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約為8%-9%,相當于每10個成人中就有一人患慢性腎臟疾病。對此,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腎臟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莊永澤提醒說,腎臟不“給力”時,更要警惕其與心臟的聯合“偷襲”。
心血管易“被損傷”
人體有左右兩個腎臟,每個腎臟約有130萬個腎小球,每天濾出原尿180升,形成尿液1.8升左右。當人體內水分過多或少時,由腎臟進行對尿量的調節,保持體內水的平衡。
隨著物質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改善,人們體力活動過少,又進食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食鹽等,加上肝炎、結核病、艾滋病等各種感染,濫用止痛劑、抗生素藥物,導致腎病患者增多。同時,由于生活方式改變,使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疾病高發,“連累”了腎病患病率升高。
另外,心臟和腎臟相互關系密不可分,腎臟甚至可視作是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可合成并釋放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激肽、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質,調節心血管的功能與代謝。因此,腎臟功能減退時,心血管也往往“被損傷”,形成惡性循環。臨床上,許多患者在進入腎衰竭期前,就過早死于心血管疾病。
腎病的“蛛絲馬跡”
腎臟每天24小時都在不停地工作著,但它受到輕度損傷時,病者無明顯臨床癥狀。等到查出患病時,往往到了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了。其實,腎病也會有一些“蛛絲馬跡”——
眼瞼、顏面部水腫:腎病患者極易出現水腫,早晨起床后,眼瞼或顏面部水腫,午后多消退,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嚴重水腫可出現在身體低垂部位,如雙腳踝內側、雙下肢、腰骶部等。
頭痛、頭昏、皮膚搔癢:經常測量血壓十分必要。有些病人由于長期血壓較高,對高血壓癥狀已經耐受,故可以沒有任何不適感覺。還有,腎衰終末期,尿素經皮膚排泄以及毒素致周圍神經病變,尿毒癥患者會出現皮膚瘙癢癥狀。
尿量增多、減少:正常人的尿量每日為1000~2000 ml,平均每日為1500 ml左右。無論尿量增多還是減少,都可能是腎臟疾病的表現。腎臟病晚期一般出現夜間多尿。
乏力、腰痛、惡心嘔吐:患者運動或一般勞動感到特別疲乏無力,腎臟有病變時還可能會出現腰痛,甚至腎絞痛。口中有氨氣味很有可能是腎衰。
血尿、貧血:血尿時應該做進一步檢查,看看腎臟是否有問題。另外,腎衰發展到第二或第三個時期都會出現貧血癥狀。
健康吃喝+定期體檢
呵護腎臟健康從“吃喝”做起。少吃油膩肥肉,多吃新鮮蔬菜;有水腫、高血壓癥狀者,輕者食鹽要控制在每日2克左右;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視尿中蛋白的多少酌情而定,一般以每日20~30克為宜,選擇優質蛋白如牛奶、雞蛋、瘦肉等;多食富含維生素B族、維生素C族及富含鐵等食物,如動物肝、蛋黃、西紅柿、胡蘿卜、紅薯、橘子等。
適量、充分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細菌,細菌很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到腎臟。
定期體檢是預防腎病的關鍵。即使沒有癥狀,一般也需每年篩查一次尿常規、腎功能等。如果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則應每年定期檢查尿常規、腎功能等項目兩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