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雙擊
美國著名的投資者戴維斯家族將有關市場預期、盈利變化與上市公司價格波動之間的雙倍數效應稱作的“雙擊效應”。在市場投資中,價格的波動與投資人的預期關聯程度基本可達到70%-80%。而不斷抬高的預期配合不斷抬高的PE 定位水平,決定了價格與投資人預期之間的非線性關聯關系。以前這個現象被稱作市場的不理性行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市場的理性短期預期導致的自發波動。在市場進入牛市的時候,市場預期提高,盈利提高,則股價非線性向上。同理,市場進入熊市,市場預期值降低,盈利增速也下降,則股價面臨雙重殺傷力。比如,假定利潤下降一半,EPS 從2 元降到1 元,市場預期迅速回歸,PE 從60 到30,那么股東的損失會非常大,股價可以跌到原先的四分之一。
對于市場策略來說,估值盈利雙擊的效果基本上也一樣,我們現在擔心的是,A 股目前面臨這樣的困境。
財報公布后是盈利預測調整密集期
2010 年12 月份以來,指數在震蕩中又下了一個臺階。從各行業的表現來看,跌幅最大的是醫藥生物、信息設備、餐飲旅游和食品飲料。直觀上,跌幅靠前的均是高估值行業。
可以發現,各行業的表現與其初始的估值水平高度負相關。之前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市場仍將維持震蕩格局,指數漲跌幅度不會太大,高估值板塊面臨調整壓力。由于近兩個月高估值板塊快速大幅下調,再加上受財報公布的影響,每年的4 月、5 月和9 月為盈利預測的密集調整期。我們擔心,等到4 月份,市場將開始關心分析師密集的盈利預測下調,從而上演戴維斯雙下跌行情的第二波(這里假定其后通脹回落,沒有進一步強力緊縮,否則會形成三擊)。
從近幾年下調盈利預測次數/上調盈利預測次數比值來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師下調業績往往具有滯后性。當市場開始下跌一段時間之后,下調盈利預測的值才開始明顯超越上調次數,而盈利預測下調的極限值往往對應著短期市場的底部。
通過比較過去幾年財報公布后分析師調整盈利預測的數據,我們發現分析師對盈利預測的調整除了受公布的數據影響之外,還跟之前市場走勢高度相關,且隨著業績的下調,市場不斷下跌。例如,在2005 年和2008年,由于之前市場的下跌,財報之后分析師下調業績的次數就遠高于上調業績,而2006 年和2009 年則剛好相反。在最后,我們將具體分析2005年和2008 年盈利預測下調對各行業的影響。
2010 和2011 年業績低于預期是大概率事件
截止2010 年三季報,全部A 股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11868 億元,按可比公司口徑,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了39%。雖然凈利潤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增速的趨勢已在2010 年1 季度(65%)轉向,目前正處于下降通道中。這類似于07 年的狀況,全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逐步下降。由于凈利潤的同比增速領先于大盤,下降趨勢何時反轉就顯得至關重要。預測上市公司盈利變動幅度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結合盈利變動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進行趨勢預測,從對經濟周期方向的預測來反推盈利的變化;二是,利用分析師對個股或者行業的預測,自下而上的加總。
第一種方法在趨勢預測方面較為準確,我們對利潤增速判斷的方法為:1、計算去年利潤變動帶來的翹尾因素;2、對經濟趨勢和GDP 增速進行判斷;3、根據我們對經濟形式的判斷,來對以前的盈利增長預期進行調整。但是預測值和實際值之間往往存在較大偏差。而采用第二種方法,由于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滯后性以及易受主觀影響,甚至連趨勢都不能預測。
但是,我們并不知道上述預測是否合理,因為我們在2008 年就吃過虧。因此,要考慮敏感性分析。市場預期的2011 年凈利潤增速25%,假定是GDP 增速10%,PPI 增速6%。而如果考慮到GDP 假如在宏觀調控下增速僅為9%,PPI增長4%的情況下,全年凈利潤增速將為個位數,這意味著上市公司2011 年某個單季度至少增速為負。
由于準確預測盈利增速非常困難,且對于趨勢的預測才更為重要。我們采用更簡單的預測凈利潤增速趨勢的方法,結合可比公司單季度凈利潤,考慮凈利潤同比增速的周期性以及環比增速的季節性來判斷。2010年前三季度可比公司環比增速分別為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