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銳風電(601558)于1月13日登陸資本市場,與上市前刻意打造的諸如“風電第一股”等光環相悖的是,以90元超高價格發行的華銳風電一上市就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拋棄,開盤即跌破發行價,并且全日逐級下跌,至收盤81.37元,全日下跌9.59%。
華銳風電上市破發的幅度在新股發行重啟以來頗為罕見,此前盡管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中也有首日破發的新股,但跌破發行價的幅度都并不大。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作為主板公司之一的華銳風電成為破發的“明星”?審視華銳風電發行上市的前前后后,我們看到,導致近期股票破發頻現的諸多因素,在華銳風電身上都得到明顯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稱華銳風電是“三高”股票破發的典型樣本并不為過。
因素一:隱蔽的高價發行
在現行發行機制下,機構的熱捧無疑成為華銳風電90元/股發行價出爐的關鍵。90元/股創下滬市有史以來的最高發行價紀錄,這使得華銳風電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第一股”。而機構之所以如此高調的推高華銳風電的發行價,仍然是打著“高成長性”的旗號。
從發行市盈率來看,華銳風電發行市盈率為48.83倍,共發行1.05億股新股,發行后總股本將達到10億股。以發行價計算,華銳風電市值達到904億元左右,已超過洋河股份,在兩市所有股票中排在第35位。
但是從上市后的表現看,顯然投資者對華銳風電打出的“高成長性”旗號并不認可。國內某私募基金的投資總監指出:在華銳風電的定價上,以券商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大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嫌疑,單純從48.8倍的發行市盈率看,似乎有著新能源概念的華銳風電定價90元仍比創業板公司“便宜”了不少,但真正的問題就出在“成長性”上。
“真正關注和了解風機行業的人能夠一眼看出問題所在,實際上在2008年以前,國內兆瓦級的風力發電機組從制造進入到批量生產能力的時間較長,而由于是大型裝備,它的生產能力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就形成了一定市場缺口,也因此形成了暫時的供不應求局面。”該私募人士透露,“但是到2008年后,因為看到這樣的利潤和供求缺口,大家有一定技術能力的都一擁而上,技術良莠不齊,現在來看整個行業不管是整機還是部件,都是投資過熱的狀況。整機生產企業已超過80家,賣方市場正在向買方市場轉變,大家就開始打價格戰,未來風電機組的毛利率很難樂觀,甚至會下滑。”
如果從這樣一個行業趨勢來看,48.8倍的發行市盈率并不合理,反而有著忽悠之嫌——把一個面臨競爭加劇,毛利下滑的行業公司推向投資者,卻又給投資者描繪出一幅美妙的藍圖,然后在定價上極盡取巧之能事,最終損害的是投資者的利益。市場最終選擇“用腳投票”也是在情理之中。
因素二:市場資金不認可
以略帶隱蔽的高價發行模式將華銳風電推向市場,凸顯了華銳風電漠視投資者利益的深層次心理。但是二級市場用“破發”來回應,很重要一個因素即是市場資金不愿意“被忽悠”。這從華銳風電申購和上市的表現可以看出。
首先是從中簽率來看,由于華銳風電定價過高,絕對價格讓不少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最后的結果是網上申購中簽率2.98%,中簽率為歷次新股中第9高。市場資金從一開始就對申購華銳風電表現得相當淡漠,為此后首日破發打下了伏筆。
再來看上市首日的成交狀況,華銳風電上市首日全日盤中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市場成交在新股中可謂相當清淡,全天換手率只有28.62%。
最后看看機構投資者的真實表現,盡管在定價時從各種不同的利益角度出發,部分作為承銷商的機構極力推高了華銳風電的發行價格,但是這個價格是不是被其它大多數機構投資者認可呢?這或許需要用真金白銀來說話。機構投資者對華銳風電的熱情也遠遠不能同3年前金風科技上市時相比。彼時金風科技網下配售共有324家機構,到華銳風電,這個數字銳減為49家,機構投資者事實上對華銳風電所處的行業有著深刻的了解,在90元的高價位上,更多的機構事實上也選擇了離開。
不被市場資金認可的華銳風電,盡管依靠發行定價機制為自己“圈錢”鋪平了道路,但卻又難改變自身真實的內在價值。從畸形的定價開始,到上市首日深幅破發,華銳風電拙劣的表演更類似一場鬧劇,并一步步將自己真實的形象展露在投資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