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股市動態分析》副主編趙迪所著《資本的崛起:中國股市二十年風云錄》一書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以通俗、寫實的筆法勾勒出中國股市由初創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圖,對于我們全面了解中國股市歷史和現實、研究資本市場發展規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路高歌:股民唱起“死了都不賣”
2007年伊始,股市延續了2006年的上漲行情,上證指數先后刷新2500、2600、2800等高點,不斷創出新高。與此同時,海外股市、大宗商品價格也不斷上漲,可以說,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大背景下,資產價格的瘋狂還在延續中。
比較早的發布看空觀點的券商派學者是銀河證券的左小蕾。2006年,左小蕾便開始看空中國股市,曾寫下以下系列文章“切記好了傷疤忘了痛理性對待股市大漲”、“資金助股市大漲快速變化有違資本市場發展規律”、“市場應警惕股市系統性風險量增更需質變”、“股價豈能放衛星價格重估不是價值重估”、“不要與政策博弈”等系列唱空觀點。然而,股市并不理會左女士的觀點,繼續高歌猛進。市場中甚至開始流傳“左小蕾被銀河證券解聘、銀河證券機構客戶、大戶撤出銀河證券”之類傳言。盡管大多為捕風捉影,但可見市場對于空頭觀點并不領情。
與此同時,市場中傳唱著一首股民自編的歌曲《死了都不賣》,更是道出當時市場的瘋狂。歌詞如此道:
“把股票當成是投資才買來,一漲一跌都不會害怕掉下來。不理會大盤是看好或看壞,只要你翻倍我才賣。我不聽別人安排,憑感覺就買入賺錢就會很愉快。享受現在,別一套牢就怕受失敗,許多奇跡中國股市永遠存在。死了都不賣,不給我翻倍不痛快,我們散戶只有這樣才不被打敗。死了都不賣,不漲到心慌不痛快,投資中國心永在。就算深套也不賣,不等到暴漲不痛快,你會明白賣會責怪,心態會變壞。到頂部都不賣,做股民就要不搖擺,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終究有未來……”
據說,此歌作者為龔凱杰,唯一普通股民。此歌傳唱后一夜成名,成為網絡紅人,但在現實的炒股生涯中,他仍然擺脫不了一個小散戶的命運,信息嚴重不對稱、真假消息滿天飛、各種陷阱防不勝防。一年后,市場泡沫破裂之際,央視再次采訪龔凱杰時,他奉上了一首新作,叫做《只要不虧》。
2007年上半年,央行不斷上調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但都沒能夠阻止市場的瘋狂。
A股市場的高歌猛進也引起了管理層的擔憂。2007年5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瑞士出席G10央行行長會議時表示,中國股市的泡沫令人擔憂,中國人民銀行正監控資產價格以及通貨膨脹。
2007年5月1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市場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牢固樹立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將投資者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向投資者充分揭示風險和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上來。
5月23日,證監會宣布,在對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等重大證券違法行為的調查中,證監會可以對涉及的相關賬戶的證券買賣行為采取一定限制措施,限制證券買賣的時間可長達15個交易日。受限賬戶包括被調查事件當事人及其實際控制的資金賬戶、證券賬戶和與當事人有關的其他賬戶。
5月24日,證監會強調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
這些信號無不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息,管理層已經認為A股市場連續上漲孕育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然而,瘋狂的市場依舊對此視而不見。
“5.30”暴跌:“半夜雞叫”引發股災
2007年5月29日,上證指數收盤于4334.92點。就在很多市場人士認為A股市場將奔6000點大關而去的時候,驚人的事情發生了。
2007年5月30日凌晨0點,財政部宣傳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由1‰上調至3‰。
市場憤怒了,因為此前的5月23日,財政部及稅總局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上調證券交易印花稅。
財政部選擇在凌晨發布這一消息引起了市場的猜測,媒體將這一行為戲稱為“半夜雞叫”。
5月30日開盤后,兩市股指隨即出現雪崩式的下跌,上證指數大跌281.84點,深證成指大跌829點,兩市近900只個股跌停,跌幅在5%以上的個股更是超過1200只,并創出了4292.7億元的歷史天量。接著的幾個交易日,A股開始連續下跌調整,滬指由“5?30”前的4334.92點一直回落至3404.15點,其間不少個股經歷了連續三個跌停。
應當說,管理層“半夜雞叫”的舉措確實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5?30”之前,由于題材股、概念股、垃圾股全面瘋狂,導致市場泡沫四處飛,管理層出于對市場風險驟然增大的擔憂,先后多次給市場打招呼,希望投資者保持理智,但市場完全不理,最終逼迫管理層突然大幅提高印花稅,從而使得市場出現急跌。07年上半年進場的大批散戶投資者在一周時間內由帳面盈利轉為深度套牢。
“5.30”過后,管理層實施的以密集發行開放式新基金為代表的“糾錯”行為。管理層希望通過機構投資者相對理性的投資理念,將資金從垃圾股、題材股引入到藍籌股中來。然而,結果又如何呢?
藍籌癲狂:基金催生新莊股時代
“5.30”大跌終結了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過度膨脹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在拆分、大比例分紅等迎合市場的基金銷售策略下,基金行業繼續發展壯大。截止2007年6月末,國內基金的總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1.8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資股票總市值達到1.3萬億元,占A 股市場流通市值的25%。這一比例與2006年二季度時候的不足15%,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加之近兩個多月市場上漲超過40%,基金業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了2.5萬億,向3萬億逼近。
基金股票池主要鎖定在藍籌股的范疇之內,其對指數的影響度更為明顯。基金在進一步鞏固其市場主力地位的同時,“一基獨大”局面也促使市場進入基金博弈時代。相對于公募基金來說,其他的投資主體包括私募基金甚至QFII的話語權在逐步喪失。中國A股市場正在由群雄逐鹿轉向“一基獨大”。
曾經在遙遠的熊市中,游資也曾是股市里面呼風喚雨的力量。以“銀河證券寧波解放南路營業部”和“國信證券深圳紅嶺中路營業部”為代表的漲停敢死隊成為漫漫熊市中不可多見的亮點,也是財經媒體記者們晶晶樂道的談資。然而,熬過熊市,游資的身影卻不再如先前那般活躍,雖然偶爾也會在一些小盤股中重現昔日的鋒芒,但和基金之類將工商銀行、中國人壽等巨無霸拉至漲停板的壯舉相比,已是黯然失色。更多的游資開始選擇跟隨基金,研究和分析基金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手法。
曾經在QFII大肆唱空國內A股市場的時候,財經媒體將其定位為“陰謀論”。而到了2007年8月末,市場已經完全消化了“5.30”的影響、上證指數站在5000點之時,,公募基金卻依舊在大肆唱多。盡管媒體對此也頗有微詞,但基金并不承認自己的投資行為有什么陰謀。實際上,基金的“陰謀”已經十分明顯了,那便是——挾藍籌以令諸侯。藍籌股是基金眼中的阿拉丁神燈,同時也是基金不承認自己的投資屬于“類莊股運作”的最佳理由。莊股都是績差的。既然是價值投資,怎么會和莊家扯上關系呢?
然而,業績因素并不足以把基金和莊家劃清界限,更重要的是基金的投資行為是否有操縱股價的做法。證監會在2007年5月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基金投資風險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要求基金公司不得為了追求基金凈值排名或短期收益,進行不合理的資產配置。同時應當高度重視基金投資的流動性風險,關注投資組合中單一證券與行業的集中度,對市場交易狀況和投資者行為相關聯的流動性風險要加強評估與監測,提高投資組合流動性壓力測試的頻率。這無疑表明,那些由于基金過分集中持倉而喪失流動性的基金重倉股的風險是不能忽視的。
事實上,隨著以基金為代表的中國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不斷壯大,基金投資行為表現出的羊群效應不但沒有絲毫的減弱,反而是變本加厲。
在中國,基金公司中的投資總監、基金經理、研究員作為投資領域的“精英”,多為20世紀60、70年代后出生的金融、財經類院校畢業碩士、博士,其中不乏很多同學、校友、同事,雖然散落在各個基金公司,但師出同門,交流甚廣。在基金界,便有北大系、五道口系、國泰君安系等派別的稱謂。他們的信息渠道相近,網站相連,電話相通,某種程度上加大了“一買都買,一拋都拋”的跟風概率。在重倉股票巨幅波動時,基金經理們都會互相溝通信息,了解各自的持倉情況。
公募基金習慣了中國特色的羊群效應,其操作行為和方向進一步雷同,那么有預謀的羊群效應其實就等同于“類莊股運作”的模式,和以往的聯合坐莊并不存在本質區別。2007年下半年,A股市場板塊中的基金重倉股聯動、板塊之間的輪動表現得十分明顯,這足以成為基金“類莊股運作”最真實的證據。正是基金的瘋狂,將A股市場中的大盤藍籌股帶入到了“新莊股時代”。
林園、但斌:“中國巴菲特” 涌動市場
2007年的牛市也催生了新一批的“股神”式人物。與早期“莊家”不同,新生代的“股神”往往崇尚價值投資,因此大多被冠以“中國巴菲特”的稱謂。林園和但斌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林園,1984年畢業于某衛生技術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同年進入深圳市紅十字會醫院做了一名醫生。1986年調入深圳博物館工作。博物館工作期間,他曾在南京某知名學府進修電子工程專業。1989年,林園開始接觸股票。
據媒體報道,1989年,林園家人共同籌集了8000元,進入股市。林園分別買入了30股深發展銀行的股票,他以88.45元買入深發展股票,之后反復操作,短短幾個月盈利12萬元。隨后的二、三年,他大膽而幸運地收集到了大量別人不愿意要的原野、錦興、瓊民源、深華新等原始股,這些股票上市后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到1992年林園的股票市值已超過了1000萬元。
1995年至1998年,林園稱自己在此期間的主力品種為深發展和四川長虹,幾年下來,盈利水平一直在9倍左右。長虹和深發展確實在此期間上漲9倍,但他竟然如此驚人的從最低持有到最高。2003年,林園重回A股市場,據稱,截至2005年底,其市值已超過4億。
由于林園一直對外堅稱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價值投資”、“長線投資”,因此媒體還送給他一個雅號——“中國的巴菲特”,林園也因此儼然成了中國股民心目中的“股神”,經常參加各種投資論壇,在各大財經網站開博客,向廣大的投資者推薦股票。不過,在林園逐漸被“神化”的過程中,外界對其所講述的炒股暴富神話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
另一個因堅持價值投資而被稱為“中國巴菲特”的人物是但斌。
但斌,1967年生。原名程建斌,后隨姑父姓但,名斌。1990年大學畢業,在開封化肥廠供水車間當一名鉗工。1992年到深圳,開始接觸股票、學習投資,師從《股市動態分析》創始人王師勤博士。
在涉足證券行業后,但斌先后就職于國泰君安證券和大鵬證券。在1992年到2001年的十年中,但斌主要通過技術分析的方法來指導投資,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但斌尤其偏好和擅長波浪理論,甚至用技術分析的眼光去看待中國的歷史。但斌認為,以波浪理論來白描中國歷史,1浪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