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一:巧擬標題,魅力四射
高考作文由于閱卷時間的限制,對于題目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說是題好一半文。亮麗奪目的標題既能扣住讀者心弦,為考生行文提供一個明確的中心點,又能迅速激發起閱卷者的好奇心。那么怎樣才能擬一個好的標題呢?
一、引起懸念,一波三折。在標題中設置懸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節含蓄地表達出來,既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也會讓你有話可說。如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題,有的考生把題目擬為“我們忘卻的……”,這個題目就很典型,我們忘卻的是什么呢?讀者一看這個題目便有了很多疑問,自然會產生往下讀的強烈念頭。
二、逆向思維,引起好奇。對作文中的話題,考生可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摒棄慣有的思維定式,對已成定論的事理反過來想一想,然后擬定標題。如讀《愚公移山》后寫讀后感,考生可擬題為“移山不如搬家”;針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考生可擬題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這樣的擬題,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吸引讀者去閱讀。
三、運用修辭,生動形象。1.比喻法,即用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喻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喻深奧的道理,從而使描述對象或要說的道理顯得形象、生動、含蓄,讓人產生聯想。如“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鑰匙”這個標題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點明了主旨。2.引用、化用法。在擬寫作文標題時,可引用、化用一些詩詞文章、流行歌詞、廣告語、熟語、成語等來增添文章的詩意、哲理,從而令人回味,讓人深思。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直接引用了廣告詞,道出了雙贏的好處,可謂是恰到好處。3.對稱法(對偶法)。用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語句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這樣的修辭手法就叫對偶。使用對偶法的好處是使標題結構勻稱,節奏感強。如“明鏡照人,混鏡照己”,這個標題結構對稱,內容對比鮮明,顯示了文章的批判風格。
當然,還可用對比、夸張、反問法等來擬標題,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在此不再贅述。
四、經典改編,印象難忘。考生可以借用對文學經典作品的改編,讓自己的文章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通常,此類作文的題目便明示了這一特點。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這個標題即化用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五、活用文體,顯現特征。這種方法主要是基于文體創新的基礎上的,在題目中直接顯現文體特征,使文題“樸”中見“新”,別具一格。如“致法官大人的一封信”“游滄浪亭記”“慈禧太后的一次記者招待會”等。
武器二:開頭亮眼,新穎別致
開頭是文章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開頭稱為“鳳頭”,就是說文章的開頭要漂亮,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因為開頭位于文章的醒目處,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考場作文的得分。筆者在此簡單介紹三種開頭方法:
一、開門見山,揭示中心。即作文一開頭就把話題或中心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如2010年高考語文北京一考生作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開頭寫道:“有人說,人應該懂得仰望星空,否則便會目光短淺;有人說,人必須要腳踏實地,否則就一事無成。而我認為,我們既不能忘記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記腳踏實地,否則,我們要么缺少夢想,要么缺少把夢想付諸實踐的力量。”開篇即擺出中心,觀點明確。
二、點化名言,引語入題。這類開頭或以格言,或以俗語,或以詩文,或以故事,或設比喻,然后以此為核心生發開去,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從而使文章一開始就能吸引讀者。如2010年高考語文廣東一考生作文《與你為鄰》開頭寫道:“當你吃著別人的面包,穿著別人的衣裳,你還能說自己與任何人無關嗎?”本文以紀伯倫的名言開頭,點明題旨。
三、提出問題,引人入勝。開頭就提出問題,或引起讀者注意,或激發讀者思考,或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如2010年高考語文遼寧一考生作文《舍得的哲學》開頭寫道:“舍得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高度,是在經歷紅塵瑣事之后,由心底頓悟的一種感覺。正如諸葛亮的那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舍不得功名利祿,何以明志?放不下燈紅酒綠,又何以致遠?”這篇作文以反問開頭,既強化了中心論點,又增強了論證的力量。
武器三:結構完整,天衣無縫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結構模式,這里筆者簡單介紹幾種不同文體的結構方法。
一、片段連綴,一線串珠。高考中,有的考生利用蒙太奇手法來寫文章,將那些時間或空間跨度大、線索或頭緒紛繁的材料組織穿插起來,靈活成文,顯示出其才氣和應變能力。這在記敘性散文中運用較多。如2010年高考語文安徽一考生作文《水中三境》運用分鏡頭的蒙太奇手法,篇首開宗明義:“我們站在不同的溪中,演繹不同的角色。”中間部分以物喻人,物與人相對照,三個畫面,相互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結尾再一次呼應開頭,升華主題。
二、一語領起,引人入勝。“一語領起”,就是用一句話領起全段。“一語領起”在內容上,可以緊扣文題,緊扣主旨,緊扣作品的描述對象;在形式上,可以醒人耳目;在作用上,能起到“片言居要,統領全文”的作用。如2010年高考語文湖南一考生作文《早》,全篇緊緊圍繞著首段“選擇一個‘早’的時間,就是選擇一種生活”來組織材料,以時間逆推的方法向我們描繪了三幅圖景,分別展示了三種不同的生活姿態,很好地詮釋了中心。
三、總分結構,效果明顯。總—分—總式結構,能收到首尾照應的效果,考生也可以把這種結構變換成總—分式結構或分—總式結構。如2010年高考語文江蘇一考生作文《綠色生活》,全文就采用了總—分—總式結構。開頭點出主題,總說:綠色的生活是詩意的生活;主體部分從三個方面展開分說:“綠色生活是健康的生活”“綠色生活是和諧的生活”“綠色生活是簡潔的生活”;最后再次總結:詩意、健康、和諧、簡潔的生活就是綠色生活。總—分—總式結構,讓文章思路一目了然。
武器四:語如行云,文如流水
一篇文章的審題立意、結構布局確定后,就要開始行文。行文過程最能體現考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在行文中考生應達到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一、語言要規范、準確、連貫。語言表達規范,即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語言準確,即要求語言表達恰如其分,能切合文意。語言連貫,指句子之間語意貫通,順序合理,注意前后照應和銜接。如2010年高考語文重慶一考生作文《難題》中寫道:“找回青年的壯志已成為難題。我們還在‘此情不關風和月’的柔媚中摸爬滾打,我們非主流的自拍,我們的哈韓裝,我們的爆炸頭,我們的黑眼圈……聚光燈已鎖定了我們太多的負面新聞。難道這只是青春的流感。不!我們已病得太重,我們要呼喚‘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熱血青年。”這段文字,沒有生造詞語,“找回青年的壯志已成為難題”一句說得很準確,下面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句展開,很集中。
二、行文時要用清晰的思路組織安排寫作的內容。這要求考生將文章開頭結尾的起合,中間過渡的轉承,段落的合理劃分和安排,都要做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如2010年高考語文重慶一考生作文《難題》的第二自然段就直接從人類行進的步伐,人類生命的意識這個層面去解讀難題。接下來感懷:我們找不到內心的堅持,找不到崇高與道德,更找不到內心的精神家園,這便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最后,以“誰來告訴我該如何解答這個時代的難題”設疑啟下,進入結尾部分。事、理、情相映成趣,搖曳生姿,發人深思。
武器五:文句多變,高人一籌
文章要有文采,語句除了要通順外,還應該做到生動形象,長短句變化,錯落有致。因此,考生寫作時應力求做到使抽象材料形象化,形象材料具體化,具體事理哲理化。同時,還應該適當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使用各種特殊句式。為了不使文章顯得單調乏味,在句式的選用上還應該做到整散結合,長短變化,雅俗共賞。此外,在寫作中恰到好處地引用名人名言,也能使自己的文章高人一籌。如2010年高考語文安徽一考生作文《和諧之美》大量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將和諧之美闡釋得頗具詩情畫意。全文長短句變化,整散句結合,意境優美,是一篇優秀的文采飛揚的考場作文。
武器六:結尾精彩,含蓄深遠
好的文章結尾或巧,或俏,或翹。巧者,精警凝練;俏者,生動形象;翹者,含蓄深遠。考生要達到“巧、俏、翹”,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自然收束式。這種結尾方法就是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敘述完,文章也就結束了,不再作其他的敘述。一般來說,事情的結果也就是文章的結尾。如2010年高考語文江西一考生作文《找回童年》的結尾寫道:“假期很快結束了,我又背起書包回到了學校,重新扎根于書叢之中。但在那里,已不再只有無窮無形的壓力,更多的是我那久違的童年的歡笑,童年的心。”這一結尾水到渠成,自然流暢。
二、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詩句收尾,致力于引申文章主旨,揭示某種人生真諦。這種方式往往運用在散文、記敘文、雜文的結尾,用三言兩語表達出含意深刻、耐人尋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內容,收到“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語文福建一考生作文《換個角度會很美》的結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當你為錯過太陽流淚時,那么你也將錯過群星。’請用你的智慧與勇氣,選擇一個新視角。記住吧,換個角度會很美。”引用當代詩人顧城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三、歐·亨利式。文章的結尾不是按故事情節的一般邏輯來處理,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結局來安排人物的最終命運,從而使文章既驚奇又有力。這種結尾方式通常稱為“歐·亨利式”。
武器七:卷面整潔,字跡漂亮
卷面是考場作文的臉面,不容忽視。考生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給作文留足時間(一般是考試時間的45%~50%);二是要對卷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每寫一個字都應想到這是作文的臉面,力爭把每一個字寫得易認,工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