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先生近年來散文創作頗豐,從廣為人知的《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到《中國文人的活法》,已經出版了多部作品。《李國文千字文》是他近年來創作的散文創作精華的匯集。這“千字文”不是一種新創文體,與歷史上的《千字文》也沒關系,只是適應現代報刊而興起的以篇幅命名的文章類型,仍屬于散文、隨筆。文章篇幅雖然限制在千字左右,但他又能從千字文中引申出深刻的道理,讓讀者了解歷史的同時受益頗多,可稱之為“大文章”。
李先生千字文的一大特色便是從歷史出發,從歷史中挖掘新道理。對于歷史,李先生“正說”(歷史的書寫有正說和戲說兩種),非擺出教訓人的面孔,姿態很平民化,語言很平易近人,而且對歷史的解讀和分析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不是空發議論。同一段歷史,李先生往往從許多似乎已經成為固定常識的典故中得出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的解讀,產生“老樹發新枝”的效果。例如,中國有著尊老的傳統,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是顯示了老人熾熱的追求精神,“老當益壯”、“老馬識途”等成語說明老人的經驗和知識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但李先生注意到“老”的反面效應:在某些地方,老人并不招人待見,已經退休卻對官位戀戀不舍的、已經離開卻總要指手畫腳的,這便不正常了。他在《廉頗的老驥情結》里進行了一番闡發,批評社會中流行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毛病”,老馬到了“牙也掉得差不多了,已經成為留戀棧豆的駑馬,卻堅信自己仍舊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老驥,這種自我感覺好得不得了的精神狀態,便是‘尚能飯否’的廉老將軍,老往洗手間跑,老蹲在茅坑上下不來,不僅給自己平添煩惱,也給別人留下笑柄。”
能從千字文中得出大道理,是很不容易的,這既需要有廣博的歷史知識,也需要有對生活深入的思考。李先生在書中旁征博引,對歷史非常熟稔,而作為當代的作家,對當下社會生活又非常敏銳,這也是他千字文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