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關注了一個“瘋狂的農產品”。確實很瘋狂,每天看到的都是不斷創新高的數據,我每每覺得其在懸崖邊上,卻總也掉不下去。
于是打算找一些簡單的,只是簡單的基本面狀況也看看,農產品的狀況到底是怎樣的?
首先有一篇報道,世界銀行行長表示,全球糧食價格已上升到危險水平,可能造成政治不穩定,但他預期糧價仍將繼續上漲。
這是一個普遍的論調,就市場分析而言,即,農產品價格很高,但還會更高。聽起來很熟悉?沒錯,所有投資品落入深淵之前都是如此。當然我們也不能經驗主義,所以還是看看數據。
影響農產品的因素最基本來說就是產量和需求,然后還有政策因素。影響產量的,是天氣、種植面積、出口量和庫存;影響需求的,是人口、飲食結構和生物能源需求。
天氣:最近推動農產品大漲的一大因素就是糟糕的天氣。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于2010年5月結束,“拉尼娜”則在2010年6月-7月份始出現。昆士蘭的棉花、小麥、甘蔗尚在洪水中浸泡,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種植區域卻在為干旱發愁。
種植面積:根據公開資料,全球還有兩大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一塊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塊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但是那里沒有公路、鐵路相通,基礎設施沒有10年難以成型。因此,一定時間內,可耕地面積難以增加。
東南亞一些國家在1997年金融危機后,紛紛加大對工業的重視程度,相應削弱了對農業的支持,由此造成一些國家糧食生產滑坡。而且,亞洲是最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的地區之一。
出口量與庫存:各國的農產品的產量和需求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不斷變化。因此各國根據其糧食儲備量,每年對各種農產品的出口量都有相應的規劃和限制。2010年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小麥出口,美國下調玉米出口量。也使得農產品價格得到有力支撐。
需求方面,首先是人口:從世界范圍看,世界總人口增長率在2010年仍高達1.1%左右,全世界每年增加8000萬人。增加的人口都會增加對糧食的剛性需求。
飲食結構調整:發展中國家飲食方式改善。對蛋白質需求的攝入出現較大增長。這樣,消費結構的升級將需要更多糧食,因為每生產1公斤的豬肉需要3公斤谷物飼料,每生產1公斤的乳類需要4公斤飼料,而每生產1公斤牛肉,則需要8公斤飼料。包括中國在內,目前世界上有約30億的人口對食品的消費結構處于改善中。
生物能源:隨著能源價格上漲,將會用更多的糧食生產生物燃料。2009年美國收獲4.16億噸谷物,其中的1.19億噸用來生產乙醇燃料,這些谷物足以養活3.5億人一年時間。長期看,原油價格仍處于上漲趨勢,生物燃料對糧食的消費只會有增無減。
政府政策:大宗商品往往會在經濟復蘇時期表現出色。回顧2009年第一輪財政刺激政策推出后,大宗農產品也出現過一波持續近一個半季度左右的上漲行情,當時的情形也是財政與貨幣政策雙松。而現在,政策推動和實體經濟同時走向強勁是當前推升大宗農產品價格的最可靠依據,而在失業率高位震蕩下,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不會輕易退出。但一旦經濟形勢更加穩定,刺激政策退出后,農產品是否會掉頭向下?
以棉花、大豆、小麥的過去十年走勢圖來看,在2000~2006年,基本是震蕩,其后在2006~2007年間迅速攀升,之后伴隨金融海嘯大幅調整,在去年年中重新又開始一輪上漲,走勢之陡峭堪比2006~2007年。
就以上最粗淺的考量來看,農產品在長期來看是必然會逐步上漲的,因為供給有限,而需求擴張,除非有重大的科技發明出現;而在中期來看,各國、尤其是美國經濟政策的退出將對市場有著重要影響;短期上,現在積累的風險或者說獲利盤已相當可觀,一旦短期的推動因素如天氣好轉、庫存下降,都將很容易引發市場的轉折。■