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兩岸實在是有著天壤之別——南岸是個外向開放的城市,而北岸卻只是一個傳統保守的農村;南岸的人大多圓滑世故,北岸卻是民風淳樸;南岸雖然富足卻是“水泥森林”,北岸雖然貧窮但是風光秀麗。南北兩岸沒有橋梁相連,來往僅靠小船,十分不便,自然就少有聯系。
南岸人總是嘲笑北岸人貧窮,說北岸人都是“刁民”;北岸人卻總是對南岸的世故圓滑嗤之以鼻,說他們是為富不仁的“土財主”。這樣的矛盾就導致兩岸形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一位不知道兩岸關系的開發商看上了北岸的淳樸民風和秀麗風景,也看上了南岸的富裕。他投資在河上建了一座橋,在南岸設立了旅游公司,在北岸設立了一些景點服務區。一切完畢,他滿以為能大賺一筆,但旅游公司和游覽景區卻門可羅雀。
開發商十分困惑:如此良好的條件怎么落了這么個下場?他雖然有些灰心,但沒有放棄。他暗暗做了調查——原來南岸有人去過北岸,卻被“刁民”們壞了胃口,而北岸的人卻因為對“土財主”們有壞印象而不愿過河。開發商明白了雖然連通兩岸的大橋已經建起,但連通兩岸人心的橋還沒有建起。開發商下狠心決定,一定要建起這座橋,否則他就血本無歸了。
他在南岸大量宣傳北岸的秀麗風景,讓游客能夠“回歸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在北岸客觀地宣傳南岸的富裕,預言如果將北岸的純天然無公害蔬果賣給南岸,一定能賺一筆。兩岸漸漸有人心動了。橋上漸漸有了生機。
南岸的游客一心去“回歸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忽略了“刁民”,終于為北岸秀麗的風光折服;北岸的菜農被好奇與興奮沖淡了恐懼,也向南岸源源不斷地輸送了“無公害蔬果”。兩岸的人似乎都覺得對岸并沒有那么壞,橋上來往的行人車輛漸漸多了起來。
開發商很高興,他得到了北岸的支持,景點設施越來越完善;南岸人也越來越多地通過他的公司去北岸游覽。滾滾財源令開發商樂得合不攏嘴。
開發商憑借一座橋,不,是兩座橋,大賺了一筆。因為他知道,“兩座橋”中最重要的一座橋始終是連起兩岸人民的“心橋”。
點評
本文標題“兩座橋”,就是聯系兩岸來往的“實橋”和兩岸摒棄前嫌的“心橋”的明示和暗喻。標題一實一虛的藝術表達效果,再加上行文虛實相襯的手法,讓讀者在不知不覺間就能感受到作者文筆的老到。
【指導并置評:黃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