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加大擴容,促成中國股市的一次質變,即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成熟市場里有絕對高價的股票、也有幾分幾厘股票的現象,也會在中國股市呈現,雖然可能有較長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目前正在進行中,甚至可能需要持續數年以上。轉為買方市場,意味著股票不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投資者開始有條件對上市的股票個挑個撿。
2011年以來,新股破發現象頻現,中簽率也開始走高。這一現象的成因,主要應為股市漸漸轉為買方市場所致,在資金選擇余地越來越大之際,發行價格的整體高企現象必然不能持續,發行價格因行業及公司自身的差異而出現分化方為正常。新股發行價格逐步走低漸成為共識,甚至有媒體預計會出現發行失敗的情況。相信千辛萬苦過會之后,發行人和保薦人都不愿看到發行失敗的情況出現,為避免最壞結果的發生,唯一的選擇就是降低,甚至大幅降低發行價。一級市場的價格降下來了,二級市場能不降嗎?
股市質變的發生,也是導致2010年中國股市,特別是上證綜指表現低迷的重要原因。因為,有限的資金將目光主要投向了中小板市場,以及其他當年經濟的焦點行業,導致相當數量的股票被邊緣化。
對資金在2010年的選擇,微詞頗多,覺得是大盤股落地、小盤股上天。不可否認,小市值股票受到的熱捧與大市值的冷清形成了鮮明對照,但2010年資金在小市值股票上的選擇,并不完全是所謂概念炒作的翻版,可以將其理解為面對眼花繚亂、太為充裕的選擇時,資金的積極嘗試,是對變幻的經濟形勢的響應。
翻看了去年私募基金的排行,最大的感慨就是之前許多聲名顯赫的老江湖陰溝里翻船。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也看出,這類資金大半在2010年選擇了舊有的投資方式,從低市盈率的角度出發,繼續在銀行和地產上等待回報。我想,大多數肯定都不會認為是否是價值投資,并不單純由市盈率高低決定。因此,去年大市值股票的被冷落,也不是價值投資的失敗,只是剛好不在去年經濟的熱點上。
2010年,中國經濟在擺脫危機的陰影之后,又重新開始了轉型之路,我們可以將之定為轉型元年。2010年的另一特點是價格劇烈上漲,這一勢頭覆蓋了從資源到工業品、到農產品以及其他大多數商品。市場在2010年的選擇是,追捧戰略性新興產業,反應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除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他如消費概念股在擴大內需的旗幟下有了上乘表現,醫藥股在醫改的背景下有自己的演繹。可以說,2010年的中國經濟表現得非常復雜,初步擺脫危機之后,圍繞是整固還是退出有很大的爭論,不整固怕前功盡棄,整固過久又容易引發經濟過熱或嚴重通脹。在爭論中,失去了控制通脹的最好機會,同時,將通脹的解決留給了2011年。
今年市場還會延續去年嚴重分化的行情嗎?作這種判斷比較難,關鍵看幾個因素:
一是經濟形勢。由于開年嚴重的旱情以及可能越走越高的CPI,使得決策層及時將今年首要任務從保增長轉到了穩物價,也就是壓通脹。貨幣政策在今年不斷的收緊已成為共識。這一背景必將使相當行業的經營受到影響,這使得行情的發展會受到掣肘,即使有行情,陽光普照的情況也難以出現。
二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這一塊與股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爭奪資金的關系。如果今年房地產調控的勢頭能鞏固,則調控在今年見效的概率將大增,由此會產生一定的資金擠出效應。
三是新三板推進情況。如果新三板的擴容及制度完善推進迅速,相信會使得有冒險精神的資金會樂于在新三板中發掘新的投資機會,這也會造成資金的分流,特別是非常進取資金的分流。
從全年的形勢看,反倒會是年初的投資形勢更好一些。一則在貨幣政策的收緊上,不會一步到位,因此年初會相對寬松;另外,三月份有“兩會”召開,政策面多少會有所考慮。
從今年的市場表現看,大市值股票的活躍度明顯增加,這是因為資金的簡單輪回還是有其他因素促成了這一變化?我們現在下結論還早了點,但從變化的脈絡看,市場最基本的規律仍然在起作用,即資金會尋找最有價值的投資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