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世界很精彩,股票市場也不例外。全球一體化之下的交易所合并大戰,來得比我們的預想要快得多。就在倫敦證交所宣布將并購多倫多證交所的第二日,德意志證交所也宣布要與紐約泛歐交易所合并,大家都在試圖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這也是繼去年十月新加坡交易所并購澳洲交易所涉資83億美元后,短期內再有交易所的合并案。
于本周二宣布合并消息的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其2010年的營業額總和為54億美元,利潤為27億美元,合并后將成為全球營業收入和利潤最大的交易所集團。如果該合并案能夠最終成行,將產生全球最大的股票和衍生品交易所。
各大交易所之間的合并潮看來真的是全球大趨勢。近年幾大交易所并購案的動因,也并非只是過去簡單的以大吃小,或者弱肉強食。其外部背景是,世界經濟在逐漸進入復蘇狀態,為金融、證券行業的整合提供了好的外部環境。而從內部因素來看,擴展交易平臺、開發衍生品、以及壓縮成本等競爭壓力的加大,還包括優勢互補與積極發展衍生品業務,尤其是爭奪上市資源將成為交易所合并的最大動因,讓各個交易所有了整合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此急切之情勢下,香港的媒體和業界中人哪里還坐得?。慨斎坏谜境鰜泶舐暭埠?。他們擔憂的問題似乎只有一個:都是怕港交所被這場來勢迅猛的“世界大戰”打到邊緣化。大家的目光大多轉向滬深港三大交易所所在的大中華地區,而非西方國家市場。期待這三家交易所會因應而動,與時俱進,合并或者結盟。
在滬深港三家交易所之間,不論是聯盟也好,合并也罷,若以商業角度來看,肯定會有太多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及若干短期難以逾越的現實障礙,香港的輿論對此事特別上心,已經有大量的分析與專論。但恕筆者直言,此事唯獨缺乏可行性、尤其是可操作性;對港股市場而言,顯然就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按照《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都是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而非一個具有獨立地位的商業機構,與中國證券業協會和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等屬于同一個性質的單位。且沒有實行公司化,更沒有股份化和商業化。這就意味著內地的交易所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會發生股權上的變化,因為有一道事先設好的政策“壁壘”,從而變相“堵截”了交易所的“全球化”,而這一點對于一直想入非非、并望眼欲穿的港股市場尤其重要。
滬深交易所現在對投資人提供產品的同質化,要遠大于其差異化,或者基本上就沒有差異化。沒有差異化的企業之間,就意味著不存在各自的比較優勢。既然如此,即便合并之后何來的優勢互補?兩者合并之說,就實質而言顯得相當的空虛與蒼白。其實兩者本身并無合并的現實壓力與需要。歐美的交易所都是迫于競爭通過并購尋求突破之際,A股的兩大交易所卻在毫無外部壓力之下、享受股市快速成長帶來的巨額收益。兩者除了繼續競爭、不懈的爭奪地盤之外,有需要的就是誰都不甘居老二的危機感、或者遠遠拋離對方。
同時,內地實施資本賬戶管制,人民幣非自由兌換,人民幣與港幣關系不密切;加上兩地證券市場交易系統、計價單位不統一,顯示在技術上還存在著合并的現實障礙。但事情當然絕非一成不變。滬深兩家、或者滬深港三家交易所未來的聯盟或合并,一是取決于內地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即滬深交易所須盡快變身為獨立商業機構;二是港府若以提高及穩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名義,向中央建議建言,或許會有政策“壁壘”變通之轉機,但這又涉及到內地亦需著力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利益權衡考量。最可行、也最有必要的路徑,就是滬深港三家交易所會在這一場世界大戰中加強業務合作與溝通,在合作中優勢互補。除此之外,A股市場沒有必要為內地兩家、或者滬深港三家交易所的合并之事著急擔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