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應該自由。自由的意思不是免費,而是自由閱讀,自由處置。讓你買的電子書在任何機器、任何時間都可以打開、閱讀、轉移,不必被平臺或機器挾持,鎖在一個又一個 DRM 系統底下無法脫身。
DRM(數位權利管理)的原始動機可能是好意,但 DRM 的結果卻是災難,應該是我們認真思考放棄 DRM 的時候了。
“書渴望自由”
紙張書時代,我們本來沒有 DRM,高門檻的復制成本已經建立了一道天然的防火墻,這道墻讓專有復制權成為出版業生意模式的基礎。
而數位世界沒有這道墻,我們在虛擬世界里,重建起物質世界原來的那道墻──這是 DRM 為什么會誕生的原因。盡管書已經從物質世界來到數位,我們仍然辛辛苦苦地維護著舊世界的規矩和傳統。
本來像 EPUB 這樣開放式的電子書規格,可以容許電子書在不同平臺和機器間自由流通交換,然而加上 DRM 之后,所有的開放性就喪失了。再開放的規格碰到 DRM 也會逆轉成封閉系統,因為 DRM 的加密、解密,目的就是要確保除了“生身父母”以外,沒有其他程式能破解。
這個麻煩在音樂產業里同樣發生過。在蘋果公司大獲成功的 iPod 音樂上市六年之后,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此發表了公開信,希望唱片公司放棄 DRM,他說:“想象一個世界,你可以用任何音響,播放你在任何商店購買的音樂,而你在任何商店銷售的音樂,也可以在所有音響里播放。這顯然是對消費者最好的選擇。”
當年賈伯斯發表這封信,媒體多半覺得這個家伙太天真,然而不到兩年時間,蘋果已經說服了唱片公司。現在你在 iTune 商城下載的歌曲,全部都是卸除 DRM 保護的音樂。
這是電子書應該自由的第一個理由,只有自由的書才是對讀者友善的書。
第二個理由
電子書應該自由的第二個理由是,它是電子書,是數位化的檔案,已經在數位的生態圈里面,因此電子書應該善用數位世界的力量,而不是自我封鎖。什么是數位世界的力量呢?
在數位世界,檔案復制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偏偏我們花了所有力氣,要阻擋這件事。我們努力把紙張書的商業邏輯,原封搬到數位世界來。因為電子復制太便宜、太簡單、太進行在不知不覺間,所以我們要管制,我們要 DRM。
聰明嗎?
用紙張邏輯來思考確實很聰明,但我們已經來到數位世界了啊。善用數位世界的力量,才能讓產業在數位環境里繁榮,電子書應該去利用數位、適應數位,而不是費心在新世界重建舊邏輯。新出版應該建立在以自由復制為基礎的商業模式里才對。
想想音樂產業走過的路
讓我們想想過去十五年音樂產業發展的教訓。
1997年是傳統音樂產業的最高峰,那一年臺灣地區音樂總產值是123.3億,此后就一路反轉,四年掉一半,在2001年剩下57億,2005年剩下32億,2009年剩下14. 3億。盡管最近這幾年的數字已經加上線上付費下載的營收,產值仍然一路下滑。
你覺得這個行業已經可以宣判死亡了嗎?答案剛好相反。音樂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繁榮,不是因為蘋果在2001年推出轟動世界的 iPod 付費音樂下載,而是音樂產業重新定義了什么叫做“音樂產值”。過去是賣CD唱片才是產值,iPod 問世之后線上下載也算在內,而現在呢,所有跟音樂相關的,包括演唱會、代言、周邊商品,全部都算。
過去演唱會是回饋歌迷,現在演唱會既是回饋,也是重要的營收獲利來源。2009年最夸張的例子,來自李宗盛、羅大佑等人合組的“縱貫線”樂團,他們一年世界巡回演出52場,總票房是新臺幣43億元,足足是同年全臺灣付費音樂產值的三倍有余。一個團,一年時間。
當然并不是所有歌手、樂團都能有這么大的票房號召力,此外票房收入也不是由歌手所獨占,但正因為如此,音樂產業已經擴張到舞臺、燈光、特效、編劇、現場調度、道具,甚至貨柜運輸,養活的從業人口比之過往超過更多。
這樣的票房,基礎是什么?當然,因為有龐大粉絲群。線上自由復制的音樂,使得歌手的粉絲群比過去更容易擴散,更容易累積。隨便在 YouTube 上面搜尋,你就會看到一些能夠傳唱的歌曲,點擊數動輒以百萬次起跳,這是數位世界自由擴散力量的證明。
當你的粉絲群數量龐大,你做任何事都會有力量。你可以號召行善,可以鼓勵公益,也可以透過精心安排的商業活動,讓粉絲熱情轉換為貨幣回報。總之,任何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要建立在粉絲群夠大的基礎上,沒有粉絲,沒有動能。自由的音樂正是推動這種變化的核心。
音樂產業花了十幾年才終于想通這件事,出版產業應該記取這件事,不要再走冤枉路。這也是“書渴望自由”的提議為什么會誕生的原因。
“書渴望自由”并不是由反商情結驅動的,也跟網路上道德性的宣揚無關,可能剛好相反,這個提議的初衷是要尋找一種方法,讓電子書作者取得最大的(精神或物質)回報。
自由是對商業模式想象力的解放
好吧,也許我們可以承認 DRM 有壞處,可是 DRM 畢竟保障了作品的銷售利益不是嗎?我們會擔心解除了 DRM 就等于是鼓勵盜版,而鼓勵盜版等于是自斷財源。這該怎么辦呢?解除 DRM 就只是解除而已,你仍然可以定價銷售,正常流通。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讀者樂于付費購買,即使網路上到處抓得到盜版鏈接也一樣(iTune 商店就是證明)。業界以放棄 DRM 知名的 O'Reilly 創辦人 Tim O'Reilly 曾說:“盜版是對知名作家的累進稅。”
盜版只會發生在知名作品上,“如果你沒名,你的書不管有沒有保護都不會有人想盜版;如果你非常有名(像丹布朗),你的書不管有沒有保護都會有一堆盜版。沒名的希望有人盜版,有名的希望不要有盜版,可惜他們的愿望都不會實現。”這是我去年的文字(見:《建立以自由復制為動力的數位出版產業》)。放棄 DRM 并不會讓付費交易消失。
更有趣一點,我們不應該只是把盜版視為不得已的成本,我們應該直接把商業模式建立在盜版的基礎上。讓盜版成為銷售的動力,盜版越多,銷售越好。我在說夢話嗎?也許。讓我們來做個夢好了:想象一下,有一本電子書,每一章后面都接著一頁這樣的呼吁: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很棒,讀了有收獲,何不給作者一點鼓勵呢?請按底下這個按鈕,支持他繼續寫出更多精彩的作品:底下放一個“我要贊助作者100元”的贊助按鈕,引導到付款頁面(臺灣地區已經有一些線上金流服務可以支持你做這樣的實驗,你完全不用會寫程式就可以完成)。
你猜會有多少比例的讀者,愿意按下那個贊助按鈕呢?當然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即使覺得讀了很棒,也不會費心去按按鈕,但總有一個比例,讀者會覺得平白讀到這么精彩的書,受之有愧,終于忍不住按下按鈕以緩和內心的虧欠感。假設這個比例恒定,用簡單的數學就可以得到結論:越多的盜版將會帶來越多的收益。
這個建立在以“盜版”為動力的商業模式,有個有趣的延伸效果,因為讀者看完書才決定要不要贊助,所以這是一個鼓勵扎實內容的商業模式。你要真有料,才適合采用這種方式發行;而如果你真有料,讀者會給你更高比例的回報。這將是一個好作品會取得好回報的正向循環。
除了把盜版轉化為銷售動力,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呢?把贊助改為廣告行不行?把贊助改為“先看書,滿意再付款”方案呢?我覺得這里有無窮的可能性。對整個出版產業而言,DRM 不是道德的不足,而是想象力的匱乏。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想,放棄 DRM 可以實行的商業模式,不要像音樂產業那樣多走了許多年的冤枉路。
更何況有許多作者并不真的介意金錢回收,他們更關切自己到底爭取了多少讀者,我們如果看一下眾多線上自助出版平臺(包括亞馬遜的),就會發現許多新手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標價為零元。為什么?因為他們需要讀者,遠勝于需要立刻實現的收益。
從爭取讀者的角度看,DRM 是對作者利益的阻礙,而不是保障。放棄 DRM 反而讓我們找到爭取讀者(因此最后也爭取到回報)的各種可能。
讓我們重新思考 DRM 的問題吧。DRM 拘束了我們的想象力,破壞了我們接觸更多讀者的可能,讓讀者的使用體驗變糟,而且造就了獨家壟斷的大公司。你一旦沒有整套備齊的整體解決方案,你就沒辦法參加這個行業,最后只剩下市場巨人控制的電子書交易平臺。這個景象已經在美國發生了,放棄 DRM 是我們唯一的機會,避免市場被擁有龐大資源與技術的公司所寡占。
放棄 DRM 還有更積極的價值,不只讓書自由,也讓我們的想象力重獲自由,讓我們思考更多聯結內容和讀者的可能,只有內容爭取到更多讀者,并且讓讀者滿意,整個產業才可能成熟、成長。現在憑借市場地位,人工壟斷的 DRM 系統,無法做到這件事。該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