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編輯職業倦怠情況嚴重。本文分析了傳統編輯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與表現,并結合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對傳統編輯職業倦怠的矯正,據此提出傳統編輯積極應對數字出版的措施。
[關鍵詞]職業倦怠 傳統編輯 數字出版 矯正
職業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又稱“職業枯竭征”,一般是職業人員不能自如地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職業人員由于長時期工作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據諸多調查表明,[1]傳統出版單位的編輯職業倦怠情況嚴重。
隨著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推動數字出版跨越式發展,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最具戰略性、前瞻性的選擇”。[2] 這對于傳統出版業和傳統編輯而言,既是挑戰,也是發展的契機,對于傳統編輯的職業倦怠可以發揮矯正功能。
一、傳統編輯職業倦怠的表現與原因
傳統出版單位的編輯職業倦怠,是目前形勢下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雖然傳統編輯作為文化的優化者和選擇者,其工作的意義在于 “使作品變成圖書,特別是變成好書”。[3] 但隨著整個社會經濟與利益運行方式的變化,傳統編輯受到整個社會計量化業績評估體系的挑戰,其編輯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呈現為職業倦怠,具體表現在工作進取心不足,工作缺乏激情,按部就班,疲憊心理嚴重,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出版業的前途模糊
我國圖書市場有限,近年來總的市場容量并未得到太大的增長,今后幾年還會受到數字出版的沖擊,傳統出版面臨逐漸萎縮的窘境。出版前途模糊在國際上也是普遍現象。日本出版連續十余年吃進慢檔。老牌編輯竹熊健太郎在書業預測中指出:“我確信,傳統出版模式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崩潰。”[4]尤其是在后轉制時代,編輯人員對于出版業的發展未來和立足之本缺乏安全感和確定感,無法將個人的職業規劃與出版社的發展相結合,對于出版的理想無法堅守,徘徊于流失與觀望狀態。
2. 編輯工作的操作流程化編輯工作往往都是按部就班,周而復始,周期性很明顯。如果編輯不能正確認識其工作流程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意義,看不到編輯工作流程中蘊涵的藝術性和創造性,就很難一直保有旺盛的工作熱情。
3. 編輯的成就意識淡化當下出版社的收入,大部分人常常難以對外人啟齒。[5]同時,傳統編輯的職業倦怠還突出表現為缺乏激勵,無成就感,喪失職業理想以及能力恐慌。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在對人的激勵研究中發現,缺乏激勵的員工僅能發揮其實際工作能力的20% ~ 30%。因為只要做到這一點,就足以使自己保住飯碗。[6]低收入帶來的不穩定感,加上渺茫的成就感,這兩項因素已經令圖書出版工作對于長時間處于行業與職業內耗的傳統編輯失去吸引力。而一旦當編輯將個體的內部資源耗盡而沒有及時補充時,就會引發職業倦怠。
二、數字出版對于傳統編輯職業倦怠的矯正
2010年9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這對傳統出版業及其編輯提出了更難的挑戰與更高的要求。
強調當前數字出版環境事件的重要性
數字出版的時代底蘊要求傳統編輯矯正重壓力輕機遇的職業價值取向。在國際上,如荷蘭/英國勵德·愛思唯爾(Reed Elsevier)、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等跨國出版集團從數字化方面獲取的出版收入已超過50%,專業出版的數字化商業模式轉型已基本完成。在當前,隨著數字出版的迅猛發展,在極大增強出版業的創造力與傳播力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興的出版業態和表現形式。具體而言,數字出版環境下的讀者群、閱讀需求和方式、消費模式、產品運維方式、產業鏈構成、上下游的行業和技術對接,資金、企業和市場運作方式、產業盈利模式都與傳統出版截然不同,甚至數字環境下的碎片化出版、微內容出版理念也與傳統出版背道而馳。[7]因此,數字出版對于傳統編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將此看做機遇而非壓力,在傳統出版受到極大沖擊之時,借助數字出版的契機尋求全面發展。
2. 對數字出版進行精確描述
數字出版規則要求傳統編輯矯正重內容輕載體的職業心理。在國際上,美國跨國出版集團運用數字出版技術搶占未來大眾出版市場份額,以蘋果iPad平板電腦為代表的多款閱讀器投放國際市場。以iPad為代表的新興數字媒介代表了一種新的數字媒介閱讀載體趨勢,對于傳統出版業及編輯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出版紙質圖書為主業的出版業不得不謀求轉型。但與國外不同的是,在我國數字出版是由過去的技術服務商代替傳統的出版業引領,表現為“服務平臺、網絡運營商、終端都開發了金礦,只有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的內容創造者收益最少”[8]。
換言之,技術一定程度上“綁架”了數字出版,使傳統出版暫時受制于技術商,造成傳統出版主體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對于傳統出版業而言,從長遠來看,采用了大量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據管理技術的數字出版,對于在內容的編輯加工過程中,特別是編輯出版流程再造,大型工具書、教材編輯及科技類圖書編輯,出版資源積累,能提供大量的技術性支撐。以出版紙質圖書為主業的我國出版集團應需要深化改革來完善出版生產關系,解放出版生產力,重新認識出版主體。同樣,對于傳統編輯而言,也應認清形勢,在秉持出版的本質和核心是內容的同時,高度重視電子閱讀器等載體的接受與使用的傾向,即成為既懂出版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3. 開展和實施數字出版程序和方法傳統的線性編輯出版流程及生產工藝,不可能完全適應數字環境下的內容生產需求。數字出版需要對傳統編輯出版流程與生產工藝進行再造,特別是基于內容質量的控制和保障系統。以美國產業鏈結構為例,電子圖書產業基本包括以下元素:內容提供方即出版商,電子圖書銷售平臺,圖書數字化服務商,技術提供商,電信或移動運營商。[9]
傳統編輯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其中一些從業者能夠迅速地適應這種轉變,而一些人卻因為缺乏相應編輯環境下工作所需的相關技能和素質,無法適應這一轉變。數字出版要求改變傳統編輯重沿襲輕創新的職業行為,并強調對其行為改變做出度量。內容提供方即出版商中的傳統出版編輯對于內容提供與其他環節的關系未能認識透徹,對于新興的出版程序和方法持排斥態度。如果僅將業務范圍局限在紙介質上,不主動求變,積極轉型,就要面臨被邊緣化,甚至最終被淘汰的危險。
三、傳統編輯積極應對數字化矯正
與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媒體從業者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更高,數字出版對傳統編輯職業倦怠的矯正作為一種外在的時代要求,通常由編輯付諸實踐。這就需要傳統編輯積極應對數字化,付諸實施并明確策略。
1. 積極思考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更新觀念與其在數字出版浪潮前忐忑不安,迷茫惆悵,尤其對于一些作者棄傳統出版而投向數字出版的現狀,傳統編輯不如建立正面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認清數字出版的本質,準確把握出版的數字化態勢,通過出版數字化規范提升內容質量,拓展產業規模,服務文化需求。即使是向數字化出版轉型,傳統編輯也認識到發展的立足之本是內容出版,并通過技術提供、內容獲取到版權保護形成成熟模式,并因其專業化、規模化的數字內容(包括多樣性的傳統內容)獲得讀者,與讀者實現利益共享。
2. 完善數字出版業務知識結構,提升能力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向要求出版從業者不但具備傳統出版業所需的扎實的文化功底和熟練的業務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備“融合型”的專業能力,即兼有多媒介技術操作運用的能力,對數字出版產業鏈增值環節的快速反應能力,對海量數字化內容資源進行整合和綜合分析利用的能力,對跨媒體內容定制并擴大其效應的市場意識和運作能力,以及靈活多樣的選題策劃能力。傳統的編輯方法、編輯思路等已不能適應當今數字出版的需要,因而作為編輯宜加強學習,逐步適應數字化出版的需求,重建知識結構,提升自我。
3. 開拓數字出版職業發展規劃,致力轉型當前,職業經理人有效推動了國際數字出版事業的發展。以目前全球第一大科技圖書出版公司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為例,設有多層次的職業經理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項目上下左右實現無縫對接。當前,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出版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營銷人才、高級策劃人才及數字出版編輯人才短缺,傳統編輯應在積極適應的過程中,以出版職業經理人為發展目標,注重自覺總結經驗和教訓,修正認知、職業角色定位和目標,致力轉型。
總之,當前傳統編輯存在的職業倦怠,作為一種工作心理狀態,在數字出版大潮中將會受到沖擊,尚有待于最后的2aRiUXH7hBNBJXjulUMeUEufs3xr4HxDWn9wPCDtUKo=定型和鞏固。數字出版對其具有極強的矯正功能,可以引導和教育傳統編輯,使他們擯棄消極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修正行為模式,適應數字出版,這既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出版事業的繁榮,又能發展完善自身,從而獲得個人持續、健康、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2004年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結果[EB/OL]. http://www.chinahrd.net.2005-09-08.
[2] 孫壽山.加快新聞出版業發展方式轉變 推動數字出版產業又好友快發展[J].出版發行研究,2010(9).
[3] 張靈.時代對紙媒編輯、出版提出的新要求[J].出版發行研究,2010(9).
[4] 出版社的幸存之路——竹熊健太郎的書業預測[EB/OL].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89432.
[5] 何明星.未來中國出版業拿什么吸引青年精英?[EB/OL]. http://www.china.com.cn. 2010-01-25.
[6] 丁鵬.出版企業人力資本管理探析[J].科技與出版,2010(12).
[7]龔莉.出版數字化轉型及所需設備[EB/OL]. http://www.chuban.cc/rdjj/08sznh/tpxw/200810/t20081019_40245.html.
[8] 劉揚.電紙書新賽季喜憂參半[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0-04-01/14254012464.shtml.2010-04-01.[9]中美電子書市場分析:商業模式制勝數字出版產業[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8-26/2493696.shtml.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