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當身患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用顫抖的手點燃了火炬,全世界為之動容,而這一幅畫面永遠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中,那也是小編第一次對帕金森有直觀的印象。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一直以來對帕金森的認識只停留在那不停顫抖的手和那些被帕金森“纏身”的歷史名人上,如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著名影星赫本等等。那么,帕金森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病呢?隨著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的到來,我們一同走近帕金森,了解“顫抖”背后的故事……
經過詳細檢查和醫(yī)生診斷,方大爺終于找到了使他“變了個人”的原因,原來他患上了帕金森病。兩年前,剛剛退休的方大爺發(fā)現身體的“變化”,以前走路很快的他動作變得緩慢,邁不動步,手總不自覺地哆嗦,有時倒杯水都會灑,他認為自己有點“不中用”了,一向開朗的他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出屋見人,整天悶悶不樂。孩子們雖看到老人的變化,但一方面覺得是退休后老人心情不好,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衰老的自然現象,并沒過多理會。直到前些日子,方大爺起床都需要人扶一下,有時甚至連系扣子都費勁,這才想起到醫(yī)院來看病。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馮娟教授說:“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我國目前已有200萬左右的人患有此病,男性多于女性。55歲以上老年人中,大約有1%的人患有帕金森病,而65歲以上老年人,有2%的人患病。目前對于帕金森病發(fā)病原因還不太明確,一般認為可能和年齡老化、家族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等有關。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種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響壽命,但卻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br/>
四大癥狀確診帕金森
資料顯示,我國半數以上的帕金森病人沒有能及時就醫(yī)、確診及規(guī)范化治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對其認識不足。馮主任說:“帕金森病起病緩慢,是逐漸發(fā)展的,很多病人的初期癥狀并不明顯,只有一些模糊的不適感,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才會出現更多的特異性癥狀,像手臂無力、手腳震顫等。一般癥狀都是從一側肢體開始,呈N字型發(fā)展。需特別指出的是,“顫抖”雖然是帕金森病的最明顯癥狀,但并不是說所有的“顫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而同樣,帕金森病患者也并非一定會出現震顫。單純靠一種癥狀來判定是否是帕金森病是不科學的。一般來說,帕金森病有四大癥狀:
震顫:往往是一側手指開始,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說在靜止的狀況下,出現不自主顫抖。主要累及上肢,兩手像搓丸子或點鈔那樣顫動著,其后會發(fā)展為同側下肢和對側肢體在靜止時出現不自主的有節(jié)律顫抖。當然,部分患者沒有震顫,尤其是發(fā)病年齡在70歲以上者。
運動遲緩:動作執(zhí)行緩慢,隨意動作減少,始動困難,活動時身體發(fā)緊、發(fā)縐。手指精細動作如系扣子等困難,有的患者字越寫越小。面部表情減少,造成“面具臉”。有些會出現語言困難,聲音變小,音域變窄。
肌強直: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頸部、面部的肌肉發(fā)硬,肢體活動時有費力、沉重和無力感。如不能自己翻身等。有時出現吞咽困難,進食飲水時可出現嗆咳。
步態(tài)異常:頭部前傾,軀干俯屈,下肢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均略呈彎曲,早期下肢拖曳,小碎步,起步困難,前沖動作行走,愈走愈快,不能及時停步或轉彎,稱為“慌張步態(tài)”。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穿衣、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動都出現困難。
另外,除了以上四大癥狀,帕金森病人還常伴有神經功能紊亂、消瘦、油脂臉、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焦慮、抑郁等癥狀。
馮娟主任提醒,一旦出現以上癥狀,一定要到醫(yī)院就診,以盡早發(fā)現病癥。
不是越早用藥越好
馮娟主任表示,帕金森目前雖無法治愈,但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癥狀。需要強調的是,帕金森病與其他疾病不同,雖也提倡早發(fā)現,但并不是越早用藥越好。在藥物治療時要注意掌握好時機,帕金森病早期無需特殊治療,一般鼓勵適當運動,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在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的情況下,不主張用藥,因為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副作用比較大,時間用長了會出現耐受性,藥效會降低。一般在病情加重,影響日常生活了,才考慮適當用藥,剛開始劑量一般從小量開始,盡可能維持低劑量,增量應緩慢,堅持“細水常流,不求全效”的用藥原則。總之,患者應在神經內科專科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為什么不提倡盡早用藥呢?馮主任說,一般藥物治療的“蜜月期”只有5年左右,長期(5-12年)服用左旋多巴會出現“異動癥”、“開關”和“劑末現象”等并發(fā)癥?!伴_關”現象是指病人癥狀在突然緩解與加重間波動;“異動癥”是當藥物吸收達到峰值時,患者會出現全身亂舞、類似舞蹈癥的癥狀。最后,由于每次用藥有效時間縮短,當藥效快過勁時,患者出現的類似上癮的渾身僵硬等“劑末現象”也很嚴重。
根治帕金森不可能
馮娟主任說:“帕金森病的治療不要盲目相信廣告,所謂根治帕金森病的治療是不存在的。另外,由于帕金森病病程長、癥狀多,會給患者及家屬心理上造成極大的負擔。有關數據顯示,約25%-61%的帕金森病人同時伴有抑郁癥狀,因此,在治療上,應將心理治療和康復治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br/> 保持樂觀:不要怕,以積極態(tài)度直視病情,要盡量保持正常生活,也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適應疾病帶來的運動障礙。家屬要多鼓勵病人,如繼續(xù)工作,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等。
積極鍛煉: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尤其是姿勢與步態(tài)的訓練。病癥不嚴重時,家人可陪同散步或打太極拳等以肢體為主、運動量不太大的運動;不能外出的病人,應盡量做一些伸展肢體的活動。對晚期臥床不起的病人,應幫助其勤翻身,在床上多作被動運動。語言訓練對于病人也是十分必要,病人可面對鏡子,對照唇舌的運動來練習發(fā)音。同時,努力大聲發(fā)音也有一定幫助。家屬也應多陪病人聊天。
飲食調整:多吃蔬菜、水果或蜂蜜,防止便秘;經常并適量攝入奶類和豆類食品;限量吃肉類,盡量不吃肥肉、葷油及動物內臟,保證充足飲水,避免刺激性食物、煙、酒等。
調整環(huán)境:穿柔軟、合適的鞋子,衣服寬大,且最好是吸汗的純棉質地。在對病人進行護理時,應注意防止其摔倒等意外,生活設施布置要方便合理,減少障礙。因帕金森病人易摔跤,所以家里最好不要用特別硬、光滑的地面,把易碎的玻璃杯等放到病人不易碰到的地方。家屬還應為病人增加方便,如把衣扣改為粘貼式、馬桶兩側安上把手等。還要注意不要讓病人生氣,生活規(guī)律、晚上睡好對帕金森病人特別重要。
馮娟主任最后強調,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和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另外,家屬的悉心照料與支持也非常重要,家人應在各方面鼓勵病人,以幫助病人逃出心理陰影,提高生活質量,恢復完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