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來說,動漫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這就像小說沒有行業,情詩更不是一個行業一樣,“動漫”一詞甚至連英文名都沒有。在中國,動畫沒有實力,漫畫沒有生意,前輩們靠政策生活,后輩們沒有飯吃,掙錢的是培訓學校,無業的是高材生。這正是投身好時機,因為美國在掙錢、日本在掙錢、臺灣地區在掙錢、香港地區掙過了,現在日本商人們身處中國,而盜版商和二渠道們也在掙錢,對于盜版漫畫的出租也不失為一門好生意。十年前小學邊上的希望讀書社,據我所知仍然生存。所以,這是一門擁有長久歷史的生意,也是一門簡單的生意。誰把它搞復雜了?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說不。在動漫領域中需要擇業而生,如受制于資金規模,選擇圖書業,能出書就能做動漫,這顯然是撿大便宜。如最近一家成都動漫企業提出“紙動畫”一說,并聲稱開創了大生意,經檢驗仍然是出書。所以,一家動漫企業不一定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動漫公司,也可以先是書商。因為相對而言,進入圖書業是便宜的。
什么主導動漫產品消費的核心?
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年輕人都是讀著斯坦·李的作品長大的,其漫畫作品在全世界的銷售量超過了20億冊,蜘蛛俠更是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在美國,“神奇先生”斯坦·李已不僅僅是一個名人,而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斯坦·李一手將神奇漫畫公司打造為全世界最為成功的動漫王國,神奇漫畫總共創造了5000多個漫畫角色,現在整個地球已經被他覆蓋了。相形之下,杰克·羅琳和其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仍然只是一位嗅到了金錢味道的學妹,而在日本,面臨倒閉的靜山社初任社長因肺癌去世后,有一天,他的太太佑子的好友跟她提到可以考慮申請《哈利·波特》日文版的翻譯授權,于是她就搭飛機到英國找羅琳。羅琳對于她大老遠搭飛機來到英國,大為感動,便答應授權給她。結果,靜山社目前已經蓋了辦公大樓。在宮崎駿和夢工廠的鼓勵下,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青少年的消費組合能力已經進入了人類的極限,即使我們賣襪子給他,加菲貓也會替我們搞定的。
在動漫領域,消費標準的考慮是:要有愛!
以下將以一本叫做《蜀山的少年》的圖書為例,為你講述我的理念。
2007年4月,因為健康問題賦閑在家的作者夏生開始創作一部中國傳統味很濃的小說,作為處女作,她選擇了民國宗師還珠樓主和香港知名導演徐克所傾心的“蜀山”題材,此時,作者和羅琳一樣無法想象,短短2年創作期內,《蜀山的少年》的百度貼吧已飛速躍居于金庸《俠客行》和古龍的《天涯明月刀》之上,僅次于《鹿鼎記》,值得一提的是,《蜀山的少年》與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并排而居,相映成趣。而在百度百科中,關于“蜀山的少年”一條則被讀者輪流創建了洋洋數萬字的詳細設定,涵蓋地理人文、招生規則、武功術法和國家宗派等,所有人物均被配以網友漫畫,并分拆出年齡、外形、身世、性格、佩劍、經歷(如迫雨劍:因雨水在距劍鋒半寸處懸浮不落而得名),詳盡程度之巨,幾乎為《蜀山劍俠傳》相關介紹的3倍以上。不久,一部名為《蜀山》的動畫短片轉載于國內各大網絡社區,精良的設定,流暢的畫質使這部不足三分鐘的動畫短片在各大動漫社區被譽為又一次國產動畫的希望。動畫由讀者團隊發起、動用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資源,包括一名日本音樂制作人和一名來自加拿大的聲優,前后投入制作費用近十萬。
2009年初,《今古傳奇武俠》雜志正式刊載夏生作品,并從網絡名稱《蜀山劍俠們的青春期》更名為《蜀山的少年》。僅數月,《蜀山的少年》躥升為雜志近三年來最受追捧的人氣之作。蜀少——小說作品的昵稱,已成為《今古傳奇武俠》的密語流行于雜志累積至今的百萬讀者之間,代表著青春、熱血、激情、萌動的少年情懷。同年9月,由讀者制作的中國原創動畫PT短片《蜀山》作為第一部被改編成動畫的大陸新武俠作品參展法國戛納電視節,在此之前,僅有少數的頂尖小說作品得以動畫化,如正在制作的《鬼吹燈》動畫版,以及2008年上映的武俠動畫《風云訣》。而在5個月后,作者夏生摘取了作為大陸重要武俠獎項的“今古名俠獎”。
同期,對原作的“小說同人化”和“漫畫同人化”已無法滿足基于百度、天涯等社區的數百位“改編”參與者。2010年,百度貼吧涌現了大量“蜀少”游戲設定和由少年男女們獻聲的蜀山歌曲,中國原創音樂基地中擁有百萬聽眾的動漫歌手流月也參與到了“蜀少主題曲”的制作中,同年4月,網友青豚、承影(也是作品中一把劍的名字)、大鬼等數十人創建了“蜀少廣播劇制作委員會”。在經歷了網上征集和挑選后,攜帶二十多個相關參與者投入到《蜀山的少年》廣播劇的制作中,從聲優的調教到配樂音效的磨制,在通過對日本動漫廣播劇的模仿改良下,平均年齡不足19歲的少年團隊通過網絡協作完成了長達一小時的專業廣播劇集。“我們都是通過網絡應征,做廣播劇都是新手,完成1分鐘的制作要花1小時以上”,作為制作人之一華南師大研一學生張夏妮坦言。《今古傳奇武俠》雜志及多家動漫媒體對此給予了全程報道。迄今為止,關于“蜀少”的漫畫、動畫、卡牌游戲、原創音樂、主題歌、DV劇、Cosplay均由讀者開發完成。此時,作為《蜀山的少年》的內容持有者,在漫長的觀察體會之后,我們真正的價值在出版后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出版=投資
在動漫經濟等同于鋼鐵經濟的日本島國,由一個作品的連續開發撐起一家著名公司的例子數不勝數,如愛好者們熟知的《EVA》出品方GAINAX公司,和由一位小說作者和一位畫師為核心,近來人氣達到巔峰的TYPE-MOON公司,都是依靠內容和版權運作為重心的。面對一部優質的內容和無需猶豫的影響力,為使其多元化娛樂付諸現實,通過更多渠道和更多形式到達同一批人群:青少年動漫消費者。為此,在一個頗為重要的“資深讀者QQ群”中,涵蓋導演、出版、游戲等行業的專業型讀者和諸多中學生的近百名“蜀少”核心開發者加入了中國首個“小說公司”的籌建陣營,通過網絡這一貫穿始終的鏈接途徑,以及實體公司的虛實參與,成為了由讀者規模化運營作者的國內首例,而這家“小說公司”的授權方,即為2007年便押寶作品的我們。2010年初,《蜀山的少年》動畫電影正式落戶上海文廣,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廣正是當年香港武俠作品《風云決》的出品方之一,而作為大陸唯一一部武俠大制作,《蜀山的少年》享有了數千萬的初期投入,美國BBC也加入了海外接觸的陣營。而在臺灣地區幾家出版社、新加坡亞洲出版公司,香港地區、日本、韓國等七家出版機構的案頭上,形成英文推介的《蜀山的少年》,正在策劃和推出的緊密布局中。2010年10月,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作為全球圖書出版的被授權方,正式通過了“讀者開發公司”的方案,除了對于作品輕小說和漫畫出版物的經營配合外,更扮演了“小說公司”戰略投資者的角色。而在與盛大集團旗下的桌游公司游卡及多家網游開發商的洽談后,“蜀少”的桌游和網游也將由“同人產品”轉入正式開發,也就是說,2011年,在《蜀山的少年》這一作品的關聯投資上,數家集團陪同版權方消耗著接近1億元人民幣。由此,隨著多家傳媒和出版集團的正式涉入,由《蜀山的少年》所開創的讀者效應顯現出了在日本動漫產業中稀松平常,但在中國作品中從未出現過的ACGN(為動畫、漫畫、游戲、小說的英文縮寫)產業鏈的趨勢。在日本,動畫、漫畫和輕小說產業本來就密不可分,雖然它們并非產生于同一時期,當它們單獨出現的時候,還未能顯現出巨大的對時代文化的改寫力量,但它們內在的本質有著高度的統一,即都有著對虛擬角色和虛擬環境的創造,都能建立讓受眾瞬間直達理想國的精神通道。隨著電玩產業的快速崛起,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此四項產業已緊密結合,許多作品企劃都是跨多項平臺以期達到最大收益。ACGN愛好者是龐大的次文化消費族群,而大量的ACGN產業人士是由ACGN愛好消費者投入變成的夢想生產者,在已與日本達成同步消費的中國網民中,《蜀山的少年》并不僅僅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面對高速增長的“國產動漫”消費,讀者在輕易既能獲取素材的狀況下,不再作為被動的觀看者存在,而成為了具備高度甄選和辨識能力的主動開發者。對于重技術而輕內容的中國動漫現狀,這樣的消費“熱情和理性”是否能給致力于模仿和說教的動漫基金持有者和產業論者們一些良性的提醒呢?不難相信,在被忽視的動漫需求中,一場由讀者們引發的產業革命正席卷而來。
可以說,采用“便宜”的進入角度,開發一部叫做《蜀山的少年》的輕小說,無疑是今年動漫界最正確的選擇!在圖書界就不好說了。但可以確保的是,在圖書產品上,這部小說所產生的價值使我們輕松收回了成本,接下去的功能,就是純利了。在中國,青少年通過“漫畫圖書、漫畫雜志、動畫片、動畫電影、動畫資訊、動畫周邊、動畫同人產品、續集、形象、期盼”享有一部內容的銷售。在2010年,這個規模的數值是208億,而在2014年,這個數值將達到1000億,近500%的增長率,雖然不知道是誰算的,但在如此誘人的鼓吹下,我們只花了幾萬,這個投資是非常安全的。
首先它只有一個銷售對象,即青少年,其次它是立刻可以改編動畫、影視劇的“劇本型作品”,同時,它強有力的代入感又區別于其他可作
影視改造的文藝作品,也就是說,即使一部高品質的作品被以十種形式改編,它所要面對的仍然是同一批受眾,這將樹立強大的消費品牌,可使一本小說開發十年,滾動生產高達近億元的市值。
用巴菲特的一套來做內容產業
所以,在中國的出版環境中,最易成功的應該是巴菲特,而非默多克。對于巴菲特而言,這將不是簡單的圖書產品供應關系、基于產品交易之后的版權交易、一概而論且缺乏工序的作家經紀或是集中在營銷環節和促銷功能上的鉆空子和少許改善,這將不再是書業的事,而是借助中國圖書行業運作歷史的切入口,進入中國娛樂版圖的價值投資。成為這一行和關聯行業的核心身份和長期前景,來自于簡單易懂的生意模型:內容投資。
首先,他會了解到,或許中國圖書的最佳購買群體不是青少年,但中國的全娛樂消費中,青少年是相對穩定并保有持續增長力的規模化群體,因此,這是一個關于現在和未來的生意。其次,他會發現,在現階段的中國娛樂消費中,圖書行業是最為薄弱的一環,甚至于,在憂慮的市場哀思錄中,圖書行業已被形容為“遲暮之年,艱難叢生,最后一票”。盜版和網絡隨時可以擊潰并不自信的圖書市場,而被市場極度影響的出版同行們,則在“市場先生”的可憐的小脾氣下或聞風而動,或擊掌狂歡。而在巨額投資和高度開發的內容環節,則積蓄著無數受制于低價值內容而無法將技術和平臺變現的娛樂從業者,他們零星的來往造就了少量的收益,而多數情況下,大概每個掌握了一億的制片人都認為自己能寫出一部小說。
因此,在圖書行業和娛樂行業的巨大反差中,產生交集范疇和交易行為的零星來往,將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領域,而對于這個領域的持有和經營,將在長期的運作和考驗中被需求拉動,從而持久,安全,沉著,并在市場的波濤中順利過關。內容是橫跨多個行業,共同面對消費群,分拆收益形式但組合消耗價值,相互拉動和鼓吹的收益源。
現在我們在做的是:劇本加工、游戲設定、漫畫改編、音樂制作、周邊開發,同樣的事情,在明年的今日,大概不會超過五部,可我們已經有點巴菲特的感受了。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