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幫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連毛巾都帶了7條,衛生紙夠用四年的。”談起接送“齊全哥”的經歷,志愿者李虎無奈地說。2010年9月10日,武漢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新生鄭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進校園就引起轟動,連83歲高齡的奶奶都坐著輪椅前來為他“助陣”。
“全副武裝”“全程陪護”“全家動員”,14包行李中的生活用品大概能開一個小型超市——難怪網友要叫一聲“齊全哥”了。不過,“齊全哥”的物備盡管齊全,還是讓我們覺得“齊全哥”身上少了一些東西。
其實,再細心的父母也不可能為孩子備好所有生活之需。正如兩年前,山東即墨某大學新生李雪,報到時也曾是一個“齊全妹”。但入校不久得了感冒,沒曾想一次小小的感冒竟然讓李雪不知所措,不得不給遠在東北的媽媽打電話。結果,李雪的外婆和母親當晚從哈爾濱坐飛機來到學校,送來感冒藥——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位“千里送藥”的母親,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就是責怪自己“在報到時忘記給女兒帶上感冒藥”。
這也難怪,“90后”被公認為是在甜水中泡大的一代。這些被寵大的“小皇帝”“小公主”們,一直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背上書包的那一天起,不少家長就開始了陪讀、陪吃、陪住的“三陪生活”,致使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可想而知,這些溫室中的“幼苗”突然要遠離父母的庇護,去接受風雨洗禮,家長怎能放心?
所以,在每年大學新生報到之際,“齊全哥”“齊全姐”幾乎成慣常現象。調查顯示,近年大學新生報到,有80%以上的學生由家長陪同報到,而且70%以上的報到手續由家長代辦,搬運大小行李也是由“親友團”代勞;能自主報到的大學新生不足20%。而且有60%以上的大學新生在報到之后不適應大學生活。“齊全哥”現象充分折射出“90后”新生代獨立意識和生活能力的普遍缺失。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家長給孩子配備生活用品,不如教給孩子生活方法。上大學被稱做人生第二個“斷乳期”。作為家長,把孩子武裝成“齊全哥”并非明智之舉。在筆者看來,不如在開學報到之前,花些時間為他們補補“生活課”,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能力。
當然,這些“生活課”最好還是貫穿于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而且,承擔“補課”任務的不僅是家長,還有學校。畢竟,培養出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齊全哥”,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齊全哥”。
(選自《華西都市報》2010年9月13日)
理解鑒賞
文章開篇提及的大學新生入學報到時的“三全”(全副武裝、全程陪護、全家動員)現象,早已不是什么大新聞。而要想孩子茁壯成長,具備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的素質和能力,就得從現在做起,對孩子放心,放手。這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
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1.標題有懸念。拿到文章一看,讀者定會急于想弄明白誰是“齊全哥”,為什么叫“齊全哥”?既然都叫“齊全哥”了,那還缺什么呢?這樣的標題對讀者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2.在具體論證上,作者將重心放在了剖析問題的原因上,易于被人接受。中間部分,通過“齊全妹”案例、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過著“三陪生活”等事實以及相關調查數據,有力地證實了“‘齊全哥’‘不全’”的觀點。繼而,順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文脈順暢,自然。3.本文語言樸實無華,但這種近似于聊天式的語言風格,讓人倍覺親切。
思考探究
1.針對大學新生入學時“全副武裝”“全程陪護”“全家動員”的現象,作者的態度是怎樣的?
2.文章標題為“新生‘齊全哥’還缺少什么?”,那么“齊全哥”到底缺什么?又該怎么做,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齊全哥”?
3.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試分析產生“齊全哥”式的大學新生的原因。
【歐陽睿/供稿】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