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篇】
【病例回放一】:
72歲的梁老伯患高血壓多年,血壓一向控制得不錯,可前不久禁不住朋友煽動,迷上了麻將。他每天都跟朋友摸上幾圈,贏了就整天樂呵,輸了就郁悶很久,結果血壓也隨著輸贏開始波動起來。兒女們得知此情后,一起幫梁老伯“戒麻”,同時配合藥物治療,不久,血壓得到了控制。
【病例回放二】:
雯雯近一個月來一看見豆腐就嘔吐。去了幾家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就是檢查不出什么病來。后來,因為雯雯情緒不好,緊張焦慮,母親帶她去看心理門診。醫生通過詳細詢問發現,雯雯的緊張情緒和嘔吐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原來,一個多月前,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雯雯親眼目睹了一個因車禍導致腦漿迸出而死亡的行人。以后每次看見豆腐,她便聯想到那個死者的腦漿,因而產生嘔吐。最后,醫生確診雯雯患了神經性嘔吐。
什么是心身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而由于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
“如何辨別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讓我們看看上面兩個病例。像梁老伯,患高血壓多年,由于情緒波動加重了病情,就是軀體器質性疾病(心身疾病)。而雯雯雖然嘔吐,表現出了軀體疾病的癥狀,但又檢查不出什么病來,就屬于軀體功能性障礙(心身障礙)。現在臨床很多病例都屬于軀體功能性障礙,患者整天四處求醫,最終問診無果。殊不知,這些看似身體的疾病其實都是心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王旭梅說道。
據統計,我國綜合醫院門診中心身疾病約占26%—36%,住院患者的心身疾病比例更高,內科疾病特別是心血管、消化道、腫瘤等疾病占心身疾病的79.99%。腫瘤患者的心理障礙發生率為26%—76%,惡性腫瘤接近100%。上海專家對國內城鄉居民死亡原因進行的調查發現,純粹生物因素導致死亡的只RXIfwq0eaPpvM4w5ti+S1aVHb1tmmuOkneW0LoHH9sI=占27.8%,而因心理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死亡的比例高達72.2%。
【疾病篇】
心腦血管疾病:急出來的病
◆冠心病
英國調查居喪的鰥夫和寡婦發現,在他們配偶死亡的最初6個月內,因冠心病而死亡者比同齡居民高6倍;另一調查發現,在事業中有過4次以上的重大挫折者,比未受重大挫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4倍;也有人對100名冠心病病人的病前生活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91名病前都曾冗長而緊張的工作,每天工作經常在10個小時以上。
大量研究已證實,心理緊張和人格特征對冠心病的發病起著重要作用。持久的心理緊張狀態是引起血脂增高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且生活緊張程度越高者,冠心病發病率也越高。研究表明,緊張情緒能使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島素的分泌明顯增高,從而使血管收縮、血脂增高、血小板增多、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情緒緊張和過度焦慮時,心電圖可呈現心臟缺血性改變,一旦情緒松弛下來,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消失,如果持續處于緊張狀態,就可以發展為缺血性心臟病。
國外研究把人的行為方式分為A型和B型。A型具有為取得成就而努力奮斗、有競爭性、易不耐煩、有時間緊迫感、對工作過度地保證等特點,而B型則不爭強好勝,做事不慌不忙。研究表明,冠心病與A型行為有關。
◆原發性高血壓
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研究人員對48名年齡為45歲至70歲的輕微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在這些人中,28人每天聽30分鐘節奏均勻的古典音樂或印度音樂,同時緩慢地調整呼吸。其余20人繼續保持以往的生活方式。一周及四周后測量的血壓數值表明,聽音樂那組患者的收縮壓(高壓)大幅下降,而另外一組患者的血壓只是略有下降。
原發性高血壓與交感神經活性亢進有關。這是因為心理應激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下丘腦使植物神經功能發生明顯變化,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阻力小動脈收縮,最終血壓增高。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高應激區人群的高血壓發病率比低應激區的人群要高(高、低應激區是指心理緊張刺激強度不同的地區)。精神高度緊張、責任過重或矛盾較多的職業都能引發或加重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壓”出來的病
◆支氣管哮喘
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研究人員觀察研究約2500名年齡在5歲到9歲的非哮喘患兒。結果顯示,家長的壓力水平與兒童對普通哮喘誘因的抵御能力密切相關。在同等外部環境的條件下,如果家長“緊張,有壓力”,他們的孩子患哮喘機率比其他兒童高50%。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心身疾病。研究發現,哮喘患者多處于不良心理狀態,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因素上,與普通門診病人存在顯著的差異。在對中度到重度的哮喘患者的研究中發現,患者普遍存在焦慮等情緒障礙。在人格特征方面,哮喘患者的性格趨于內向,遇事退縮,自信心不足,有悲觀傾向,甚至較小的事情也能夠導致強烈的情緒反應。
有學者研究了應激引起的負性情緒與哮喘的關系,發現負性情緒與呼氣困難明顯相關,并易由此引發哮喘發作。焦慮、抑郁、生氣、悲傷、興奮等多種情緒狀態都能增加哮喘病人的氣道阻力,加重已經存在的過度通氣,加劇哮喘。有的患者在看到或聯想到令其恐懼、緊張的場景,比如看到其他患者哮喘發生時,情緒立即改變,即可導致喘息;有的哮喘患者當確定自己隨身帶有藥物時,感到心里踏實,而若突然發現忘帶藥物,即可突發哮喘。
咽喉疾病:“堵”出來的病
◆咽異感癥
一個人受了氣,或有了悲傷、苦痛,咽不下,又吐不出來,就會出現咽部的異物感、堵塞感。調查發現,這種堵塞感的原因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經常表現出來,患者常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心理和情緒:“那件事太噎人”,“那事兒真把我堵得夠嗆”。
咽異感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癥狀,自覺咽喉部有堵塞感,頸部發緊,或呈小球樣“團塊”在咽部上下活動,既不能咽下,也不能吐出,在吞咽唾液時更為明顯,但進食無妨礙。祖國醫學將該病稱之為“梅核氣”,早在隋朝就有類似該病的記載,其病癥狀猶如梅核阻塞咽喉,祖國醫學認為是肝郁氣滯、痰氣交阻所致。
現代醫學調查研究也證實,情緒是咽異感癥首要病因,社會心理刺激是引起不良情緒的主要因素,親人死亡等突發生活事件使患者產生焦慮、悲傷、抑郁及恐懼等情緒反應也能誘發該病。另據研究發現,不僅是咽異感癥產生于咽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的心理沖突及不良情緒,這個部位的其他疾病,如息肉、腫瘤也起因于此。
消化系統疾病:氣機不暢的病
◆功能性腸病
我國城市中小學功能性腸病調查表明,功能性腸病已是中小學生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患病率遠高于成人。有關研究人士分析,孩子心理問題、不良情緒是引發消化系統障礙的主要誘因。
功能性腸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之一,它包括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瀉等,一般癥狀表現為反復腹痛、腹瀉和周期性嘔吐,癥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
◆膽囊炎
膽囊炎是一種“忍”出來的心身疾病。臨床中往往發現一些女性膽囊炎患者長期面對壓力,找不到出口“泄洪”,只能自己生悶氣,結果悶出病來。許多更年期女性不僅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也很緊張,尤其性格內向的,存在易患膽囊炎的內在因素,加上長時間忍耐導致氣機不暢,膽腑通降失常而得了膽囊炎。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心身疾病。心理應激嚴重的生活事件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誘發潰瘍病的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倫敦經常受到德國飛機的轟炸,市民長期處在驚恐之中,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明顯增加。
癌癥:抑郁出來的病
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女性,在她們發病前的幾年,生命中大多曾經歷過重大的創傷,如愛人去世、被孤立等。同樣,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這點。國外學者用電擊或其他創傷性刺激引起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過度負荷,結果證實,緊張和焦慮能促使“自發的”腫瘤形成。
心理因素對癌癥的發生、發展及轉移起著“活化劑”作用。當一個人長期處于孤寂、悲戚和絕望等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使免疫監視功能減弱,可致癌細胞突發性增值。反之,如果癌癥患者能持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往往能使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調查顯示:40%~50%的癌癥患者都有焦慮癥和抑郁癥;晚期癌癥患者有10%~20%患有譫妄;乳腺癌患者28.4%患有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發病率為34%;胰腺癌和口咽癌患者重度抑郁的發生率分別高達50%和40%。
皮膚病:刺激出來的病
眾所周知,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但鮮為人知的是,皮膚也是一種心理器官。由于在胚胎發育上,皮膚與神經系統“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膚。人在高興時,可以“喜形于色”;恐懼時,可以“面如土色”;焦慮時可以“愁眉苦臉”,這些都是心理狀態在皮膚上的表現。
◆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的心身疾病,俗稱風疹塊。慢性蕁麻疹患者在緊張性心理應激下可誘發此病,甚至在談論高度緊張的家庭沖突事件時也可以誘發。此外,在一定的情景下重現引起急性蕁麻疹的情景,或目睹類似的環境也都可能引起蕁麻疹的發作。
◆斑禿
嚴重的緊張、恐懼等情緒干擾常可誘發斑禿發生。不良個性傾向,如刻板、固執、抑郁、多疑、敏感的人,在受到嚴重精神刺激后易發生斑禿。這類人群不僅易在嚴重精神刺激下發生斑禿,而且斑禿發病后,該病又成了患者的心理刺激,易加重病情,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患者在發病前一年內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刺激,如家庭成員矛盾、經濟問題、工作和學習壓力等。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的人,對這些不良刺激應變能力差,反應敏感,強烈而持久,最容易發生神經性皮炎。
內分泌疾病:情緒紊亂的病
◆糖尿病
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都證明:精神或心理因素是促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當動物處在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時,生長激素、皮質類固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高血糖被大量釋放出來,抑制胰島素的作用,從而阻止血中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儲存于體內,使血糖增高,容易產生糖尿病。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個性特征大多是被動,依賴,情緒不穩定,適應性較差,不安全感強,優柔寡斷等,這些個性特征使他們在相同的環境刺激下,比一般人更容易緊張、焦慮不安。當人體已具備了潛在的糖尿病素質或條件后,環境中的不良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心理情緒反應會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引起持久性胰島素缺乏而導致糖尿病。
消極的情緒因素不僅可以促發糖尿病,還可以使糖尿病癥狀加重。在產生疲勞、焦慮、失望、緊張、激動等情緒時,機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增加,而胰島素是“供不應求”,其結果使癥狀加劇、惡化,甚至出現酮癥酸中毒和昏迷等急性并發癥。
婦科病:也是“夫妻病”、 “子女病”
有關調查顯示,夫妻感情破裂、關系惡劣的女性,幾乎很少有婦科完全健康的。婦科病除了隱藏夫妻生活的沖突外,還常常與子女的關系有關。與子女關系不好的女性,患婦科疾病的比例要比與子女關系正常的女性高得多。婦科病在一定意義上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