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央視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已在近期華麗落幕。陣容龐大的百人評委團,由經濟學家、商界精英、商學院專家組成。以央視這種特殊的地位,以其所特有的高度、權威性、影響力等,其結果應該是響當當的不容置疑,也應該是最能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狀況。
相關媒體對央視這次活動的評論和推介曾給予了極高的溢美之詞。比如,中國經濟的“奧斯卡”和“風向標”、從它身上看到中國經濟的生動表情、照亮中國經濟、發現中國價值、中國認知度最高、最受社會各界推崇的一個品牌等等。無論是你想得到、甚至是想不到的華麗贊美與頂級褒獎語匯,統統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而股市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央視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還應該與A股的年度漲幅排名多少有一些關聯,或者是息息相關。
我們如果真的要這樣去想,卻又會不斷的失望與懊悔。如果將央視的最新評選結果與A股去年漲幅最靠前的10只個股與行業對比來看,結果就會令我們大失所望。
首先來看央視十大經濟年度人物及所在單位與行業:陳元(國家開發銀行)、譚旭光(山東重工)、李稻葵(清華大學)、常小兵(中國聯通)、孔棟(國航)、劉永好(新希望)、張傳衛(明陽風電)、陳伍勝(通領科技)、徐和誼(北汽集團)、李福成(燕京啤酒)。
再來看A股在去年的漲幅前十大分類指數:建筑、農林、中證信息、上證醫藥、深證B指、小康、深證科技、中小板綜、中證新興和成分B指。如果不考慮期間的停牌因素,則出“全勤”的前十大漲幅個股分別是:*ST光華、廣晟有色、東方園林、萊寶高科、金螳螂、領先科技、精功科技、成飛集成、中航精機和中環股份。即使考慮了其間的長期停牌因素,則前八大漲幅個股分別是:廣發證券、ST昌河、*ST威達、ST三農、*ST中華、金德發展、天山紡織和ST廈華。
這兩個結果之間,無論是上市公司的個股本身、還是其所代表的行業板塊,幾乎看不到這兩者之間有蛛絲馬跡般的任何關連,哪怕是稍微勉強一點的瓜葛也難以尋覓。
我們其實并不要求兩個榜單的公司完全能夠逐一對應,但至少兩種結果所代表的行業應該有“交集”。從央視和A股的這兩份榜單來看,我們幾乎完全就找不到任何“交集”。A股年度牛股所在的公司,根本就進入不了央視評委的“法眼”,甚至可能完全不屑一顧;而央視所謂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所在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中根本不受大資金青睞。要么就是默默無聞般的平庸、要么就是大熊股。這只能有唯一的一種解釋:兩個舞臺的價值及評判標準完全就不搭架。
在完全市場化的股市當中,投資人是在用真金白銀來對眾多好公司來投票,而央視的評委卻是在用他們的口水和在行業的影響力來投票;股市資金看重的是股票所具有向上暴漲的“差價”空間,我們當然亦可將其詮釋為股票的“價值實現”,而央視評委們看重的是當選公司對所在行業、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和推動力,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差異所在。
但兩者投票之最基本的“標的”和最終的基礎都是指向并根植于實體經濟。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股市的映射與央視的評選,其實就是形式與風格迥異、場合與表現手法絕然不同的兩種投票與評價機制。既然如此,我們在選擇行業、甚至選擇股票之時,究竟應該相信市場用資金投票所評選出來的好公司,還是應該尊重央視那些所謂評委專家的意見?因為結果是大相徑庭的。
中國經濟已經是一個大體量、多側面及較復雜的龐大經濟體。誰更具有代表性?誰更具有影響力?目前來看,A股和央視都被稱或自稱已成為“經濟晴雨表”。但有可能誰都不是、誰也無法反映及代表這種“晴雨表”功能。至少在目前,兩者都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