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渠道優勢正被網絡化替代,產品優勢正被數字化替代,讀者社區正被虛擬化替代,實體書店要逃避衰退和破產的結局,萌生“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發展新芽,究竟路在何方?
2011年2月14日,正當情人節溫馨上演,大洋彼岸卻傳來一聲嘆息——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申請破產保護。近年來,圖書和音樂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這家有著40年歷史的公司最終放棄了苦苦的掙扎,在未來幾周內,Borders將關閉大約30%的店面約200家書店。
消息傳來,業者無不惋惜,人們普遍認為:顧客轉向網絡書店、百貨店或折扣店、電子書,正成為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三大主要因素。關于Borders破產的原因,大體也是如此。由此來看,用戶的生活習慣、消費環境、閱讀方式等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僅影響發展,甚至已經關系到生存。這是實體書店面臨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內的實體書店也早已嗅到了“狼來了”的氣味。電子商務興起之初,國內網絡書店就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軌道,而今,網絡書店正在成為圖書銷售的主要渠道,當當、卓越亞馬遜這兩家國內網絡書店巨頭,占據了國內圖書銷售市場20%以上的份額,甚至幾乎占到某些出版社銷售碼洋的三分之一。而后,淘寶、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也開始布局圖書銷售,京東商城更是挑起了與當當、卓越亞馬遜之間的價格“三國殺”。網絡書店不僅愈做愈多,而且還愈做愈強。2010年12月8日,當當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開盤價即比發行價大漲53%。反觀實體書店,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網絡書店的免費線下體驗店。除購買教材這種尚有體制保護的因素外,書店看樣,網絡下單,成為愈來愈多消費者的習慣,這種消費習慣正以愈來愈快的速度蠶食著原本屬于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
在網絡書店步步緊逼的同時,數字出版也來勢洶洶。雖然尚不能動搖紙質圖書的市場絕對主體地位,但是,隨著三網融合的全面普及、硬軟件技術的升級換代、云計算的出現、閱讀器及平板電腦等智能閱讀終端的高速發展,使得包括移動運營商、數字出版商、互聯網企業、IT硬件廠商、傳統出版單位等,紛紛抓住時機,大舉進軍數字出版,其隊伍之浩蕩,舉措之宏略,口號之紛繁,資金之龐大,令人側目。那么,當渠道優勢正被網絡化替代,產品優勢正被數字化替代,讀者社區正被虛擬化替代,實體書店要逃避衰退和破產的結局,萌生“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發展新芽,究竟路在何方?
大型實體書店轉型“誠品”模式之路
由于城市中心區租金愈發昂貴,網絡書店又在一二線城市十分發達,使得書店每平方米營業額與租金差將越來越大,為了尋求更高的利潤,與其說是必須主動改造,其實更是無可奈何。所以,大圖書城模式會漸漸萎縮。而其走向,將是“誠品”模式。
臺灣著名的誠品書店,其模式概括起來說就是shopping mall加書店。走進去,書店與咖啡、服裝沒有界限,混搭一處,是個休閑的所在。愛書人去,型男潮女也去,不僅僅為了書,也是為了潮流。書,成為潮流的一部分。誠品,就是引領潮流的地方。而潮流,則為書與誠品,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擁躉。
“誠品”模式本質上是“文化享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