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述】
表達技巧,是詩人在塑造形象、創設意境、表達思想情感時所采用的特殊手法的總稱。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就是判斷詩歌所使用的手法,賞析這種手法收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在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屬“古代詩文閱讀”“鑒賞評價”項目中“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板塊,能力層級為E。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在高考考查中主要包括語言的表達方式、詩句的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的藝術手法這三個方面。
【技法指導】
一、語言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方式。古代詩歌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記敘、說明、議論的成分少之又少,因此高考考查的重點一般放在描寫和抒情方面。
1.在詩歌鑒賞中描寫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文學作品的形象描寫。如: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詠素蝶詩
□劉孝綽[注]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
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
該題考查的就是文學作品中對形象的描寫,考生只要抓住能表現素蝶飛行的詞語即可。“繞”“隱”“起”“歸”“出沒”“飛”“相依”,這些動作最能體現素蝶的飛行。從這些細節,考生可得出詩人運用的手法是細節描寫。另外,為了表現素蝶的這些動作,詩人刻意選取了與之相伴的事物:蜂、雀、日、風、花、葉。由此可以得出詩人使用了陪襯這一手法。
二是景物(即場景)描寫。如:
(2010年高考語文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向子湮
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著意遮圍,莫放春光造次歸。
[注]向子湮,官至戶部侍郎,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免官。
(1)“斜紅疊翠”一句,“紅”“翠”和“斜”“疊”字對春景的描寫各有其妙,請簡要分析。
該題要求考生分析景色描寫的妙處,即分析景物描寫的手法。“紅”“翠”是色彩描繪,以“紅”代花,以“翠”代葉,用借代手法來寫,含蓄而形象。以“斜”“疊”描寫花葉的形態;“斜”描繪出花朵的多姿多態,“疊”則凸顯枝葉的繁密,屬直接描寫。
2.抒情則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如: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束,斧已爛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綜觀全詩,考生就可以發現第一句寫“吹笛”,重點扣在一個“涼”字上。夜因“月”而涼,此處不僅是夜涼,也是詩人的心境之涼。根據注釋可知詩人因被貶而內心凄涼。“夜”字則暗扣題目之“夢中”,所以該句應是借景抒情,表達詩人被貶后凄涼而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寫“花”,重點扣在“迷人”上,“路暗”則再扣題目中的“夢中”。暗路上迷人的花應為范仲淹新政,隱隱表達了詩人對范仲淹新政的態度。而這也正是詩人被貶的真正原因。第三句用典,表達人世的滄桑變遷。詩人兩度被貶,使他有“棋罷不知人換世”之感。第四句以“思家”作結,凸顯出一個孤獨的旅人形象。詩人因愁而飲酒,因愁難解而無奈,進而思家,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這四句詩各自成為一幅畫面,整體上又是一個和諧的有機體。因此,答案可歸納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抒情;一句一個場景;對仗十分工巧。
二、詩句的修辭手法
高考主要考查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雙關、反問、設問等。在實際考查中,對偶是古代詩歌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較少涉及。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排比、反復、設問等修辭手法較少使用,所以這幾種修辭手法一般不會涉及。其他幾種修辭手法都是考查的重點,所以考生要特別加以重視。如:
(2010年高考語文四川卷,詞見上,略)
(2)本詞隱含了怎樣的傷感之情?
該題考查的是詩人抒發的感情。根據詞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詞作規律講,考生應將重點放在對下闋的理解上。這首詞重點關注的是“風與日”,該題考查的是雙關手法,因此不能單純地將其理解為自然界的“風與日”,還包括社會上的“風與日”。詞人主要借此來表達對社會“風與日”對“真香妙質”(即花)的摧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悲傷之感。
三、篇章結構的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包括兩類,一是指詩歌的結構手法,二是指詩歌的創作手法。
1.詩歌的結構手法
高考試題通常把詩歌中某句話或某個詞在全詩中的作用作為考查點,一般考查領起、承上啟下、升華主旨、鋪墊、照應、呼應等手法。
2.詩歌的創作手法
詩歌的創作手法包括:聯想、想象、渲染、象征、烘托、對比、襯托、賦比興、虛實、動靜等方面。如:
(2010年高考語文廣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
該題考查的是虛實手法。這種手法一般是眼前看到的為實,想象或夢中出現的為虛。再如:
(2010年高考語文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②愴悢(liàng):悲傷。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這類詠懷詩通常是借物抒懷,一般多考查“托物言志(或比興、象征)”之類的藝術手法。再如:
(2010年高考語文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
所謂“代為之思”即代替別人思考,就是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詩人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對對方的思念之情,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該題其實考查想象的藝術手法(有人稱之為對面落筆)。這類詩歌考生比較熟悉的還有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步突擊】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1)~(2)題。
題金陵渡
□張祜[注]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注]張祜(約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縣)人。志氣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暢,屢遭挫折,故而縱情山水,游玩酒肆。
(1)前后呼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請結合全詩賞析其妙處。
(2)有人說把詩歌末句中的“星火”換成《楓橋夜泊》詩中的“漁火”更好。你是否贊同?
2.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1)~(2)題。
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1)韓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試分析蘇詩的“石榴開遍透簾明”的微妙之處。
(2)后人評此詩時說:“于盛夏炎熱之時繪清幽之境,抒悠曠之情。”試結合相關詩句賞析其“清幽之境”。
3.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1)~(2)題。
牧牛圖①
□田錫
干戈擾擾遍中州,挽粟車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畫里,短蓑長笛一川秋。
[注]①這是一首題畫詩。②挽粟車,送軍糧的牛車。
(1)詩中第二句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2)試簡要賞析詩人表情達意的手法。
4.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1)~(2)題。
[雙調]殿前歡觀音山①眠松
□徐再思
老蒼龍,避乖高臥此山中。歲寒心不肯為梁棟,翠蜿蜒俯仰相從。秦皇舊日封,靖節何年種?丁固②當時夢?半溪明月,一枕清風。
[注]①觀音山:指今揚州的觀音山。②丁固:三國吳人,任尚書時曾夢到松樹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這首元曲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
(2)曲中末句“一枕清風”的“枕”字用得很特別。請聯系全曲,說說這個“枕”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