方式,版式活潑俏皮,白紙黑字地簡單呈現出一種言簡意賅的風貌。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其獨特的設計形式又提升了內容的價值。該書在整體風格上講究簡潔、質樸。
《朱葉青雜說系列》
● 設計: 何君( 米未工作室[MeWe]的書籍設計師),作者:朱葉青,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類別:文學,出版時間:2004-05, 定價:88.00元
《朱葉青雜說系列》是一個散淡的讀書人寫的散文。外包裝比較簡潔,書脊的筋脈暴露。獲獎經歷很傳奇,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總編室一位工作人員說,忽然有個電話來,通知我們這套書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將選送德國參加“世界最美的書”,可是我們也沒有申報過,怎么就獲獎了?主辦方說,是評委從書店發現的。聽上去,過程仿佛突然在馬路上被星探發現一般。
2006年度 金獎:《曹雪芹風箏藝術》
●設計:趙健工作室(趙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副教授/國際平面設計師聯合會(ICORADA)社團成員),作者:孔祥澤、孔令民、孔炳彰供稿,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整理,出版: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類別:藝術, 出版時間:2004-03,定價:98.00元
《曹雪芹風箏藝術》一書除本身的學術、藝術、歷史、文化價值外,圖書的整體書籍藝術設計是最引人注目和值得稱道的。書籍設計理念的新穎、獨特,裝幀形式的古樸、典雅,以及書籍整體凝聚在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典藝術美,是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稱號的主要原因和決定性因素。
2007年度 銅獎:《不裁》
● 設計: 朱贏椿(南京書衣坊工作室主人/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編輯),作者:古十九(葉蕾),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類別:文學,出版時間:2006-10, 定價:28.00元
本書大部分為隨筆,關于生活的輕快評議、關于職場的慈藹談片、關于荒誕人與事的掩笑描摹等。評委會給《不裁》下的評語是:“設計上采用毛邊紙,邊緣保留紙的原始質感,沒有裁切過。封面上特別采用縫紉機縫紉的效果,兩條細細的平行紅線穿過封面,書脊和封底,連成一體。材質極普通,形式與內容融為一體。”
2008年度 榮譽獎:《之后》特別制作獎:《蟻囈》《之后》
●設計:耿耿、王成福(王成福,供職后海廣告公司),作者:王磊等,出版:天津楊柳青畫社,類別:藝術,出版時間:2007-06, 定價:468.00元
《之后》是一本關于設計案例的圖書。因“豐富多彩的裝幀和成功的選材”而獲得“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榮譽獎。該書被認為是一本具有豐富表情的書,文字、圖像、紙張、工藝語言集于一身,較好地把握了紙面載體承載信息的各種手段,使書呈現多元的閱讀感受。
《蟻囈》
●設計:朱贏椿(南京書衣坊工作室主人/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編輯),作者: 朱贏椿圖、周宗偉 文,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類別:藝術, 出版時間:2007-09, 定價:32.00元
《蟻囈》是一本實驗性的中英文版圖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委員會負責人安娜?施泰因坎普這樣評價《蟻囈》:以高雅的美取勝,它體現在高超的設計水準和極少的設計介入。以螞蟻的角度切入,把螞蟻的渺小和它與人類的相似性形象地表現出來,并使中國的傳統元素和當下現代主題得到有趣的結合。
2009年度 榮譽獎:《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
●設計:呂敬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敬人工作室藝術總監), 作者:首都博物館,出版:文物出版社,類別:藝術, 出版時間:2008-07, 定價:680.00(另一平裝版本68.00元)
這本豪華厚重的書的主題是對于文化品德的記載。其設計采納了亞洲傳統的手法和西方的圖冊設計方法。圖形被謹慎地處理,兩種語言的文字版式設計都很出色且清晰。中國風格的訂書方式既恰當也增添了整書的風采。三部分組成的書封,印在柔軟的、具有微弱的結構的半透明紙張上,打開后是一張許多圖像拼合成的紙,給人印象深刻。
2010年度 榮譽獎:《詩經》
●設計: 劉曉翔(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美術編輯),著譯者:向熹,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類別:文學, 出版時間:2009-04, 定價:60.00元
其裝幀采用中國傳統線裝書放置于牛皮紙匣中的創意,深褐色的封面典雅、質樸,整體設計既有現代書籍包裝的簡潔靈動,又傳遞出中國文化的傳統韻味。
2011年度:《漫游:建筑體驗與文學想象》(中英雙語版)
●設計:小馬哥橙子( 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平面設計系,后進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 作者:歐寧,出版:中國青年出版社,類別:藝術,定價:200. 00元(另一平裝版本32.80元)
此書虛構成一本導游手冊,并以此結構全書內容,共約400頁,采用了八種以上不同的紙材以及許多創新工藝,在版面布局、閱讀節奏、視覺細節等方面均下了非常細致的功夫;封面采用手寫體和貼紙形式表現書名;翻開扉頁后,出現多種不同質地和尺寸的紙張疊加在一起的效果;文章中穿插著各建筑項目設計師的手繪草圖。評委對它的評語是:封面設計采用中國古代線裝形式,簡潔明快,同時富有時尚感;柔軟性的紙質,色彩自然,富有層次;版式新穎,建筑照片與草圖交相輝映,意趣橫生,創意彰顯。
轉眼之間,八年的時光“最美的書”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每一年的獲獎作品總能吸引不少目光,制造不少話題。諸如,靠中國民族傳統元素取勝,是進步還是退步?試驗性的圖書是書還是藝術品?專門為迎合比賽口味而制作設計的圖書是否太刻意?這些獲獎的書,普通讀者能接觸到嗎?能買得起嗎?這是一場孤芳自賞的游戲嗎?
力量一:完整書籍設計的整體概念
自從2004年《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榮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金獎之后,消息傳來就因獎項的歸屬問題產生分歧,因為送去參賽書的版式設計為蠹魚閣(申少君)、高紹紅,而封面設計是張志偉,而獲獎理由是該書的整體設計。“世界最美的書”評選強調書籍整體的藝術氛圍,要求書籍的各個部分包括封面、護封、環襯、扉頁、目錄、版面、插圖、字體等均要在美學上保持一致。然而,在國內的書籍設計比賽中,封面設計都被單獨設立獎項。如此設置有很多原因,與體制、經濟、藝術觀念都有關系。雖然在五四時期,整體書籍設計思想已在魯迅先生身上呈現,他講求精致書籍,追求整體的完美書籍設計,為了使一本書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除對內容進行精心校勘外,還十分注意使它從內容到形式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所以從插圖、封面、題字、裝飾、版式,直到紙張、裝訂、書邊切或不切、標點的位置大小,他都是非常細心考究的。這些與“世界最美的書”整體設計理念都是不謀而合的,但經過文化的斷層,加之出版社在部門設置上把有關流程硬生生地分開了,美編與其他部門、封面與內頁版式的設計都被人為分割,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正是因為“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的推動,已經沿用了6屆的“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在2009年被改為“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提倡“書籍設計”的概念。這是要求設計者通過書籍整體設計過程,掌握信息傳遞的主導性認識,學會從裝幀到排版設計的過程,再掌握信息編輯的控制能力,將書籍設計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造型藝術門類或體系,這確實是時代和專業發展的需要。源于日本的“裝幀”一詞,來到中國后依舊遵循其本來面目,停留在為書籍做打扮的裝飾、裝璜層面。而日本本土在20世紀80年代已刻意不用裝幀,而改用“書籍設計”一詞,意指包含了內文設計等一本書從里到外的包裝,強調這領域的專業。理清“書籍裝幀”與“書籍設計”概念的區別,可以推進人們對書籍藝術的特質和功能以及書籍設計語言的認知,改變出版觀念相對滯后的現狀。個人認為,這是中國書籍設計道路上非常可喜的一步。
力量二:回歸中國傳統的書籍藝術審美
中國書籍藝術源遠流長,自秦漢,經簡牘、卷軸、冊頁而進一步演變出經拆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至線裝而達到其自身發展的頂峰。鴉片戰爭后,西學逐漸傳入中華,如何既保持傳統又獲得西方科學技術,“師夷之長技以治夷”成了很有號召力的主張。從此,西方的書籍形態、生產工藝進入我國并成為主體。傳統書籍藝術盡管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眩目的輝煌,但并沒有能夠概括設計與工藝的專用名稱可供繼承。面對新的書籍形態和工藝流程,書籍設計工作需要有契合其設計理念的專有名稱。設計的概念本來源于西方,“裝幀”一詞源于日本,大多數書籍藝術實踐者、出版單位一直默認和沿用著這一概念,似乎已經完全徹底地成為了中國書籍文化的一部分。“裝幀”在出版行業只是編輯、繪圖、設計等諸環節中的一環,并且僅僅限于封面設計,嚴重時甚至連書脊都不設計。這與中華傳統書籍藝術相差甚遠。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對外交往和設計實踐的逐漸增多,一時間,國內書籍的風格也豐富多樣起來,設計師們敞開思路吸納著外國的先進設計理念。但是中國味道的東西該如何體現呢?這又成為擺在設計師面前的問題。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有著非常優秀的平面設計,原因是她既緊隨世界潮流又體現了大和民族的東方韻味。“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標準第四項是“注重歷史的積累,體現文化傳承”。這樣一條評比標準又把出版人、設計師的目光吸引到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題材上,即便這是一個為了得獎而功利的出發點,在這里也成了一個閃光點。僅在2004年入圍“中國最美的書”的24種圖書中,光線裝書、冊頁書就有《姹紫嫣紅——馬得昆曲畫集》、《淳化閣帖最善本》、《湘西楠木雕》、《守望三峽》、《人文江南關鍵詞》、《廣西民族風俗藝術娃崽背帶》等近10個品種。8年來,《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曹雪芹風箏藝術》、《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詩經》 等多部傳統題材圖書也獲得了“世界最美的書”稱號。顯然,獲獎項目在于鼓勵更多的設計師們不要忽略本民族的財富,如何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取向,更多地關注、研究中國悠久的傳統,獨特的民族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設計語言來表現中華書籍文化的美,才是出版行業所推崇的。
力量三:拓展書籍設計多樣化的可能
縱觀歷年獲獎作品,“中國最美的書”在選拔中的確大部分以線裝書和中國傳統民族元素取勝。然而在之后幾年的獲獎作品中,我國的圖書設計風格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土地》是一藝術展覽的手冊,《朱葉青雜說系列》是一個系列的散文集,《不裁》是古十九的隨筆,《之后》是一本廣告創意設計案例集,《蟻囈》是一本滿足讀者互動需求的實驗性圖書,《漫游:建筑體驗與文學想象》(中英雙語版)是一本虛構的導游手冊。 這與“最美的書”評選所推崇的“原創性,鼓勵想象力與個性”是密不可分的。《蟻囈》一書可能是獲獎作品中最有爭議的一本:有讀者留言“美學這個東西挺可怕的,任何時候它就是服務于內容和傳播的,一旦變成主角,往往帶來很多負面的牽引,而且很長時間未必糾正的過來,真不知道那么多獎的獲得,是該替他高興還是悲哀”。也有讀者評價“書籍裝幀是一門藝術,是在閱讀過程中品味作者設計營造的意境,想讀字多的書不如去看字典好了這本是現代年輕設計師的精彩作品,是內容與裝幀結合得很好的一本好書,很有意思”,可謂褒貶不一。
其實,該書獲得的是德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最美圖書制作特別獎”,有別于“世界最美的書”的14個獎項,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從2006年開始,改為每兩年一次。評獎主要從圖書的藝術裝幀、布局、設計和手工制作等幾個方面進行考量。可見最美圖書的每個獎項都有其傾向性,旨在鼓勵往不同方向探索的設計者。這些獲獎圖書從一個側面也顯示了目前我國書籍設計的成就和水平。他們的設計風格既有體現鮮明民族文化特點的,又有代表世界設計簡約、流暢、輕盈潮流的,還有將這兩種元素融為一體而自成一格的。更為可喜的是獲獎圖書不再是單一的大型、高價位、禮品收藏型的精裝圖書,一些平裝的、面向大眾讀者的圖書也脫穎而出位列其中,這預示著國內的設計思想更趨于理性,更歸同于凸顯書籍本體的功能,更追求書籍設計與書籍內容的完美結合。其實,獲得“最美”稱號的書未必是最美的那本,獲獎的圖書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與其他國家所獲“世界最美的書”的作品相比,我們在參賽類別上也顯得比較單一,像普通文學類圖書、或兒童、少年類圖書——這些擁有大量讀者的圖書還沒有很優秀的作品出現;在參選的作品中精裝高價禮品書的比例還是不小的,與德國最美圖書“從專業領域對圖書裝幀設計進行討論,鼓勵書籍制作研究,向讀者介紹圖書藝術方面的知識,并證明制作良好的圖書價格未必昂貴”的大賽宗旨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也正是通過“世界最美的書”這樣一個比賽,讓我們看到,不僅有在美編崗位上默默努力的設計師、有勇敢沖破這個體制的設計師,也有其他領域的設計師,他們都在為書籍設計做著這樣或那樣的努力。并通過他的設計,讓讀者發現更多美好的東西,給讀者帶來更多的閱讀幸福感,這就是最美的開始、最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